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昭君出塞自有诗作留传下来,一直被历朝历代的人歌咏渲染,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宋代吟咏昭君的诗作比前代作品出色的地方在于它们借昭君出塞这一事件对人生的命运,尤其是士大夫的命运与追求,作了深入的探讨。宋代昭君诗作中出现的否定和亲政策现象与以和为责的外交思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昭君出塞是历代诗人吟咏的永恒话题,两宋诗人也概莫能外。他们以昭君诗为载体,寄托了诗人鲜明的个人特色,其诗人既表达着他们以身许国的政治热情,同时又要流露出诸多怀才不遇的现实尴尬。结合宋朝的历史背景,解读宋代昭君诗的主题,可以管窥宋代士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态及真实处境。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的昭君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魏晋南北朝昭君诗的创作,唐人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全方位开拓。唐代昭君诗一面抒写昭君远嫁的乡国之思,一面又借论其出塞得失兼议国家的对外政策,诗人们在重塑昭君形象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就诗体而言,唐代昭君诗的价值还在于它代表着中国咏史诗在其发展历程中由“变”至正的过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现存唐代咏昭君诗大约七十余首,这些诗歌是唐代诗人追思汉代和亲历史、审视唐朝和亲现实的产物。诗人们以汉喻唐,借史抒怀,表明自己对待和亲的态度和认识,由此带来唐代咏昭君诗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深化主题、扩大题材和意象创新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昭君出使塞外,汉匈民族和平相处,被作为历史上民族团结与友好的一段佳话。自古以来,出现了大量歌咏刻画昭君的文学作品。但是仔细阅读这些作品却不难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王昭君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悲剧人物被描绘的。人们对他寄予了无限同情、悲悯。从历代歌咏昭君的诗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对王昭君艺术形象的这种塑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昭君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历代作者对社会现实、国家兴衰、民族矛盾、人生际遇等问题的认识和情感抒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论焦延寿咏昭君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延寿和昭君是同时代的人,他写过两首咏昭君的诗。这两首诗在咏昭君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一、焦诗是现存最早咏昭君的作品;二、焦诗最早将昭君个人与国家命运结合到一起;三、焦诗是赞颂昭君出塞这一倾向作品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论元代诗人的昭君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昭君出塞的故事对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梳理了昭君故事发生发展的历程的同时,着重对元代诗人的昭君诗的丰富内容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元代的昭君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突出地位,借古讽今,借昭君胸怀,浇自己的块垒,正是元代歌咏昭君诗歌独到、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8.
历代昭君诗作数量颇多,大体在明清以前,主题以悲怨为主,至明清之际为之一变,由怜其远嫁转而颂其功业。对这一变化的揭示,及对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有助于从历史的纵向维度更好地理解昭君诗的演变过程,认识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及诗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经过历代文学家的演义和当今各色媒体的传播,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那么,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通常认为是为了促进汉匈民族团结,自愿出塞履行政治联姻。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样的解释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查阅相关资料,昭君出塞前后其  相似文献   

10.
11.
张甲成 《学周刊C版》2010,(3):193-193
古代送别诗自《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始,其后逐渐演绎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重视享乐的世风,使源于上古的节日民俗到了宋代更趋定型和完善。宋代节日生动的民俗风情,为节令诗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新颖的意象,成为节令诗创作丰沃的土壤,在融入诗人个体的情感趣味、审美理想、人生感悟和生活思考后,宋代节令诗实现了对民俗活动和民俗事象本身固有内涵的超越,使之与前代相比具有更深远的情感寄寓和更深厚的审美意蕴。该文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研究宋代诗歌,对于我们了解宋代岁时民俗,解读节令诗,乃至了解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依据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宋代僧诗在唐代僧诗清寂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独特风貌,其主要特征是题材、感情及风格的士大夫化,反映出宋代宽容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遍检《全宋诗》、《全宋词》及诸多笔记、话本等献,考察唐代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对其歌唱事实作了辨证;并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宋人声诗观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诗歌被采择入乐成为声诗的构成方式对宋人声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声诗功能、体制、入乐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15.
宋徽宗赵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因哲宗无子,死后由赵佶继承帝位。宋徽宗在位期间,任用奸相蔡京等人,吏治腐败,爆发了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1125年金兵南下,徽宗传位给钦宗,自称太上皇。1127年被金兵俘虏,后死于五国城。宋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却是个天  相似文献   

16.
宋人爱讲诗法,其诗法是通过传授来达到传播目的的,因而诗法传授广为流行。宋人传授诗法的方式主要有著作和面授两种,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广泛流行与宋代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密切关系。传授的行为将诗人和理论家研究诗法的个人心得变成了公共知识,对宋代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宋朝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用诗歌来说理。一般说来,哲理与诗歌,就像油与水,难以捏合上。浮油能蒙在水面,叫人看不到水的清滢透彻美;诗中要讲大道理.就显得干瘪苍白,装腔作势,令人生厌。但也不乏情理并茂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得到人生哲理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宋代旅桂文人在广西所作的送别诗,按照被送者的目的地来分,主要有两种情况。而基于送别的情境不同,从诗人的心态到其所创作的诗作内容以至写作模式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宋代旅桂文人送别诗的特点是注重写实和对事件的叙述,基于这一特点,其诗作中所表现的地域文化色彩相对较淡,与唐代广西的送别诗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博尔赫斯咏景叹物诗的解读和分析,概括了博尔赫斯景物诗的艺术特色,即因情造景;化景于情;触景生情。  相似文献   

20.
爱国诗歌是华夏诗歌之魂,宋代的爱国诗歌更是我国爱国主义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宋代爱国诗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之貌,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不仅其他朝代难以企及,就连诗歌王朝李唐王朝也只能望洋兴叹。宋代爱国诗的发展盛况主要表现为量多质高、风格杂陈、内容丰富,具有气势由“逸”转“怨”,揭露时弊,痛陈厉害等特点。宋代爱国诗之所以堪称奇葩,值得驻足品评,是社会现实、社会观念形态的反映,也是诗人笔耕不辍努力和诗歌自身发展规律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