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信息成为生产函数中极为重要的内生变量。横亘在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数字鸿沟,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就中国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对中国外资撤离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鸿沟与外资撤离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在高数字信息传播环境下表现明显,但在低数字信息传播环境下对外资撤离的影响呈现正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就中国应对地区和行业的外资撤离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编者絮语     
《未来与发展》2004,(6):F002-F002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商务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但这并未消除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相反,这种差异正以更为残酷的方式体现出来。目前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内部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如何消除贫富差距,跨越数字鸿沟,是摆在广大信息落后国家及地区的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期“发展研究”栏目,我们刊登了彭伟斌、窦晓君同志的文章《用信息化跨越数字鸿沟——关于消除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作者分析了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必须充分认识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3.
从网络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探讨缩小数字鸿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单介绍网络信息无障碍和网站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从网络信息无障碍的角度探讨如何缩小数字鸿沟.重点论述网站无障碍设计在缩小数鸿沟中所起的作用,如何通过网站无障碍设计来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青少年和中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残疾人和健康人之间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4.
数字鸿沟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职业、家庭、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象。数字鸿沟在本质上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它进行社会控制的主要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网民媒介信息素养等。  相似文献   

5.
以文献增长和老化研究作为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渊源,考察了信息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并结合数字信息资源的特征与管理背景,联系EMC对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应用实践,讨论了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在数字环境下的应用.该应用主要集中于数字信息资源特征研究、数字信息资源开发机制研究、数字信息资源治理研究、数字信息资源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6.
数字鸿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何为数字鸿沟 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说:“数字鸿沟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人们在应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当中的巨大差距。差距首先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在全世界都存在比较大的贫富差别,就是说以人均GDP来衡量全世界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差距大概是100倍,但是数字鸿沟的差别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回答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是否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这个问题,本文运用一项在2019年针对返乡创业者的全国性调查数据考察了电子商务对返乡创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电子商务显著提高了返乡创业企业的经营绩效,并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说明电子商务的使用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但又产生了返乡创业者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进一步,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增强信息获取优势、扩展市场性关系网络和风险承担能力来提升返乡创业绩效。另外,电子商务对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中型及以上规模企业以及第一和第二产业企业的经营绩效提升作用更大。有关部门应继续鼓励互联网技术创新,扩大中西部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加强对小微企业的电商培训力度,以缩小不同创业者群体、地区、企业和行业之间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8.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商务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但这并未消除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相反,这种差异正以更为残酷的方式体现出来,马太效应更为明显。如何消除贫富差距,跨越数字鸿沟,是摆在广大信息落后国家及地区的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一员,必须充分认识数字鸿沟存在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陕西城市间"数字鸿沟"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鉴国内外测度信息化水平和"数字鸿沟"的指标与方法对陕西省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各市之间"数字鸿沟"进行了实证测度.对陕西各市因信息化水平差异引起的"数字鸿沟"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陕西省信息落后城市缩小"数字鸿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公众科学素养对数字鸿沟形成的影响,阐述了在西部信息化进程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缩小数字鸿沟的互动关系,认为加大西部地区科技普及工作力度,重视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对推进西部地区社会信息化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力行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本文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对进入2011年世界500强的20家发电企业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中国发电集团建设世界一流发电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校发展科技企业是高等教育职能扩展与完善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战略的客观要求,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自身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办教育和办产业是两个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领域。鉴于高校办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各种障碍,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我国高校科技企业更好发展应慎重选择的三种类型,以此作为高校科技企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企业为出发点,从微观层面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北京企业的内在竞争力,从宏观层面上基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分析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结果表明:微观上,北京企业竞争力受到企业财务能力和市场能力直接的正向影响,财务能力和市场能力是相关联的,两者相互影响,且从各项竞争力综合来看,华夏银行是2011年北京企业竞争力最强的企业;宏观上,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北京企业,在这一期间具有较弱的竞争力,处于竞争劣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规模扩张与收缩:国际企业发展新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企业发展,表现出规模扩张和规模收缩相互交织的特点,即大型企业的快速扩张与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并存。本文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即购并手段的运用可以同时促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对核心能力的追求则是这一现象的本质根源。  相似文献   

15.
倪明 《情报科学》2008,26(1):128-132
与20世纪末相比,企业信息化水平尽管有所提高,此阶段企业基本上应用M.L.Fisher 提出的传统供应链模式的信息化理念,由此导致企业信息化水平难以戏剧性提高.提出了应用供需网理念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比较了两种理念在拓宽信息化视野、提高信息化意识、丰富信息化内容、规范信息化标准、扩大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效果和促成和谐的企业信息化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从而得出供需网应该成为指导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一种理念结论.  相似文献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产业领域在技术的成熟度、技术的复杂程度和产业链垂直分解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在规模、技术水平和治理机制方面各具特色。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国家也应采取相应的促进与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7.
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传统的融资方式难以满足需求,而近年来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兴起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是知识产权开发模式与资本市场投融资模式的重要创新,是一种全新的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分析论证了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以及融资运作流程,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受资助企业视角,分析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企业成长发展的影响.基于原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受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资助的上市企业数据,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沿革和运作模式入手,结合上市板块特征,对受资助企业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和其他特征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以行业为划分标准,通过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企业成长性.结果表明:受...  相似文献   

19.
郑慕强 《科学学研究》2009,27(11):1656-1661
分析了外资企业对本地企业不同的技术外溢效应,并研究了这些外溢效应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广东和福建7市9个行业的139家与外资企业处于合作与竞争关系的本地企业为样本获取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的影响,而员工流动效应和前向联系效应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正向作用的假设没能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的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企业家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国有企业家的综合经营能力普遍地高于民营企业家,但国有企业家的努力程度并不如民营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改进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在于企业家的实际经营能力,而不是努力与激励;国有企业家通过管理者收购等股权改革而持有公司股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同时又阻碍了企业最终净利润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