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郝东方  李政 《今日科苑》2021,(2):44-55,68
以170篇《学姐来了》文章为样本,探讨中青年科普作品的特点,考察其内容亲和力和感召力,重点分析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情况.利用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对科普内容作高频词分析、内容分类和交叉分析等.研究发现,《学姐来了》科普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围绕孩子、健康养生等科学话题,通过良好的衔接、幽默的用语方式,将理性逻辑和求真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协同、育人等科学家精神传播给中青年群体;样本内容的亲和力主要通过语言的衔接性和幽默来实现;样本中体现科学精神的内容多于体现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二者的出现具有正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变化,样本的亲和力波动幅度很小,而感召力的波动较大.因此,科普内容应适当增强"爱国""奉献"等体现科学家精神的感召力;中青年群体科普的"二重性"和可能存在的科普需求年龄后移趋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不仅是国家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科学技术传播普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职责,发挥着国家科学思想库、知识库的重要职能。建院50多年来,几代中国优秀的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普及传播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我院在加深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广泛深入开展科普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学会》2001,(12):22-23
科学传播系统与科学素养 现代科普称"科学传播"(SC)更合适.科学技术传播简称科学传播,是比"公众理解科学"(PUS)及传统科普更广泛的一个概念,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也不一样.传统科普预设了两个不可逾越的等级层次以及施众和受众的固定角色,科普过程简单说就是科技知识向下灌输.另一个隐含的预设是:"科技总是好的,无条件地对社会有益,因而只要是科技优先发展什么都无所谓."而"公众理解科学"则除了包含科学技术的"一阶传播"外,也强调科学技术的"二阶传播".所谓一阶和二阶,是从逻辑学中借用的概念,一阶传播与对象性的科技本身的事实、知识内容有关;二阶传播与科技之过程、思想、方法、影响、评价有关.  相似文献   

4.
“民主模型”强调公众通过参与科技决策,同科学家、政府进行平等对话,从而实现科学传播。在交流即参与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民主模型”提供的只是科学传播活动的理论构想。这就需要论述“民主模型”的实践前提、目标及方案,由此展开对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理论研究,揭示“民主模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科普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融通越发广泛、深入、频繁和紧密,在科普领域也出现了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和公众参与科学等新提法和新理念.文章综述了科普在国内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科学传播与科普的争论中,作者建议中国科普在国际交流中应直接使用"Kepu"一词取代其它译文,并进一步在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下提出新时代科普内涵及科普外延拓展应体现的价值要求,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科普,实现科普的价值与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4):316-316
本刊讯 《院士科普书系》首发式于 2 0 0 0年 6月 4日在京举行。江泽民总书记为《院士科普书系》撰写了序言“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 ,指出“科教兴国 ,全社会都要参与 ,科学家和教育家更应奋勇当先 ,在全社会带头弘扬科学精神 ,传播科学思想 ,倡导科学方法 ,普及科学知识。科教兴国也要抓好基本建设。编辑出版高质量的科普图书 ,就是一项基本建设 ,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 ,是很有意义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首发式上讲话指出 ,《院士科普书系》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科普工程 ,需要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的支持 ,不断提高其水平与质…  相似文献   

7.
英国公众理解科学专家约翰·杜兰特所建构的"民主模型"试图通过有效的科学传播来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以实现公众与政府、科学家之间平等地交流,从而使公众参与科学决策."民主模型"从社会生活的现实视角将科学传播的有效性和科学决策的合理性统一起来.这样,科学研究理论中"公共领域中的科学"(the science inthe public domain)这一概念在作为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合理性基础的同时也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诠释.所以,笔者以公众参与科学决策为镜来反思"民主模型"的现实视角、理论前提、理论内涵和理论超越,以此来确认"民主模型"站在第三次科学研究浪潮的理论平台上对公众理解科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外不同类型网站科普内容的比重差异较大,门户网站科普内容占总信息量比重很低,新闻媒体的科学新闻是重要版块,英国等欧洲国家学术机构网站的科学传播内容丰富,政府部门网站为获公众支持而重视科学传播功能展现。国外网络科普注重受众细分;网络科普供给由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主导,网络资源以集成为主;传播方式充分利用Web2.0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科学媒介中心网站对公众科学意识的增强和对待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理性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建议将建设优质的网络科学传播资源平台作为我国网络科普工作的重心;大力促进学校科学课程与网络科普资源的相互匹配;创建中国科学媒介中心网站,为科学新闻深度报道提供权威来源;开展网络科普内容的监测与评估,促进网络科普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馆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以科技馆为传播主体,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为载体,与公众交流、沟通、分享科技信息的过程或行为的科学传播活动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日趋明显。面对目前存在的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公众参与热情不够高涨的现状,如何在保证活动质量的基础上,创新思维,控制成本,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真正实现科普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科技馆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本文将从人才培养、主题选择、评估方法、核心环节四个方面如何创新发展举例,探讨科学传播活动在如何创新上的具体可操作层面。  相似文献   

