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朱礼仁 《初中生》2006,(16):16-18
据说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让他的门下食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后,他把书放在京城咸阳的城门上,同时悬挂千金,声称谁能增删书中一个字就给千金之赏,结果往来咸阳的文人墨客没有一个人能改动一字.后来梁朝诗论家钟嵘就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字千金",以称赞文章语言精妙,真正达到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推敲"的故事,"一字师"的故事,等等.  相似文献   

2.
一字千金     
典故:吕不韦要门客撰写《吕氏春秋》,书写好后,他就把书悬挂在咸阳的城门上,并且承诺:无论谁能对书增减一字,都奖给他千金。原始义:一个字价值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价值极高。造句:鲁迅先生的杂文含义极深,真可谓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3.
“一字千金”:吕不韦让他的门下食客人人书,后来编辑在一起共有二十多万字,编成《吕氏春秋》。他把这部书放在最热闹的城市成阳市的城门上,同时又悬挂了千金,宣布谁能将这部书增加一个  相似文献   

4.
《家教世界》2013,(1):48
两千多年前,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组织他的门客编纂了一部大书——《吕氏春秋》。书成之后,把"稿本"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给千金。不知是因为这书实在编得好,还是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竟没人能够拿走这笔  相似文献   

5.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让其门客都把自己的见闻写出来,汇集成八《览》、六《论》、十二《纪》,一共有二十多万字。吕氏认为这本书已经包融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所有事情,便将它命名为《吕氏春秋》,并刊布在秦国首都咸阳的城门上,而且还悬置千金,宣布有能给这部书增加一字或删减一字的人,可以得千金之赏。”这一典故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古人常以“千金”比喻贵重或珍贵。下面我把与“千金”有关的成语写下来,与大家共享。一字千金本意是说《吕氏春秋》这部著作写得极为成功,一个字也改动不得。如果谁能增加或减少一个字,就赏给他千金的酬劳。后用来赞美和形容诗文写得极好,文辞精彩、奇妙,价值极高。(典出《史记·吕不韦列传》) 秦国的相国吕不韦有钱有势,家中的奴仆就有一万多人。当时,有些国家正在广招人才, 以求发展。吕不韦认为,秦国比其他国家都要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史记·高祖本纪》)中有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对其中“王之”的注释不同:课本的解释是“王,为王。之,指咸阳①;”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丛书《语文》的解释为“以他为王②;”徐中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此句为“谁先打败泰军进入咸阳就封谁为王③”。后两种解释都是把“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作为动实关系处理的,并把”‘之”字理解为指人。这样解释表面看是讲得通的,但联系《史记·高祖本纪》等文,仔细推敲,便发现此句中的“王之”不应解释为动宾关系,“之”字也不…  相似文献   

8.
“才”字是文学学校出名的机灵鬼。一天,他说要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同学们,我能让句子中的时间长的变短,短的变长。”话一说完,“才”字四周便围了一大群人,大家都不相信“才”字的话。矮个子“一天”走向前说:“‘才’老弟,你能把我变长一点儿吗?”只见“才”字把手中的手绢一卷,再一抖,出现了一个句子:小明一天才看完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9.
一、选文人生态度周日的早晨,一位老师苦苦思索第二天讲座的题目。小儿子不停地吵闹,搞得他心烦意乱。他随手翻开一本旧杂志,把印有世界地图的一页撕成碎片,然后对儿子说:“如果你能把地图拼成了,我就给你一块钱。”他以为这样能让儿子安静半天,没想到刚过几分钟,儿子就把地图拼好了。他惊讶地问:“你怎么拼得这么快?”儿子回答:“这很容易,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就翻过来拼照片。如果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位老师眼前一亮,一下子找到了讲座的主题: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听了这个故事,我也眼前一亮。因为小孩子无意…  相似文献   

10.
栏目编辑 :学会 修改自己的文章章叶英大家知道成语“一字千金”的来历吗?据《史记》记载 ,《吕氏春秋》编成以后 ,吕不韦把它放在咸阳的城门上 ,张榜宣布 :谁能给这部书增删一个字 ,就将得到千金的赏赐。修改文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文章不厌百回改。有人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这话一点不错。古今中外的名家 ,没有不重视修改自己文章的。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曾“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真是“字字写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 ,曾七易其稿 ,《安娜·卡列尼娜》改了12稿 ,而《复活》光开头一段就修改…  相似文献   

