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景文 《金秋科苑》2010,(23):55-55
我国的稀土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开采和储量占世界第一。稀土又是工业的"维生素"。当前世界尖端技术和军事技术离不开稀土。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欧美等国家,像海绵吸水那样收购我国稀土资源。更发人深思的是美国稀土储量占世界第二,却早早封存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钼的生产也已停止,转而每年从我国大量进口。  相似文献   

2.
我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不仅稀土资源居世界首位,而且稀土生产量、出口量和应用量均居世界第一。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稀土资源采选冶领域的发展状况及研究进展等,重点对包头混合型稀土精矿、四川氟碳铈矿和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3类主要稀土工业资源的冶炼分离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及其在稀土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述,探讨了我国稀土选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稀土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以包头矿(氟碳铈矿与独居石混合矿)、四川矿(氟碳铈矿)和南方离子吸附型矿为代表的稀土资源量为3600万吨(以稀土氧化物RE0计,下同),约占全世界的36%。虽然我国的稀土资源位居世界第一,但资源消耗过快、生产过程污染严重,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严峻问题。包头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藏,  相似文献   

4.
稀土研究的现状及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大、品种全、分布广,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文重点论述了稀土研究的战略意义;我国稀土工业及研究的现状;国外稀土发展的趋势;我国稀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我国稀土事业的对策等,并希望中国科学院能为建立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主要综述了稀土元素特性及其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主要稀土矿物和矿床类型、我国稀土资源状况、稀土元素的应用及稀土材料产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简述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条件下,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稀土矿资源抢救性保护开采的必要性,探讨了抢救性开采的方式、方法及相关技术措施,确保工程建设和稀土矿资源"抢救性"回收有效进行,促进建设、矿业、环保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金鸡岭岩体为例,研究其风化壳特征及与稀土成矿关系。通过对金鸡岭岩体风化壳特征及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矿床特征的综述,认为金鸡岭岩体稀土元素的高丰度值是大坪稀土矿成矿的必要条件,风化壳作为稀土元素的载体与其成矿关系密切。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中的稀土元素主要赋存于风化壳的全风化层与半风化层之中,稀土元素含量与粘土矿物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促进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举办了三场座谈会。会议主要议题有稀土环保、稀土黑色产业链、稀土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等。针对一个行业,如此密集的动作与表态,不难看出稀土作为战略资源的特殊价值。雄踞四个"世界第一"稀土是17种金属元素的总称,被称为"工业黄金""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因储量稀少、  相似文献   

9.
中国稀土的忧虑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鸿翔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4(4):394-397,385
稀土金属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等行业,被称为“万能之土”。我国稀土在世界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位置,生产量、出口量和消费量均为世界第一。但长期以来稀土资源掠夺性和破坏性的开采导致稀土资源流失严重.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与军事安全。本文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希望通过国家稀土储备库的建立,严格控制稀土资源的出口,促进稀土企业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信息》2002,(3):46-50
建材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非金属矿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门类,广泛应用于建筑、军工、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民生活等领域.  相似文献   

11.
361铀矿床沥青铀矿脉的稀土总量最高,其次为碱交代富矿石和绿泥石化、水云母化碎裂花岗岩,主构造边部的辉绿岩的稀土总量相对较低。富矿石沥青铀矿脉中稀土元素高度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呈轻稀土元素轻微亏损和重稀土元素轻微富集的海鸥型模式。花岗岩成岩过程中,岩浆内的轻稀土元素发生了强烈的分馏作用,而重稀土元素分馏作用弱。在361铀矿床中构造碎粉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明显比其它的要低,但各个岩石样品的曲线形态基本一致,说明他们的形成演化条件和时期基本相同,同时也显示样品之间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基本相同。几乎所有蚀变岩石的铀含量均高于未蚀变岩石,并随着蚀变的增强,铀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2.
建材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包括建筑材料及制品、非金属矿及制品、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三大门类,广泛应用于建筑、军工、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民生活等领域.……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南方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且多呈离子型状态存在。随着稀土元素的广泛应用,确定一个快速、准确、灵敏度高,适合于大批量生产要求的分析方法非常必要。在PH=2.5的氯乙酸—乙酸钠介质中,三溴偶氮胂和稀土元素生成蓝绿色络合物,在25mL体积中,加入3mL 0.5g/L的三溴偶氮胂,稀土元素氧化物在0~12.5μg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以La为代表,稀土摩尔吸光系数为1.30×105L.moL-1.cm-1,有色络合物可稳定15h以上,其最大吸收峰在632~637nm之间。所测离子稀土氧化物总量结果与PMBP-苯萃取光度法及DTPA滴定法相比较,结果相符合。标准回收令人满意。用50g/L浓度的硫酸铵溶液为浸取液,沸水浴中浸出30min,即可使离子稀土的浸出达满意程度,且无任何干扰元素。  相似文献   

14.
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出发,指出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东北地区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提出处理好GDP指标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资源型城市与资源输入型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就业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关系,单个省区的发展与整个东北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陈沁苑  陈琛 《科教文汇》2009,(32):224-225
当前,我国园区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创造财富所耗费的资源是非常惊人的。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科技手段,发展清洁高效型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采用节能降耗、引导绿色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循环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稀土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大气、水、土质污染等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经济转型时期,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整合,稀土产业迫切需要向着绿色、环保、高效生产的方向发展。主要对我国稀土行业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近几年稀土行业环保治理与成效,对稀土行业环保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展望,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项目概况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能源进展,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当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的发展方向,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设备及陈旧的企业资源管理机制正逐步被节能、高效、环保、自动化的先进工艺设备及先进的企业资源管理机制所替代,其市场涉及行业众多,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在北京举行2011中国工业企业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大会张,中国节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赵长春指出,我国节能减排市场预计存在7000~8000亿元的市场空间。申银万国研究所在近日发布的《新能源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2010年节能服务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增速将保持在30~40%。  相似文献   

18.
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面临的迫切问题.要改变过去尾随式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规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洞化,亟需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是“面向两类需求,依托两种资源,服务两个市场”的现实需要.本文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国防科技工业的依赖性和专用性的程度归结为依托型、互动型和嵌入型三类军民融合式发展模式.最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更行 《世界发明》2003,26(10):21-21
由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承担的“工业节水新技术”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稀土永磁与天然高分子共聚物协同水处理工艺”不久前顺利通过河北省科学院组织的验收。此项目以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稀土永磁材料一钕铁硼稀土永磁体和新一代环保型天然高分子“共聚物-聚天冬氨酸”为基础,将新材料领域的钕铁硼稀土永磁体与化学领域的高效水质稳定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适应高碱、高硬复杂水质的循环冷却水处理新工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拥有全世界可开采稀土储量的80%,稀土矿藏分布地域广、品种多、元素齐全。而稀土是国家战略物资,稀土的深度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