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数字化重塑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拓展了现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引发关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本文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创新导向的数字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以及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Ⅱ型”)。创新导向型的数字生态系统旨在促进数字创新的产生、应用与扩散,这一围绕数字主体而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延续了数字生态系统收敛性、可扩展性、自生长性和模块性的基本特征。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数字化进程与创新主体间价值共创行为深度融合的结果,实现了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结构、制度、功能和演进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与Ⅱ型彼此渗透、相互促进,改进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推动了创新能力与创新效能的全面提升。最后,建议未来研究从案例分析、形成机制分析、发展战略分析、政策研究和监测研究等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2.
创新生态系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创新生态视角出发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分析了系统内种群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聚集机制、竞争与共生机制和传导与扩散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创新理论发展演变、企业创新模式3.0兴起、第三代创新政策实践等多重视角,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创新3.0范式演变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认为其实质是以创新生态系统为核心特征的新一代创新范式。在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兴起和发展动因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并提出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建设世界顶级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考虑。  相似文献   

4.
企业家创新是当前学术界开始日益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采用文献述评的方法,分别从企业家创新意识、企业家创新人格、企业家创新决策能力三个方面对有关企业家创新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简要评述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就先验知识、创新认知和创新力的关系进行探讨,建立起理论分析框架,以求对现有观点进行完善。分析评价了新古典经济学、心理学及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在此理论基础上分析先验知识对企业家创新认知三个维度的影响,同时就企业家创新认知同创新力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命题:先验知识通过对企业家创新认知的塑造,对企业家创新力将产生稳定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演进机制一直是学、商、政三方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创新生态系统的目的性为切入点,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目的的更迭、演变是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动态演化的一种重要机制。基于政府和企业视角,归纳出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演进的四种模式,具体来说,作为国家和区域层面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主体,政府具有设定创新生态系统目标并让其适应环境的作用,能够保证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演进。与此相对应,企业常通过调整自身战略、开放资源能力边界的方式来设定产业层面的创新生态系统目的。所以,跳出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关注创新生态系统的目的对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长期演进机制将和构建动态演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前沿基础知识与共性关键技术持续涌现与突破,未来产业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实现路径等多个维度提出新的理论与实践挑战。综合自然生态系统和创新系统等相关理论,基于未来产业特征与演化规律,构建由前沿知识创造群落、应用场景转化群落和产业价值实现群落组成的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结构框架,有为政府与企业家精神是未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重要主体与关键要素。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的政策方向可考虑创新要素识别、创新主体协同和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数据,以控制机制为中介变量,实证探讨了不同类型企业家对创新方式选择的影响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偏好财富型企业家与突破创新选择负相关,偏好事业型企业家与突破创新选择正相关;偏好财富型企业家倾向于选择财务控制而不是战略控制,偏好事业型企业家倾向于选择战略控制而不是财务控制;财务控制与渐进创新正相关且与突破创新负相关,战略控制与突破创新正相关且与渐进创新负相关,财务控制和战略控制部分中介企业家类型与突破创新的作用效应,完全中介企业家类型与渐进创新的作用效应。最后结合理论与实践对结论进行了分析,对未通过验证的假设给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基于耗散结构的企业家创新行为系统熵变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家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从而赢得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企业家创新行为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系统,本文借用物理学中的熵及耗散结构理论来分析企业家创新行为系统的熵变过程,为研究企业家创新行为系统所处状态及不同演进阶段的有序化程度提供定量分析依据,为企业创新管理决策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数字制造业的变革性发展引领着大众创新的新局面。创客空间作为这一过程中重要的角色在全球都掀起了热潮。Fab Lab是创客空间的一种类型,为研究人员、创新者、小公司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创新空间,使其能够将创新思想形成原型,弥补了目前教育和产业中无法为普通人提供现代化的发明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搭建的这一空缺。本文对创客空间以及Fab Lab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归纳并详细分析了Fab Lab的五个运作特点。本文认为,Fab Lab起到了引领工程师和企业家贯穿创新价值链的作用,起到了创造教育、商业、创新和社会效益的作用,是新的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本文最后对Fab Lab所形成的包括了政府机构、产业界和教育研究机构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创新、创新族群、创新链及其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具有主导多维动态集成的系统特征。空间意义上的创新族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表明,中小企业空间完全可以利用创新族群来规避“熊彼特之谜“。创新链思想的提出,为解决我国长期以来技术链、产业链、技术创新链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提供理论指导。据此,就我国创新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崔雁飞 《现代情报》2007,27(5):121-122
本文表述了图书馆创新的定义、内涵和特征等概念,强调了图书馆创新的集成本质,讨论了图书馆创新的动力、主因和对象等范式,分析了图书馆的观念、制度和管理在创新平台上的创新内容。  相似文献   

1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主创新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中心环节,而国家创新环境是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从市场、政策、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七个主要的环境因素,提出了未来创新政策制定中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创新的源泉     
对希普尔的“创新源分布模型”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分析了其对创新管理研究方法、企业创新管理和制定创新政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建国 《科研管理》2016,37(11):52-60
将创新价值链从研发到市场的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以设计创新障碍、过程创新障碍和市场创新障碍作为创新间断标志,分析了价值创新要素对创新失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的创新失效表现出较强的“两端效应”,创新价值链前、后期失效大于中期失效,创新障碍表现出功能设计、工程化能力和商业模式为特征的创新失效关键路径。在创新失效形态上,市场失效和技术失效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创新失效形式。不同阶段创新障碍对失效形态的影响存在差异,设计创新障碍主要影响技术失效和市场失效,市场创新障碍主要影响市场失效和财务失效,过程创新障碍对三类失效形态都有强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背景下,为保证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开展区域创新系统运行(以下简称RISO)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简单介绍RISO"四三结构"模型的基础上,以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建设这一区域创新的典型案例为对象,实证研究了RISO"四三结构"模型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7.
对创新中的风险进行了剖析,归纳影响创新成功率的几大关键因素:观念与组织结构、创新中的主要矛盾、创新的速度以及合作创新等,从而达到提高创新成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整理和比较,归纳技术创新概念的演变历程,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除了需要满足经济效益要求,还要满足环境效益的要求;对比环境技术创新、生态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概念的异同;从技术创新目的的角度,对绿色技术创新进行界定,并分析绿色技术创新的阶段性、跳跃性、双重外部性和制度导向性特征,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从开放式创新视角讨论了二次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一个两阶段模型,阐述了内向型与外向型、二次创新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内向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二次创新;二次创新负向调节内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外向型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创新能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的问题,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