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主要任务。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分析应用型本科机电专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展的必要性,探析协同育人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提高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在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18)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总结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改革、体制等研究以下四部分内容: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培养方案的制定、完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共享型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搭建策略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20,(14)
以学科为依托,产学研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概括了中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状况,总结了我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演化博弈论,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角度,探讨不同条件下政府、企业与学研机构协同培育新文科人才联盟的稳定性。通过建立博弈理论模型,设置合作过程初始参数,并根据复制动态方程和演化稳定策略,分析不同策略对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影响以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收益对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条件设置会影响政产学研联盟的稳定性,政府应采取适当的约束机制如增设罚金和补贴等方式,以增强联盟的稳定性,从而使各主体获取更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产业园建设是校企合作育人、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产业园的创新发展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育人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在产城教融合视角下,产业园通过对接产业、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校企共建、构建产学研长效机制等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  相似文献   

6.
文章创新提出全域经济及协同创新共同体理念,并基于联动理论思想,设计政用产学研全域协同育人O2O平台及其联动机制。研究分析了当前国内人才培养的市场供需矛盾及问题的成因,提出搭建协同育人O2O平台的构建思路、原则,并设计提出协同育人O2O平台模式,配套联动机制作为打通全域多元主体协同创新及人才培养的方法路径,激活并配套保障了全域经济及科技创新力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价值与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孟祥玲 《知识窗》2022,(12):99-101
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区域产业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聚焦课堂思政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健全实训体系三个层面,明确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大体方向,并围绕多主体协同、强化智库建设、实行跨界融合、践行科研育人等方面,探究政产学研复合育人体系的建构思路。  相似文献   

8.
将官产学研协同理论应用于节能服务领域,结合当今节能服务领域的特点,寻求节能服务和官产学研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提出构建有效的节能服务领域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分析协同创新平台的功能与框架,表明构建节能服务领域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可行性,阐述了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型及运行机制,最终实现节能服务由孤立运行到官产学研合作运行的转变,为我国节能领域提供可参考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外大力推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大背景下,首先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探讨模块商与企业的协同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产学研背景下模块商的协同创新管理策略,其中构建模块商嵌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型,分析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块商的经营机制等。最后,结合国内某智能电视企业的协同创新实践验证本文理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结合是拉近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需求距离,快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以武汉产学研结合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耦合理论开展产学研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在建立产学研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分析武汉产学研耦合协调度及影响武汉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2012-2016年,武汉市产学研耦合协调度随产学研发展水平变化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对武汉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分别是科研机构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校科研仪器设备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此基础上,对提升武汉产学研合作绩效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结合产学研创新主体的知识属性与特征,根据产、学研双方投入的知识协同成本、获得的知识协同收益、知识协同保障机制等一系列因素为基础,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探究创新主体的知识协同演化行为及其稳定性问题。构建产学研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模拟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个体及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研究发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协同存在知识供需关系,双方投入的知识协同成本(知识贡献成本、知识溢出风险、知识加工成本)过高会抑制创新主体的协同意愿,不利于系统帕累托改进;资金收益与学术收益的增加会提高双方的协同积极性,而背叛收益与协同积极性呈负相关;合理的知识协同成本投入与知识协同收益分配、完善的知识资源共享机制、有效的知识协同激励与惩罚机制以及健全的法律措施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稳定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产学研科技创新系统协同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省企业科技创新、高校科技创新和研发机构科技创新的协同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协同学的视角构建三者协同度的测度模型,结合陕西省2008—2014年科技创新的相关数据,对3个子系统的协同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陕西省产学研3个科技创新子系统具有很强相互促进关系,且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呈稳定上升趋势,说明陕西省的产学研3个科技创新子系统正处于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状态。但是高校科技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逐渐成为产学研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上升的主要制约因素。最后,对促进陕西省产学研创新系统协同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应对经济危机已是大势所趋.从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成果导入机制和协同机制等角度,时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应该从政策、金融、制度等方面为合作机制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东湖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知识产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协同创新的绩效。应当制定专门的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工作指引政策,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在高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大力强化产学研结合的高新区知识产权合作创新机制,积极支持高新区重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知识产权产业化,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5.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隐性知识共享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基于云平台的产学研隐性知识共享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信任云机制、沟通云机制和激励云机制三个方面对基于云平台环境下的产学研隐性知识共享的协同机制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对推动产学研各方更好地运用云平台整合各自资源,进行隐性知识交流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新基建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信息化为主导,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在此背景模式下,结合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人才特点,提出“教—赛—产—研”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途径,围绕网络强国战略部署,以教育改革为创新动力,不断探索协同育人模式新切入点,加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上海转型发展过程与政产学研模式、效果和存在问题。发现上海政产学研模式多样,科技带动作用较强,但由于企业、政府和学研自身的欠缺以及协同平台不健全等限制了政产学研功能的发挥。提出在健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基础上形成政府引领、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的创新格局,激发政产学研各级主体的创新动力,达到政企协同、企研协同、政研协同,实现技术创新和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体系创新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体系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员维度、资金维度、物质维度和成果维度;介绍了基于LWD和LOWA算子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体系创新绩效评价的三阶段流程;最后,结合算例阐述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黄菁菁 《软科学》2017,(5):38-42
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辽宁省2010~2012年的企业面板数据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企业R&D能力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非线性且存在"拐点",企业家精神能够影响该"拐点"的位置;企业规模、员工的培训强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企业战略开放程度和政府资金支持未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测度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5年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并实证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存在倒U型直接效应,随着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影响效应由"协同"转变为"挤占";产业集聚的外部性会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而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产生间接影响;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市场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间接影响并不显著;无论是否存在产业集聚,人力资本存量、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等的提升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得出应通过发挥产学研系统的联动作用、适度控制产业集聚水平和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