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面对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高职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研究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借鉴德国现象学的思想方法,既可以深化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丰富生态伦理的教学内容,更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在生活实际中学习,从而培养学生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功能性工具,更是调节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中介,它在使用过程中影响着用户的知觉和行为,进而影响人们的伦理行为决策。因此,需要对技术中介与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作出把握,通过中介分析和设计,将道德物质化人工物的设计之中,以促进技术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源于现象学的技术中介理论引入技术伦理学领域,有助于丰富对技术自身特性的认识,有助于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高技术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程伟  胡牧 《科教文汇》2012,(17):7-8,12
西方哲学家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强调面向事物本身,找寻事物本质。现象学视野下的辅导员研究在于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一种严格的有着哲学支撑的学科范式。为保持辅导员学科的可发展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辅导员工作研究应有一种揭示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方法论。在现象学视野下观照辅导员工作,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和辅导员学科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高科技企业非伦理技术行为不仅局限于企业与冲突方之间的关系相背离,还影响着社会、自然等生态圈平衡。而技术伦理原则寻求的是平衡和谐,实现整个环境的融洽稳定。本文从技术伦理原则的十二个指标研究高科技企业的非伦理技术行为,具体分析核伦理、太空伦理、生态伦理、基因伦理等方面,最后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发展型伦理意识。宏观层面从整体上关注企业与自然、企业与技术、企业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微观层面具体地考察企业与人之间的技术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正面临技术的困扰,反思技术非常紧迫。海德格尔在解释学现象学的视域内对技术现象进行了深刻思考,重新界定了技术的本质。他认为,技术是一种显现和解蔽事物的方式;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束缚着人和事物,同时它也是存在的天道的显露;现代技术的思想根源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克服现代技术统治的道路是思和诗(艺术)。  相似文献   

6.
廖欢  刘伟 《科技管理研究》2023,(12):250-258
我国科技创新快速发展,面临的科技伦理挑战日益增多,为应对技术发展与应用中日益凸显的伦理矛盾,科技伦理治理迎来了法治建构的新任务。鉴于科技法律治理与科技伦理治理的底层逻辑有着一定差异性,以适度法制化作为切入点,分析科技伦理治理与法律治理融合机制。通过厘清科技伦理治理相关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立足于法律治理与科技治理的关联性,指出科技伦理治理法制化能够为科技活动划定边界,有效回应并规范涉及科技应用行为,推动负责任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同时,科技伦理法制化要求在法律层面上作出伦理规范,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关注新兴科技领域相关伦理问题,因此从实体化权利义务、多层次规范体系的构建等角度出发,提出依托法律规范、伦理委员会运转、科技伦理审查等治理有效手段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伦理治理机制,增强伦理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是海德格尔步入哲学殿堂的敲门砖 ,现象学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 ,可以说 ,现象学在根本上规定了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早期的海德格尔更是被当作现象学运动第二阶段的领军人物而倍受推崇。而后期技术又成为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全面地从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角度考察技术思想的凸现 ,有助于透彻地了解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及与现象学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当技术伦理发生冲突时,技术主体就面临着在多种伦理或伦理原则中选择优先适用何者的问题,这就涉及了技术伦理位阶问题。技术伦理冲突是技术伦理位阶存在的逻辑前提。技术伦理位阶可以根据技术主体的身份、技术活动的类型进行判别。在技术活动中优先适用的伦理或伦理原则称为上位技术伦理,次优适用的伦理或伦理原则称为下位技术伦理。作为恒定上位技术伦理的普世伦理因其是人们最基本、最低限度的共同价值、标准和态度,故任何技术活动都必须优先适用它。判别技术伦理位阶可以解决技术伦理冲突,从而帮助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伦理困惑,使得技术活动合目的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9.
技术伦理、利益伦理和责任伦理是工程伦理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其中,技术伦理即工程技术活动本身的伦理问题,集中关注工程质量与安全,主要涉及工程师与管理者、技术标准、伦理标准与管理标准之间的关系;利益伦理也是工程活动的基本伦理问题之一,其基本要求是有效协调工程活动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效益与公平的统一;责任伦理则是工程伦理的灵魂和内核,主体及限度是工程责任伦理首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应该彻底改变,以适应伦理学的伦理要求,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转向。本文的研究紧扣伦理学的伦理思想展开,针对目前高校中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了其深层次的原因,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技术的价值负荷:应用伦理学视域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迎欢 《科学学研究》2006,24(6):846-850
认为技术的价值负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自身具有正负价值的两面性表现;二是技术的应用也表现出积极和消极作用的价值。前者是技术价值的自然属性,后者是技术价值的社会属性。技术价值的自然属性是“先在”的;而技术价值的社会属性是应用伦理学本质的展现,它在技术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展现人与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关系。对技术主体进行责任规约,有利于确保技术正价值的有效发生,实现技术的崇高目的。  相似文献   