10.
欧洲大部分国家在科学传播方面的努力和关注度正在上升,面向青少年人群的科学传播尤为如此;政府发起的旨在加强科学家与公众交流的活动很多,非政府参与者发起的活动数量也在增加;大学、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专业机构和私人组织在科技传播中发挥主要作用;传播形式不断更新,新参与科技传播的人员也在增多。对欧洲部分国家公众科技传播活动的基本趋势、特点和地区差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胡祥明 《学会》2017,(4):5-13
要构建科学共同体是科学传播主体、科学家是科学传播主角的体制机制,关键在于激活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的内生动力。本文基于300多年欧洲科学学派代表人物科学传播动因分析的视角,对学派代表人物从事科学传播的内生动力进行研究,对我国科学家从事科学传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进行剖析,对构建我国科研与科普协同结合体制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研人员对科学有着较其他群体而言更为深入的理解,是科学传播工作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主体。科学资助机构作为科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续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从而加强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文章调查了国外一些主要科学资助机构在推动科研人员参与科学传播方面的举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科学资助机构的定位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尝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学博客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管理系统,为加强科学家同行之间的交流,拉近科学家与公众的距离,促进公众科学的建构,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搭建了平台。解读科学博客的传播模式,探讨科学博客传播中的问题,对于科学博客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在激励科学家积极从事科普工作上有许多有效方法,比如他们的科技社团十分热衷于帮助科学家树立对纳税人负责的意识.科学家从事科研的经费来自纳税人,科学家需要通过科普等方式对纳税人加以回报,否则很难持续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这迫使科学家组织、科学基金会、科研机构、大学的科学家们参与科普活动.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家是科学信息的重要来源,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发现者和创建者,在传播准确信息、避免科学谬误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其参与科学传播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无论是从行动还是从效果而言,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一直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和问题。本文以科学传播领域近年国际研究进展为参照,对比我国科学家的现实状况,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驱动因素、与公众和社交媒体的互动关系以及科学传播能力培训情况这三个方面出发,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研究图景展开分析与评述。结果显示,在驱动价值层面,社会责任感、乐趣驱动等内在因素以及社会认可度、群体归属意义等外部激励因素共同作用于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结果,但总体看来,时间和经费有限、缺乏同事支持以及科学传播评估体系的不健全等因素都是不可忽视的阻碍,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还需要强有力的科技管理体制予以支持;在互动关系层面,科学家通过与公众和社交媒体的互动来传播科学,科学家的知名度、可信任度、权威性、传播风格、公众感知关系等是影响公众对科学认知的重要因素,然而,尽管科学家主动尝试改善与公众的互动关系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媒体的分歧和缺乏默契配合也让他们的科学传播努力显得势单力薄;在能力提升层面,相关科学培训项目特别是源自于美洲的培训推动着科学家来提升自身进行科学传播技能,但是一方面,这些项目的效果评估缺乏统一有效的标准,因而争议不断;另一方面,学者多是将项目培训师的观点、背景及培训方法联系起来进行定性分析讨论,未来有待于在参与动机、影响因素以及培训效果方面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科学传播工作更显艰难、相关的研究进展也更为滞后。因此,建立详细可行的支持政策、划分科学传播实践对科研事业的贡献比重、打造系统化的科学能力培训项目都是助力我国科学家提升科学传播能力和效率的重要途径。总之,立足国际视野下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整体面貌,找寻其面临的阻碍和存在的短板,将为改善我国的科学传播现状提供现实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学者对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意愿和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科学家感知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如何受到自然环境及个体心理特征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压力转换理论,建立不同主动性人格的科学家如何应对空气污染的两个假设,并通过匹配官方公布的空气污染监测数据与基于问卷调查的科学家自我报告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面对空气污染时,强主动性的科学家会显著增强对科学传播重要性的感知,这种感知的改变是通过自我效能感增强实现的;而弱主动性的科学家在面对空气污染时,则不会改变对科学传播重要性的感知。该研究为理解外部环境压力下科学家如何对科学传播重要性做出判断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证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技馆传统的科学传播手段必然要与新型网络传播媒介进行深度融合。网络媒体作为发展迅速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逐步占有更大更广的时空。因此,实体科技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科学传播,将会使更多的公众接受更宽的知识信息,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就科技馆如何利用互联网媒体高速度、大容量、更新快的特点和功能,做好科学传播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时,我参加了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的科学传播交流访问团,赴澳大利亚访问了有关公众科技传播组织,就澳大利亚科学传播有关情况特别是科学家媒体传播能力培训工作等内容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并参观了悉尼市动力博物馆(PowerHouse Musume)。在访问中,我感受到澳大利亚在科学传播和科普场馆方面有许多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一、高度重视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据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公众接受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分别是电视、报纸和广FORUM  相似文献   

19.
李长江 《科协论坛》2005,20(9):32-34
从古代到当代,字记载始终是人类积累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基本形式。社会和科技发展到今天,信息传播手段已经多样化、现代化。但是,科普图书在记载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上仍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部需要较复杂的、特殊的、专用的设备和其他条件。相对而言.编辑、出版、发行科普图书.则较省钱、省力、省时、省事,便于读随身携带、随处可学、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20.
科技传播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使科学从"科学家们"的科学变成了"全社会"的科学,市科学技术成为内化社会创新系统的重要元素并发挥着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科技传播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推进,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促进人民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