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中的声母[n],对应普通话中的声母[z]、[n],以及少数的零声母;与梅县客家话不同的是,大塘没有[η]的发音。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在赣方言影响下向简易化、统一化发展。大塘客家方言声母[n]的发音对该地区人学习声母[z]、后鼻韵母[η]不利,但鼻音、边音不相混。  相似文献   

2.
张洪蕾 《文教资料》2012,(27):134-135
在单县方言中古知系合口字部分读唇齿音现象比较特殊,但以往研究不多。本文的主要结论:1.单县方言中古知系合口部分字读声母[f]是中原官话同类现象的过渡;2.单县方言[f]的分布与周边及周边方言有同有异;3.单县方言知系合口呼字没有成系统的读唇齿音声母是外部接触和内部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重庆话中有鼻音声母[η]。而具有[η]声的这部分字,在北京话中却为零声母。本文通过对比二者在读音上的差异,探寻重庆话[η]声母的来源以及演变规律。得出重庆话[η]声母来自于中古的影母与疑母;来自疑母的部分保留了中古读法;来自影母的部分转入了疑母。并随其读[η]声速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湖南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今有读[m-]声母现象.这些读[m-]声母的古喻母字只出现在山、臻、梗摄的合口呼中,其余各摄的古喻母合口宇今都读零声母.从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读[m-]声母与读零声母音节的声韵母比较推断,山门、醪田等地古山、臻、梗摄喻母合口字原来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撮口呼[y]介音韵母,韵母中的[y]介音拢圆摩擦进一步唇化产生了双唇音声母[m-].  相似文献   

5.
正隶属甘谷方言西片的磐安镇话中,古来母字在今韵母[y]前时,声母由舌尖中边音[l]变为舌面前塞擦音[tj]。马建东在《天水师院学报》上撰写系列文章"古音见母、来母或同纽",又发表专著《来母的生存——见母、来母或同纽》,认为磐安话的这个音变早在汉代以前就完成。关于普通话的[ly]([ly-])为什么在磐安等地[l]变作[tj],马建东先生在《甘谷方言与说文解  相似文献   

6.
碛口镇是临县的一个重要古镇,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及山西重要旅游景点.临县方言属于晋语吕梁片汾州小片,碛口话在语音方面具有该片方言的共同特点之外,同时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碛口方言有24个声母,40个韵母,6个单字调.与临县城区话、三交话相比,声母方面碛口话没有[v]声母,不分尖团音;韵母方面没有儿化韵以及几组字的韵母与临县话、三交话明显不同.与普通话相比,声母比普通话多[z]、[(n)]两个辅音声母,碛口话[(n)]声母的字在普通话中读零声母[(o)];韵母方面,碛口方言没有前鼻音韵母[-n],有入声韵;声调方面,比普通话多阴入和阳入两个调类.  相似文献   

7.
在普通话中,[1]韵母只和声母[ts]、[ts‘]、[s]相拼。而在合肥方言中,[1]韵母除了和[ts]、[ts‘]、[s]相拼之外,还可以和十个声母,一个零声母相拼。相拼后和普通话相比有的声母不变韵母变了,有的声母韵母全变了,变成另一个音节。下表可以显示合肥方言[1]韵与普通话[1]韵和[i]韵的大致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描述了县中寨话的音系,列举了中寨话里两个特殊舌尖化韵母[]和[ч]的分布,比较普通话和《广韵》音系分析了它们的来源,并探讨了其成因,归纳出三个原因:1.[i]、[y]的舌尖化;2.音系的类化;3.古音的保留。  相似文献   

9.
扬州话来母字、泥母字的声母一般被归为一个音位[l],并且遵循洪音前读[l],细音前读[n]的规律。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这一规律发生了变化。本文就来母字和泥母字的声母读音分年龄段进行调查,详细地考察了其读音分布情况,大胆预测其发展趋势,并分析得出其发生交读的主要原因是受普通话读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指出在福建汉语方言中,只有莆仙方言有边擦清辅音声母[ ],它是莆仙方言区别于其他汉语闽方言最重要的语音特征,该声母管的字数量众多。根据现有的方言调查结果,论述[ ]声母是古代百越少数民族的语音特色。首次提出闽语莆仙话[ ]声母与福建畲语[ ]声母同源的新说。  相似文献   

