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的“V进/到、在NP里”格式是空间概念结构,“NP里”是终点处所,它们在句法、语义方面上特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方位词“里”的隐现、表达的侧重点、格式互换关系、弱化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湘新邵语方言中的的“在咯里/嗯里”一词,在表达“进行”义的同时,隐含有“持续”义.该词既可以作状语位于句中,也可以位于句末.不同的位置所能搭配的动词及其结构不同.“在咯里/嗯里+V(O)n与“V倒(O)+在咯里/嗯里”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可间断性、可完结性及是动态性还是静态性.  相似文献   

3.
时尚.这个昔日让我欢喜让我乐的美妙词语渐渐衰退,成为一种无法拒绝、无孔不入的时尚潮流.已经渗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缝隙。  相似文献   

4.
“在X上/中/里”是汉语中一种常用的框式介词。它们不仅能表示空间位置关系,还具有抽象意义。该文根据意象图式得出框式介词“在X上/中/里”基本意象图式以及各自分别含有的泛化义:表方面、表界限、表过程。在该基础上分析得出各自在空间隐喻中投射后的引申义:表时间、表范围、表状态、表其他等。“在X上/中/里”结构简明,却包含着复杂的深层语义关系。通过对汉语框式介词的特点分析,反映了汉语语言内在结构具有的逻辑性,揭示了汉语语法研究有更多关注予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借鉴海德格尔“此在”与“共在”理论,讨论中西文化交流问题,主张中西文化应该着眼对自身的发展,将彼此理解为独特性的存在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6.
花瑶茹 《小学生》2006,(1):38-38
那样的环境,自然艰苦,这样的墙,有和没有没多大区别。但比起操场上风吹 日晒的好多了。和牛在一起自然有和牛在一起的乐趣。我们上课,牛就在一边趴 着,静静吃草,舌头在两个鼻孔间穿来穿去,呼噜呼噜的。下课了,我们轮流骑在 牛背上。牛只顾吃草,也不理会我们……  相似文献   

7.
“武状元”是我家养过的一条狗,是爸爸从一个远房亲戚家抱来的。据说是狼狗,耳朵从生下来就竖着。狼狗骨架大,“武状元”刚被抱回来时就比我大,而且比我长得快,没几个月就威武无比了。我把它当马骑。老家人都说,小孩骑狗会烂裤裆,我不怕,因为那时候我还穿着开裆裤呢。  相似文献   

8.
方位词“里”、“中”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中”是汉语中两个常用的方位词,二者在使用中互有交叉,但又各有侧重。本文在前人对其语法、语义分布描写的基础上,从本义出发,结合认知的角度,力图发现二者语义发展的基本线索,比较其同畀,以期对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我们创造的世界,不会再是由”明媚的忧伤”编织起的浮华却不真实的梦。  相似文献   

10.
张勇广 《上海教育》2009,(13):48-48
暑假是大家十分向往的,然而,暑假对教师们来说,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轻松,我们自有暑假里的“苦”和“乐”。  相似文献   

11.
葛大汇先生《对“评课”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一文,针对目前“评价上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倾向,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的观点也颇振聋发聩。笔者边学边思,特别对葛先生文章中涉及的三个问题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与葛大汇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向来不乏炒作事。其中有一种很常见,即通过对权威的适当"撞击",以达到自我闪光目的。用闻一多在一封信中的话说:"非挑衅不可……。要一鸣惊人则当挑战,否则包罗各派人物亦足轰动一时",①闻一多之"挑衅",所指为当年的创造社。其实不仅创造社如此,整个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似乎都有这么一种传统,非挑衅不足以解决问题。那时的文坛不单停留在"挑衅"程度上,实际要严重得多,唯"骂"之一法亦流传甚广②。杨光祖先生的文章,情况当然好多了,没有那种"骂"之话语,不过,"挑"味还是不少。杨先生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现存世界革命化"是马克思思想的理论主旨,但承认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或先于人类历史的自然界)的存在与"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理论主旨之间并不构成尖锐的矛盾,因为"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矛头所指向的仅仅是自在自然在趋向人化的变革中所形成的异化的社会形式;相反,否认与人分离的自然界的存在或只承认其在"自然科学视野内"的存在则将导致理论自身的严重矛盾与混乱。实践概念在实践本体论中被表达为一种"夸张的高调"的做法,与其说符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不如说它更接近于曾经被列宁严厉批判过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相似文献   

14.
孙仁歌 《滁州学院学报》2012,14(1):44-47,58
有关散文问题的讨论,这几年很是热闹,甚至由正常的讨论演至"众声喧哗"的争论。然而,争论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人一味坚守传统,有人一味倡导创新,都有失之偏颇的极端倾向。近读谢有顺先生《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一文,也同样存在可取与偏颇"同日而语"的问题。谢有顺先生在文中对近些年来盛行的"文化大散文"的评判以及对当下散文写作所阐释的某些主张或观点是可取的,但文中提出的什么什么散文可阐释或需要阐释,什么什么散文只在阅读享受中而不在批评阐释中甚至"拒绝阐释"等云云,就未免失之偏颇乃至极端。本文就针对谢有顺先生所谓什么什么散文可阐释或需要阐释及其什么什么散文"拒绝阐释"的观点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试与谢有顺先生进行商榷,以便为散文问题的讨论推点"微波"、助点"微澜"。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堂写作讨论课,力求不要太“实”,打破写作技巧训练的传统模式;也不要太“虚”,杜绝口号式的写作宣言,避免概念灌输。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介词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以调查、分析英语国家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介词的情况和现代汉语界及对外汉语界对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的研究论文、专著为基础,分析总结20余年来,有关现代汉语介词“在”、“跟”、“对”、“从”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汉语介词的研究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读过《内蒙古教育》(课改专号)2003.9发表的王从先生《在“原则”与“方法”之间》一文,从作者的《“引导”简论》(以下简称“简论”)中发现,作者在关于“引导”的定义、解释以及至运用上委实使人感到有些繁、偏、难,似乎有难引导、引导难、引导难于上青天之感。  相似文献   

18.
"在+处所词+Vp"与"Vp+在+处所词"是表达动作或状态发生处所时常用的句式,文章从句法、语义和语用角度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句法上探讨了主语为受事时,这两类格式对动词句法形式的要求;两类句式是否都能在把字句中出现;动词带有附加成分时,两类句式的合法性。其次,语义上探讨了句式中动词和处所词的语义特征;语义指向和语义表达功能的差异。最后从语用上探讨了语用焦点、语用意义以及动作对象的定指性。  相似文献   

19.
由“在LVO”句到“把OV在L”句的变换有多种制约因素,变换实现的可能同其中V的功能性质和语义特征、O的语义角色、O同L的语义联系、S和O同L语义联系的异同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式和“把”式变换有其具体的条件与范围  相似文献   

20.
要搞好原理课教学,实现其教学目的和要求,关键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或把握好几个要变与不能变。本文对几个要变和不能变作出了阐释:几个要变即教学内容要变、教学话语要变、教学方式要变、教学手段要变;几个不能变即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不能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不能变、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不能变、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不能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