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生态一词原于古希腊的文字,意思是指"家"或"环境"。生态是指一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他们之间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一词原于古希腊的文字,意思是指"家"或"环境"。生态是指一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他们之间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世界伦理社会的文明形态;是人类遵  相似文献   

2.
周学思 《科教文汇》2012,(3):121-122
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人工环境,通俗地说,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区别,主要在于人工环境对自然物质的形态做了较大的改变,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面貌。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以上涉及的物理世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如松  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337-345,403,404,254
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是由水、土、气、生、矿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来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子系统是指人类主动地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子系统是人的观念、体制及文化构成。这三个子系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方面的生态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替方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生态整合,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协调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组分的关系,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是介于人工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它的产生与发展始终与生态问题密切相关。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而言,城市公园既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也是协调人与环境两者之间关系的纽带,对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人们意逐渐识到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宝贵,城市公园内涵与外延的拓展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5.
人们生活环境逐渐恶化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使生态保护成为了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在生态保护的历程中,逐渐产生了生态理念,其主要以处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在水利工程体系的建设中应用生态化理念是发展水利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水利工程设计环节的探讨,对生态化理念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主要目的是推进生态化理念在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够在工程建设中起到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本文对现代城市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作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7.
信息生态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丽 《情报杂志》2008,27(4):77-79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除了应注重自然环境外,还必须兼顾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伦理、信息政策和法律构成的信息环境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信息生态因子--人与信息环境的概念涵义、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特点进行分析,并认为构建我国和谐信息生态保障体系是实现信息社会人类信息需求和谐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受到了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何解决人类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当今科技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针对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关系,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哲学分析,以及对时下流行的可持续发展观的驳斥,提出一些新思路来解决环境问题,为进一步发展完善科技哲学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周海华 《百科知识》2022,(36):59-61
<正>生态语言学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的一门交叉学科,聚焦于语言是如何构建、维系、影响甚至破坏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非人类生命体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的国际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从生态的视角对话语进行分析,如新闻、广告、诗歌、标语、生态报告等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然而对于环保类演讲的生态话语分析还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在生态话语分析视域下,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作为理论基础,对TED环保类演讲文本的小句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解读,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存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居住人口的急剧膨胀和污染的不断加剧,城市环境质量也在逐渐降低,城市变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最突出的地方。人们一直在探索理想的居住环境,近年来提出的生态城市理论正是为谋求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最新模式,它的内涵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居住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是与人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部分,应体现整体性、可持续性、进化性、自然性、和谐性、经济性等生态原则。 1.人居环境的生态转型我国的人居环境正面临四类生态转型:从物理空间需求到生活质量需求;从污染治理需求到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从  相似文献   

11.
12.
鑫报 《青海科技》2014,(3):70-72
高原游牧文化的土壤地理条件决定了青藏高原的生产方式,雪域藏民族惟有选择畜牧业才有生存的可能。古老而智慧的藏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世界屋脊特色的游牧文化,这是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稀世珍珠。  相似文献   

13.
千年不化的冰层,储藏了多少来自蓝天的甘露,在雪域高原,有一样东西可以和纯洁的雪水相比,那就是青稞酒。关于青稞酒,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据说,王母娘娘的神禽坐骑大青鸟往人间撒落一粒金栗,落地生根结籽,有个农夫发现之后拿去栽种,遂长成了青稞。后来,八仙之一铁拐李为报答老百姓的施茶之恩,将仙酒注入井里,使井水成了酿酒的神水,于是,青稞与神水神话般地结合,成了颇有几分神秘色彩的高原佳酿。  相似文献   

14.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布鲁姆的最新研究显示,全球人口今年将达70亿,并于2050年增长至90亿。90亿!那会是怎样的情景?我们不免开始想象:行走在街道两旁,你必须把手举高,让身体的半径尽量缩小,同时侧身。这个动作看起来像是投降,但这是在密集的人头中"杀"出重围的唯一姿态。  相似文献   

15.
《青海科技》2014,(3):66-68
在首都博物馆,有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不同于以往讲述文物的精美和悠久,此次展览的重点是科技在文物保护中所展现的"百般工巧,千种智慧"。敦煌壁画何以保持千年色彩?沉睡海底的古代沉船如何被成功打捞?神秘的古代城市规划如何被测定?这一切都要借助科技之光。展厅中,秦兵马俑彩绘跪射俑、西汉荒帷、漆木马等一件件以高科技修复的国宝,跨越千古,容颜依旧。遥感技术、潜水技术、生化技术等一项项应用于文物保护的科技成果,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17.
<正>每年七八月份,当我国大部分地区酷暑难耐时,青海湖却在清凉舒爽的湖风中,以高原上的绝世之姿呈现在世人面前。每年七八月份,当我国大部分地区酷暑难耐时,青海湖却在清凉舒爽的湖风中,以高原上的绝世之姿呈现在世人面前。走进盛夏的青海湖,像是进入一幅巨大的画卷。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金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  相似文献   

18.
<正>青海省境内有大大小小的盐湖100多个,其中一个大一点的盐湖的盐量就够全世界使用上百年,因而盐湖资源是青海第一大资源,位居全国第一。在青海的盐湖中,最有名的是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和柯柯盐湖,它们都分布在柴达木盆地。  相似文献   

19.
《青海科技》2014,(3):40-40
<正>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东北20公里的黄河上游南岸,有一处被誉为青海高原"西双版纳"的地方,这就是青海省建立的第一个以野生植物为主的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林区。保护区野生植物有90科287属509种,国家保护植物有太白红杉、桃儿七、羽叶丁香,列入国家药典的植物有81种。林区还遍布着云杉、冷杉、园柚、华山松、肆萼猕猴桃、钓樟、辽东栎等优质栋材。林间坡底生长着紫丁香、金银花、红杜鹃、八仙花、珍珠海等野生观赏植物,还有党参、三七、淫羊霍、羌活、贝母等名贵药材和  相似文献   

20.
鑫报 《青海科技》2014,(3):76-78
<正>雪域游牧文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曾经哺育了阿拉伯、蒙古、日耳曼等伟大的古代民族,但为什么他们的游牧文化都中绝了,而雪域藏民族的游牧文化却能发扬光大到今天呢?青藏高原的游牧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游牧文化,它是被雪域地理封闭了的文化,是积淀、筛选了几千年的较稳定、较深厚的文化形态,历史几乎没有给它与农耕文化、工贸文化冲撞、融合的机会,苍天也没有赐予它大规模创造农耕文化的背景条件。青藏高原不同于那些与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