12.
宝贡敏  杨静 《科学学研究》2004,22(5):546-551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技术能力的提高来增加产品或工艺的先进性,同时企业也需要通过技术管理来提高技术的有效性和可竞争性。我们构建出技术战略、技术管理促进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型,大致由四部分组成:技术战略、技术能力、技术管理和技术创新。本文通过对浙江省200家企业的调研,分析和验证这一模型。结果显示,技术能力和技术管理均对技术创新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而技术战略对技术创新竟然没有直接的影响,最后指出此结论对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三种技术导入模式的技术效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松  冯国安 《科研管理》2003,24(3):58-62
本文分析并比较了三种技术导入模式即技术购买、技术联盟和技术并购的技术效果。市场机制作用下的技术购买适用于“文件化”的明示技术的导入,具有间断、静态的特点;技术联盟则可实现连续而动态的技术导入,适用于“过程性”的隐含技术的导入;以导入技术为目的技术并购具有时间短、对目标技术控制程度高的优点,但所需初始投资较大。  相似文献   

14.
黎常  金杨华 《科研管理》2021,42(8):9-16
人工智能在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发诸多伦理困境与挑战,建立新的科技伦理规范以推动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本文从科技伦理的视角,围绕机器人、算法、大数据、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所出现的伦理主体、责任分担、技术安全、歧视与公平性、隐私与数据保护等问题,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治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分析,并提出未来需要在中国情境下伦理原则与治理体系的建立、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跨学科合作、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的融合、多元主体伦理角色分工与协作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参照当代技术哲学关于技术体系的主客观因素及工作界面的划分,从技术周期角度,分析技术人性化、技术生态化与技术科学化的伦理审查要求,以便提升技术价值,规避技术风险,促进技术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能力空间与技术跨越能力的积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姚志坚 《科学学研究》2003,21(3):263-267
提出了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开放体系 ,指出技术能力的培育和积累应该考虑技术能力空间 ,即在成本约束下可以有效地组织和调用的内外部能力要素的集合。其次研究了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积累模式 ,即 :引进型、内部R&D型和合作型技术能力积累。最后 ,提出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积累关键在于培育核心能力 ,但同时需要注意核心能力刚性和动态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7.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的思考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黄鲁成 《科学学研究》2003,21(2):215-219
文章阐述了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特点 ,介绍了部分学科应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现状 ,提出了应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条件 ,研究了在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中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 ,以及如何应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In the following essay, I will discuss D.Johnson's argument in her ETHICOMP99 KeynoteSpeech (Johnson 1999) regarding the possiblefuture disappearance of computer ethics as anautonomous discipline, and I will analyze somelikely objections to Johnson's view.In the future, there are two ways in whichcomputer ethics might disappear: (1) therejection of computer ethics as an aspect ofapplied ethics, or (2) the rejection ofcomputer ethics as an autonomous discipline.The first path, it seems to me, would lead tothe death of the entire field of appliedethics, while the second path would lead onlyto the death of computer ethics as a separatesubject. Computer technology is becoming very pervasive,and each scientific field includes somediscipline-specific computing. For the likelyforeseeable future, disciplines such asbioethics and engineering ethics will have todeal with ethical issues involving the role ofcomputers. I will argue that computer ethics inthis sense is unlikely to disappear, even ifcomputer ethics ceases to be considered as aseparate discipline.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ich path will befollowed by computer ethics, I will compareJohnson's argument with ideas of earlierthinkers like N. Wiener (1950) and B. Russell(1932). Although Russell did not specificallyconsider computer technology, he had somegood intui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societies by means of technology.My conclusion will be two-fold: (1) thatapplied ethics will not die, but it may make nosense in the future to talk about computerethics as a separate field; and (2) thatcomputer ethics will not simply become``ordinary ethics', contrary to Johnson's view.  相似文献   

19.
技术学习的模式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赵晓庆 《科研管理》2003,24(3):39-44
本文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技术能力演化为基本框架,将西方学者有关知识管理与学习的理论与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积累的基本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