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课也是这样,导入新课这一步非常关键,教师在教学时可结合教材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抓住“好奇”,引起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用做演示、设悬念、看实物、提问题等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黄河象》一文时,我先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几只大象?两只大象有什么不同?然后问:这古代黄河象活着时,将有多大呢?”又问:“那么,这样大的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联结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重要方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艺术化的课堂提问,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很多语文老师努力探索的课题。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巧设悬念能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的心理和强烈的念想,课  相似文献   

3.
李莹 《湖南教育》2003,(12):54-54
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探讨,让他们在“动”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呢?我认为其中离不开教师的“巧导”。一、巧设悬念,活跃学生思维。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如:让学生认识酒精容易挥发一客观事实。一上课,教师使用沾有酒精的毛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一只展翅高飞的小鸟。让学生观察“小鸟”有何变化。短短几分钟,“小鸟”飞走了。随后教师问:“‘小鸟’怎么会不见了呢?”随即引入新课。二、巧妙提问,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提出一些问题,能让学生在新问题与原有…  相似文献   

4.
1 创设情景 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设置悬念,可以迅速实现幼儿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变,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探求书本中的知识.例如:教学语言故事<大象救小兔>,运用电视播放"老虎追兔子"的情景,然后,提问:"电视上有谁呀?它们在干什么?小兔能得救吗?"  相似文献   

5.
初中学生一般对地理课不重视,认为地理是副课,升学不考试,学好学不好无关紧要.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地理知识,我认为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导入新课.抓住学生注意力上课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善始”、每堂课的“开场白”我都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有时通过提问,引起悬念;有时通过导语创设情境:有时利用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引入要讲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历史、地理都是知识性很强的学科,但是不能以传授知识为唯一任务,而要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史地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改革教法的尝试。 一、采用悬念教学法,不是平铺直叙。 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疑才有问,才有究;有疑、有问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课堂提问的质量对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高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分析学生知识框架,而且对启迪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悬念教学法     
运用悬念于教学,可称为悬念教学法.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悬念.1.以悬念开头,制造气氛.一堂课,首先要"善始".上课开始就创设悬念,可以制造气氛,引起兴趣,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上海特级教师顾家漳教学《科学的大门》,板书课题后,她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大家想一想,科学的大门在哪里?怎样才能走进科学的大门?"学生回答:"科学的大门在学校里."科学的大门在书本上"等等.这时,顾老师说:"科学的大门很大很大.科学的大门究竟在哪里呢?学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这一欲解而未解的悬念,激发了学生迫切要求学习本篇课文的欲望.2.以悬念排疑,引导思路.一位地理教师教学《辽阔的海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海洋的奥秘人们现在认识得还很不够,许多宝藏还沉睡在海底."这是教材的一个重点,而学生并不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教师举例说:  相似文献   

9.
一、激发参与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惊奇、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例如,教学“比例尺”时,上课开始教师就问:“我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虽然面积大,但科技工作者却可以在不同的纸上画成一幅幅中国地图。你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的知识。”简短的开场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疑惑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二、把准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教师…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指出 :自然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能灵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就会使学生在“动”中自主地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1 巧设悬念 ,激发思维动力巧设悬念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驱动学生思维动力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材的内容巧设悬念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蒸发》一课 ,一上课 ,我便用沾有酒精的毛笔在黑板上画了幅简笔画———一只展翅高飞的小鸟 ,让学生观察“小鸟”有何变化…  相似文献   