11.
白洁  王增智 《现代语文》2010,(5):110-111
西安回民话与汉民西安话在音系上基本相同。然而,就声母而言,尽管两种音系的声母数量相同,但西安回民话声母为[tf,tf‘,f,v]的字,在汉民西安话中相应的声母为[pf,pf‘,f,v],我们认为这是回、汉两种音系的重要区别。本文主要探讨了西安回民话tf组声母与汉民西安话pf组声母之间的联系,此外,对tf组声母的形成也做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一、何谓“尖团音”普通话里读 j、q、x 三个声母的字,从历史上看还有两个不同的来源,简单地说,一部分来自古代读 g、k、h 声母的字,比如“胶”,读 jiāo,但有的方言中读 gīao,“吓”,普通话读 xià,但也保留了 hè音;另一部分来自古代读 z、c、s 声母的字,如“积”,普通话读 jī,而在方言中读 zī,“妻”,普通话读 qī,有的方言中读 cī。前者即为团音字,合者即为尖音字。再如:“京、轻、兴”与“精、青、星”,这两类字在普通话里的读音是没有区别的,即京=精,轻=青,兴=星。但是,在  相似文献   

13.
在陕西方言里,无论保留入声的陕北还是不保留入声的关中,"弱着缩"等少数古入声字除了入声或舒声阴声韵的念法,还有[αη]组阳声韵的读音.我们认为.这些药韵、屋韵字的[-η]尾是由古入声韵尾[-κ]转化而来."麻将"来自"麻雀"."雀"为药韵字,南方"雀"与"将"同音,与陕西药韵的"着弱"读[αη]可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4.
李旭 《现代语文》2015,(4):34-39
描写、分析霸州方言声韵调三方面的特点。声母方面,古见系开口二等有少数字保留舌根音声母;古知庄章今基本读[t■]组声母;古日母字除止摄开口外,读[z]声母,还有一些非古日母来源的字读[z]声母,如云母、以母;古影疑母开口一二等,今普通话读开口呼零声母的字读[n]声母。韵母方面,存在与普通话开合口不同的字;存在系统的文白异读,尤其是古宕江曾梗通五摄入声字;有儿化韵母,后鼻音韵母儿化后主要元音不鼻化,与非后鼻音韵尾韵母合并。声调方面,有阴阳上去四个声调,古入声字归到四声中。  相似文献   

15.
滨海方言,以苏北灌溉总渠为界,南北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这里所讲的是灌溉渠南的滨海话。滨海话有19个声母。普通话中的舌尖后、清、塞擦、擦音 zh、ch、sh,在滨海话中大都以同样的发音方法,改变了发音部位,分别发成舌尖前的 z、c、s(如“珍”、“出”、“书”等字的声母)或舌面音 j、q、x(如“占”、“吃”、“扇”等字的声母)。普通话中舌尖后、浊、擦音 r 在滨海话中一部分发成舌尖中、浊、边音1(如“日”、“肉”、“乳”等字的声母),另一部分则发成了零声母(如“容”、“荣”、“融”等字的声母)。普通话中的齐齿呼单韵母 i 是零声母音节时,在滨海话中零声母大都变成舌尖前、浊,擦音[z]  相似文献   

16.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晋东南晋语中,日系字共有五种读音类型,其中日系字今读[]声母的襄垣型和今读[z]声母的沁县型在山西晋语其他片方言中都比较普遍,而日系字今读[]声母的北留型、今读[]的长治型和今读[l]声母的陵川型在山西晋语其他片和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中都未见。从日系字的演变轨迹,说明晋东南晋语各类型的日系字都是到了边擦音[]之后才有分歧的。  相似文献   

17.
“[每糸]”字为“从每.从糸”的会意字.其形体义为女性头发用丝绳盛饰之状.以此本义作为词义系统引申系列的起始点。“马髦饰”是名词性引申义.而“多也.盛也”则是形容词性引申义。《说文》认为“[每糸]”是“从糸.每声”的形声字,不确。  相似文献   

18.
在陕西方言里,无论保留入声的陕北还是不保留入声的关中。“弱着缩”等少数古入声字除了入声或舒声阴声韵的念法,还有[aη]组阳声韵的读音。我们认为,这些药韵、屋韵字的[-η]尾是由古入声韵尾[-k]转化而来。“麻将”来自“麻雀”。“雀”为药韵字,南方“雀”与“将”同音,与陕西药韵的“着弱”读[aη]可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9.
一提到[η]这个辅音,很多同学就会联想到字母组合ng和nk,认定字母n在[k]、[g]前面均应读作[η]。大多数教师及参考书上也认为这是一条规则。但是否仅此而已呢?否。下面作一简析。  相似文献   

20.
在W^2[a,b]空间中二阶线性变系数常微分方程{y″ p(x)y′ q(x)y=f(x) y(a)=ya,y(b)=yb a≤x≤b的数值解。数值算例表明此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