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加多样,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应需求开展,通过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利用优势专业群,跨学科多专业协同创新,各部门协调管理。在三山五园文化园区尝试跨学科多专业产学结合的综合实践教学,开展人文北京建设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跨专业协同完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2.
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追踪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变迁轨迹,可以将这个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期、兴起期和发展期。在不同阶段,大学内纷纷成立了各种跨学科研究组织,以满足社会需求。这种组织变迁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是一个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并行的过程。分析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创新,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如何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上,更重要的意义是为美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科研组织模式运行发展探索出一种有效可行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和自身教学实践,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研究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与专业融合协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与路径,为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组织体系建设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美国国土安全教育联盟发展历程及体系运行,将为我国国家安全教育的推进提供启示与参考。[研究方法]运用战略联盟理论框架,对美国国家安全教育联盟建立动因、宗旨、结构功能和运行活动进行分析,并对涉及的联盟内容进行梳理分类。[研究结论]联盟分为任务驱动型、教育发展型、人才培养型,在国家安全战略推动下,通过开发多元化的培训项目、搭建运行体制、开展跨学科建设推动联盟发展,为美国国家安全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应在顶层设计上,构建国安委主导的国家安全教育联盟体系,在运行上,创新国家安全人才培育的四维驱动机制;在课程上,加强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交叉建设。  相似文献   

5.
安全:一个工程社会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经济瓶颈、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国家安全、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内的一批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变我国未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活动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工程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广泛的社会维度的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常常不能准确、清晰地认识、界定和处理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工程活动在活动主体、活动性质和制度安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忽视了对工程活动本身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工程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近年来,工程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李伯聪教授2002年8月出版了《工程哲学导论》,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以工程哲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2004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举办了以"工程与社会"为主题的论坛,同时还正式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2004年,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1卷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本专题对工程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论文集。目前,我国正在出现对"工程与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可喜势头,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工程创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工程与社会"这个主题--特别是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在受到学术界、工程界和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有关问题,深化对"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和"工程与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推进对有关问题的政策研讨。  相似文献   

6.
关于工程与工程创新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现代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经济瓶颈、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国家安全、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内的一批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变我国未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活动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工程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广泛的社会维度的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常常不能准确、清晰地认识、界定和处理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工程活动在活动主体、活动性质和制度安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忽视了对工程活动本身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工程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近年来,工程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李伯聪教授2002年8月出版了《工程哲学导论》,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以工程哲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2004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举办了以“工程与社会”为主题的论坛,同时还正式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2004年,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1卷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本专题对工程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论文集。目前,我国正在出现对“工程与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可喜势头,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工程创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工程与社会”这个主题——特别是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在受到学术界、工程界和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有关问题,深化对“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和“工程与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推进对有关问题的政策研讨。  相似文献   

7.
试论工程创新的一般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经济瓶颈、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国家安全、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内的一批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变我国未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活动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工程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广泛的社会维度的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常常不能准确、清晰地认识、界定和处理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工程活动在活动主体、活动性质和制度安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忽视了对工程活动本身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工程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近年来,工程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李伯聪教授2002年8月出版了《工程哲学导论》,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以工程哲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2004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举办了以"工程与社会"为主题的论坛,同时还正式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2004年,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1卷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本专题对工程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论文集。目前,我国正在出现对"工程与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可喜势头,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工程创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工程与社会"这个主题--特别是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在受到学术界、工程界和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有关问题,深化对"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和"工程与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推进对有关问题的政策研讨。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经济瓶颈、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国家安全、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内的一批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变我国未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活动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工程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广泛的社会维度的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常常不能准确、清晰地认识、界定和处理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工程活动在活动主体、活动性质和制度安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忽视了对工程活动本身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工程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近年来,工程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李伯聪教授2002年8月出版了《工程哲学导论》,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以工程哲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2004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举办了以"工程与社会"为主题的论坛,同时还正式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2004年,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1卷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本专题对工程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论文集。目前,我国正在出现对"工程与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可喜势头,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工程创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工程与社会"这个主题--特别是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在受到学术界、工程界和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有关问题,深化对"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和"工程与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推进对有关问题的政策研讨。  相似文献   