1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设置科学而又艺术的提问语,引导教学走向成功呢?一、悬念式问语案例: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有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6、8、12、17、24、26、39、42、53、66。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当学生很快判断出来后。教师又写上:456、3250、5277。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由于数目较大,学生陷入沉思。教师紧接着又说:“你们可以考考我,随便说一个数,我都能很快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急…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可有意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学习完“M others’Day”一课后,我这样引导:“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母亲节,知道了母亲节的来历及一些庆祝方式,那么你知道父亲节吗?父亲节又有哪些风俗习惯?”教学完“colors”后,我这样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么多颜色,那么请问:greenm eat是指绿色的肉吗?black tea是黑茶吗?M rs.W hite是白夫人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意思?”这里包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内涵,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牵挂”下课。…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有趣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在教学《浪花》这一课时 ,我先在黑板上板书出课题 ,然后问学生 :“看到‘浪花’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有的说大海 ,有的说波浪 ,还有的说沙滩贝壳之类的 ,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跃起来了。这时我告诉学生 :“老师今天带你们到海边去看浪花 ,去和浪花交朋友 ,好吗 ?”接着播放有关大海的录像片 ,边看边提问 :我们到哪了 ?谁在沙滩上呀 ?她在沙滩上干什么 ?等一系列问题 ,学生们兴奋地举起手要求回答。这时我告诉学生今天所学的课文就是说浪花和小女孩在玩什么。通过引导性的提问 ,激发了学生主动求…  相似文献   

14.
和新老师谈课堂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对于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惟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如何搞好课堂提问呢?下面我想结合新老师在课堂提问中出现的问题,谈几点浅见。第一、提问要注意启发式,不要过于简单。有个新老师在教“3的乘法口诀”时,先出示图片,接着就采取这样逐步提问的方式进行: 问:老师这幅画中是什么? 答:铅笔。问:有几支铅笔呢?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中,数的整除涉及许多知识,其中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接受比较慢,易出错,掌握得不牢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我采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的方法,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对新知识,学生常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这时教师要设法激起学生的悬念,引起他们的兴趣。在教学"小数是大数的约数,大数是小数的倍数"时,我出示了6和12,12和24,24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提问—思考—回答一评鉴,融合了教与学的双向思维。“问”之得法,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问得新奇,问得有趣,问得巧妙,问得难而有度,问得高而可攀,则可以使提问成为开发智力的“钥匙”和吸引注意力的”磁铁”,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环节。 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好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应该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明确目的,恰当选择提问方式。 提问的目的在于:一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或者说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三是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四是防止学生非学习行为的发生,克服非学习行为对学习的消极影响,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对教学现场的有效控制。 根据上述不同目的,适当地选择提问方式,是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专业课教学中,常采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古人倡导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即是“会”、“知道”,“知其所以然”便是“理解”、“掌握”,也就是明白“为什么”。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提问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那么课堂提问问什么呢?1.问疑点,创设问的情境。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中选择教学内容的疑点问“为什么”,目的是达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把学生带入与所提问…  相似文献   

18.
综20创造性的思维与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研改革的主导方向。课堂提问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手段,如何把课堂提问与创造性学习、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我在近几年中师语文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以问联旧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总是要以原来学习过的已掌握的“旧”的知识为基础。因此,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我注意用提问来引起学生对学过的相关、相类的知识的回忆,以此为基础,新旧相连,新旧对照,从而加深对要学的新课文的理解。如教学《我读伊索寓言》一文,我设计一个导读问题:你读过的寓言中,有没有一个故事悟出几个道理的?学生们…  相似文献   

19.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适宜的对象性活动,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菱形的教学过程中,在学习菱形的定义、性质之后,为了使学生对学过的内容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我问:怎样比较准确地画出一个菱形?学生被这突然一问有些摸不着头脑,他们从来没碰到过这种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动脑筋的问题。我提示他们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使抽象理论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使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于是,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实践操作后,他们得出了…  相似文献   

20.
95分+5分     
一位老师正在批改一年级学生的美术作业,作业的内容是临摹教师在黑板上的范画——刺猬。忽然老师的目光被一幅画吸引住了,那是一只画得很普通的刺猬,只是在刺猬的后面画了一串脚印,还歪歪扭扭地写了两个字——“向前”。老师握笔的手顿了一下,写下了“95分+5分”。作业发下去后,学生来问他:“老师,我得的是100分吗?”“不是。”“95分+5分不就是100吗?”“哦,那你说100分意味着什么?”“非常好,就是完美!”孩子很得意地说。“对。你的画有画得不像的地方,喏,你看——”老师用手指着说。“可是我尽力了……”“我知道。你的刺猬的确得了95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