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归宿."(邬冬星)只有科学地、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才会有效取得品德教学的预期效果.而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因此,我们要以整体思想为指导,正确理解教学目标;以引领学生做人为核心,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确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居法元 《成才之路》2014,(17):22-22
正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感悟道德情理,引领道德行为,这不仅是儿童心理的需要,也是儿童成才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因为如此,教师更应该用心去设计活动,使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儿童的主体参与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让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活动主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活动则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3.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起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作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实现了从文本“偏重道德认知目标”到让学生更好的“过道德生活”的多维目标的转变,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同一的话题中往往会体现多重目标要求的综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理念下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让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设计灵活有效并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有意义地生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或身临其境的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活动,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的活动方式,引导每一个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活动,发挥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保证活动教学取得成效的几个重要环节。一、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是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创设各种形式的活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只有理解三维教学目标的内在逻辑,明确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才可能有效达成,才可能提升教师确立和实施三维教学目标的能力,从而有效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方红英 《中国教师》2014,(23):34-37
<正>课堂活动是品德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堂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感受、体会、领悟、交流的时空,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精心设计的有效课堂活动能实现生活课堂的有效构建和认知有效内化的目标,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一、分解目标,以细化促深入合理分解总目标,对每一个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定位就会更为准确。在学生交流体验、分享感悟时,教师更为清晰到位的点拨与引导会让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认识提升也水到渠成。可见,清晰而准确地细化教  相似文献   

9.
虞秀红 《学周刊C版》2011,(10):106-106
一、明确教与学的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本堂课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一个从准备到实施.再到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而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本节课“让学生学什么”“突出什么”“解决什么问题”“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等等。教师有了目标意识.才能使教学内容有效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和归宿。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提升 教学目标设计和达成的有效性成为当下研究数学教学的重要 方向。本文将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实例,从“学生现在在 哪里” “学生要到哪里去里” “引领学生要怎么去里” “学生到了 没有”“学生没到怎么办”等方面来深入研究“学情五问”中研究 教学目标设计与达成路径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严宝军 《学周刊C版》2014,(12):144-145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主旨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正确待人处事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学习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设计许多教学活动,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了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本文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必须要把握教学的一个“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姜良存 《现代语文》2005,(2):102-103
教学目标是全部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与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奋力达到的日的,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效果的参照物。语文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它关系着语文教学活动的全局。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较好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正确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内容与要求,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教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认知促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认知策略的抉择和教学方法的组合.制约着学生的认知效率和发展方向.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一、认知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进行的决策,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蓝图”.一般认为,教学设计以下列四个要素为主要内涵.1、教学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师进行的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让学生在教养、教育、发展几个方面都有所得,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育人的整体目标.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在育人总体目标的规范下,对每一项教学内容和活动确定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期望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品德、行为等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和展开的。因此,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尺度。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体会到,  相似文献   

15.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16.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一、生活性——让教学活动着眼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是小学品德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到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又能指导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践行。  相似文献   

17.
何谓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通过师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在较少的时间内,实现教师预设的和课堂生成的三维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认知上获得新知,在能力上得到提高,在情感上获得认同,学生进步了、发展了。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德”)的教学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主旨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身边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品德与生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学会正确待人处事方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学习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形式,设计许多教学活动,这样反而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一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讲解课本知识,不关心学生是否理解吸收了这些知识,这样的教学也是没有意义的。本文认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必须要把握教学的一个"度",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在充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状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所设定的拟达成的结果,或拟引起的幼儿行为变化。通常来说,教学活动目标是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它有助于教师把握幼儿发展和教育活动的方向,明确幼儿经验的提升点;还可帮助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堂的主要形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儿童是活泼生动的人,具有个体的能动性与独特性.每个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又会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这其中就能出现与众不同的思想与行为,这些独特的言行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学生各不相同,生成也会千姿百态.有的生成与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有些则毫无价值可言,甚至起着反作用.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关注生成,学会激发、引领与调控课堂教学生成,关注其有价值的后续,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变得更灵动,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