11.
《书的故事》(省编11册)中同一个“就”字,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它的含义也不同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区别“就”字的不同含义的。现将课堂教学实况摘要如下:师,“鲁迅先生听了他们的话,就离开座位走过去”这一句中的“就”是什么意思?生:这个“就”是“马上”“立即”的意思。师:对!课文中还有三句含有“就”字的句子,看看这三句中的“就”字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这三句话是:第一句:卖票工人接过书,只见封面上题着“铁流”两个字,版式跟《毁灭》一模一样,就是厚一点儿第二句:“你就付一块钱,把两本书拿去吧。”第三句:“……他惊叫起来,‘哦,你就  相似文献   

12.
王冕解谜     
元朝著名画家王冕,小时候给财主放牛。年底领工钱时,财主却说:“你如果能解答出我的一个问题,我就把工钱给你。” 王冕说:“你问吧。” 财主得意地出题:“从前有伙穷人在锄地,挖出了一块玉璧。他们把玉璧砸碎了,一人分到一块。可是他们却不懂,这块价值千金的玉璧一旦砸碎就分文不值了。结果,这伙人仍旧是两手空空。这个故事谜,猜一个字,你C猜吧!” 王冕说:“你说的是‘穷人分宝贝还是穷’的意思,这不是‘贫’字吗?” 财主只好把一年的工钱付给王冕。 王冕在财主家放牛,受尽折磨,早就不想干了,于是趁机说…  相似文献   

13.
谈创作     
<正>就一般说来,大家读了许多书,或许记忆好些的书,还能把某一书里边最精彩的一页,背诵如流,但这个人却并不是个懂创作的人。有些人会做得出动人的批评,把很好的文章说得极坏,把极坏的文章说得很好,但也不能称为懂创作的人。一个懂创作的人,也应当看许多书,但并不需记忆一段两段书。他不必会作批评文字,每一个作品在他心中却有一个数目。最要紧的是从无数小说中,明白如何写就可以成为小说,且明白一个小说许可他怎么样写。起始,结果,中间的铺叙,他口上并不能为人说出某一本书所用的方法极佳,但他知道有无数方法。他从一堆小说中知道说一个故事时处置故事的得失,他从无数话语中弄明白了说一句话时那种语气的轻重。他明白组织各种故事的方法,他明白文字的分量。是的,他最应当明白的是文字的分量。同时凡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他皆能拣选轻重得当地去使用。  相似文献   

14.
师:这节课我们不动笔,继续“聊”。 有些同学,一下笔就会让人佩服: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故事?为什么他说的故事总是能引人入胜?他怎么能“编”得那么曲折?他是用什么办法把我们的眼泪引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47岁的杨增书,骨子里有一股子书卷气,仿佛整个人就与他名字中的“书”字有关——斯文、儒雅。他从事的职业也离不开“书”字,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教书,尽管他有机会重新改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相似文献   

17.
认字     
明明学认的第一个字是“人”字。认得字了,她很高兴。一天,爷爷在看书,明明就嚷道:“爷爷,爷爷,我认得字,我要看。”爷爷就把书递给了她。“你看,这里边有没有‘人’字?”明明细看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人”字。忽然,她惊喜地叫了起来:“爷爷,爷爷,我找到了!”她指着一个“入”字说,“这个人把脑袋转到那边去了,难怪我找不到。”  相似文献   

18.
一、运用故事创设情境在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想带到教师营造的虚拟环境中去。如讲“商业的起源”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创设情境,讲解物物交换这一知识:“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养羊的人。一天,他的米吃完了,就想卖一头羊来买米吃。可是,村里没有人买他的羊。怎么办呢?他只好牵着羊去很远的集市。走到半路上,他碰到一个人背着一袋米去集市卖。一打听,他正想买头羊。同学们,请你们把这个故事接着讲下去。”这种通过故事创设情境的方法,能使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积极投入到…  相似文献   

19.
书是我们的朋友 ,谁拥有多少本好书 ,谁就拥有多少个好朋友。读书能使人聪明 ,读书能提高人的品位 ,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 ,创造亮丽的人生。记得小时候 ,爷爷常把我抱在怀里 ,教我说 ,这是吃饭的“吃”字 ,那是衣服的“衣”字 ,渐渐地 ,使我尝到了读书的滋味。每当路上 ,看到有字迹的纸片 ,爷爷就捡起来 ,轻轻放到小河里 ,让水慢慢漂走 ,他不许用有字的纸擦东西 ,默默中 ,使我知道了书的神圣。当我在书桌旁吃东西时 ,爷爷就叫我离开书桌 ,亲切地告诉我 ,不能边看书边吃东西 ,润物细无声 ,使我知道了读书要有一个好习惯。那时 ,我常听大人们讲…  相似文献   

20.
1、鸡蛋小贩有一个人带了一些鸡蛋在市场上贩售,他在一张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有一个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想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不久,又有一个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在那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二字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结果所有的字都涂掉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