9.
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经济瓶颈、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国家安全、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内的一批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变我国未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活动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工程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广泛的社会维度的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常常不能准确、清晰地认识、界定和处理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工程活动在活动主体、活动性质和制度安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忽视了对工程活动本身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工程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近年来,工程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李伯聪教授2002年8月出版了《工程哲学导论》,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以工程哲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2004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举办了以"工程与社会"为主题的论坛,同时还正式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2004年,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1卷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本专题对工程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论文集。目前,我国正在出现对"工程与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可喜势头,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工程创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工程与社会"这个主题--特别是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在受到学术界、工程界和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有关问题,深化对"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和"工程与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推进对有关问题的政策研讨。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经济瓶颈、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国家安全、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内的一批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变我国未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程活动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工程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广泛的社会维度的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常常不能准确、清晰地认识、界定和处理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工程活动在活动主体、活动性质和制度安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忽视了对工程活动本身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工程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 近年来,工程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李伯聪教授2002年8月出版了《工程哲学导论》,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以工程哲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2004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举办了以“工程与社会”为主题的论坛,同时还正式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2004年,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1卷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本专题对工程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论文集。目前.我国正在出现对“工程与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可喜势头,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工程创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工程与社会”这个主题——特别是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在受到学术界、工程界和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有关问题,深化对“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和“工程与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推进对有关问题的政策研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组织单元,在大学内外部各种影响因素构成的矩阵结构中运动和发展。学科发展来源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是学科发展的一种集约化路径,其实质是优化配置学科资源,使教学和科研统一原则在不同的学科层次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促进学科知识的增长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建设是大学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必然途径,也是大学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优势所在。因此,创新学科发展机制,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运行规范和科研激励制度、学科评估制度是学科组织实现跨业界、跨学科、跨团队协同创新的关键,也是大学获取集群创新效应、推进学科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辛凤  张毅蕾 《科技广场》2014,(6):223-225
当今世界,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作为具有显著行业办学特色和突出学科优势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如何通过制定科学的科技政策提高科研水平是中国高校科技政策制定的重要目标。通过对欧盟研发框架计划缘起、演变的分析及其分阶段计划比较,提出对中国高校科技政策创新的启示及建议:以资金投入为保障,强化在战略优先领域或优势学科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以发展基础研究设施为前提,推动跨学科合作与释放创新人才潜力;以协同创新机制为纽带,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以科研人员分层激励为前提,加速高层次研究人员的层次晋升;以人员培训与交流为重要措施,培养科研人员的合作创新能力;以科学与社会的融合为重要目标,提高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以期为高校科技政策创新提供借鉴与范式。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下,创建和发展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定位的“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已成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卡脖子”科研与技术攻关、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新突破点。上海科技大学于 2013 年成立,作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10 年间围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文章结合上海科技大学 10 年来的实践经验,探讨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促进科学知识创新、培养高水平人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并助力我国高等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15.
特定的社会化科学结构与主体创造性思维的交互作用是跨学科研究的创意来源。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理论分析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过程,引入创新单元和创新个体之间的知识创新与认知扩展的互动关系视角建立跨学科团队的知识创新模型,揭示多学科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内的异质性整合和认知调整,解释创新个体间知识关联与运动促进认知发展过程,和实现跨学科团队知识创新目标的本质。通过对模型性能及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得出,累进式知识创新和激进式知识创新改变网络的知识分布状况,共同扩充个人和群体的知识存量,提升跨学科团队整体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从团队视角出发,通过对294个在校跨学科创新团队的问卷调查,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知识共享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团队特征与协同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团队学习能力的调节效应进行研究。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共享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团队特征与协同创新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团队学习能力在知识共享多样性与协同创新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知识共享复杂性与协同创新之间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云模型理论进行了实例验证,以期为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组建有效的合作网络是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的重要前提,以教育部首批认定14家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基于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联合申请专利和合著论文为样本构建合作网络,对比分析组建前后合作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4家协同创新中心在组建后,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深度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合作广度方面变化较小,成员单位合作也多为两两线性合作关系,且不少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并不是已有合作网络的中心节点。提高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参与度,鼓励高校参与已组建的协同创新中心,提高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的深度与广度,将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破除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而非将其视为获取资源的途径,应是今后协同创新中心发展需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晓莉 《科教文汇》2012,(10):29-30
以资源共享为前提,以优势互补、联合攻关为目标,推动高校和社会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已成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本文将从案例分析入手,分析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参与协同创新的理念与做法,探索高校协同模式创新的特点及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协同创新已成为新常态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从沟通、协调、合作、协同四个步骤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明确其具备“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力、共同的认知体系和基本行为准则、共建的创新服务平台、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发展、科学导向与产业导向相互促进等特征,是各区域深入实施协同创新发展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