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实行改革,即“3 综合 学校选考科目”,其中数学不再分文、理;综合能力测试是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功课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满分为150分,也不分文、理,成绩以20%(即满分为30分)计入总分。这是继江苏、广西后,新高考方式的又一追随者。那么这一现象,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文理科时代真的结束了吗?  相似文献   

2.
综合能力测试与培养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能力是着眼于综合,即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科学地探究事物的发展过程,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的灵魂是创造。我国高考命题思路经历了“考知识”、“考双基”模式现在进入了“考综合能力”阶段。“双基”与“能力”要并重,否则是错误而有害的。  相似文献   

3.
在200年苏、浙、吉高考文综试卷有益探索、成功实践的基础上,2001年高考文综试卷的结构、分值、内容、形式、难度、立意等方面又加大了改革力度,为全国“3+X”改革实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广大师生的高考复习也指明了方向。纵观2001年高考文综试卷,与2000年高考文综试卷比较,呈现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除广西、广东等部分省市外,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推行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考试方案。一些考生在综合科目的高考中容易出现异常心理现象,下面就常见的异常心理及防治做一简析,供参考。1.考前的“患得患失”心理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种不正常的观念,把高考的结果作为衡量学校、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很多考生都有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压力:“一定要考好”“考不好有何脸面见人”等。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在综合科目考试前出现,更多地直接来自头天下午的数学考试。一般来说,大部分文科生都怕数学,尤其是在数学考差后,对综合科都寄予很高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2000年高考的结束,“3 X”高考中最引人注目的“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终于撩开它那神秘的面纱,由朦胧走向清晰。下面笔者结合2000年苏浙吉三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对新一轮高考命题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的启示,略叙浅见。一、今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具有新颖的背景材料、重要的现实意义、较高的能力要求、巧妙的设问形式。从命题情境看,试题多从现实材料入手,创设新的命题情境,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今年“文科综合测试”卷的命题情境同过去分科试题最大的不同在于选材的现实性,以热点材料为背景,以浓厚的人文精神着意于社会热…  相似文献   

6.
“怎么办”类政治主观题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见题型。该类题的设问指向范围很大,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题方向和范围,解决此类题的基本策略就是“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结合题目的材料、所涉及的原理和热点归纳出答案要点。  相似文献   

7.
目前,“综合能力测试”已成为高考改革发展的方向。依据《考试说明》,“综合能力”有两重含义:一是单科综合能力,二是跨学科综合能力。那么,在历史高考复习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综合能力呢?我已看到同行们的不少论述,收获颇丰,在此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8.
政史地重点内容概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涉及政治、历史、地理三科 ,既考学科内综合 ,又考跨学科综合 ,内容多 ,头绪杂。总复习时面面俱到绝无可能 ,必须抓住重点。那么 ,重点是什么 ?重点有几个 ?应该说重点不止一个 ,但在这些重点中 ,现代化及其相关问题无疑是第一重点。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过程 ,是以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为原动力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综合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文化领域的科学化和大众化 ,社会生活领域的整合化和城市化。有的…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从2000年开始进行高考试题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3 x”考试:“x”科目设置为“文综”即政、史、地,“理综”即理、化、生。经过几年实验,日趋成熟,体现了以稳为主、稳中求变的特点。一、文综命题指导思想、改革、目标要求指导思想: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符合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10.
2005年高考文综《考试大纲》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拟定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本文结合2005年高考文科综合卷(江西卷)第38题,解析这些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1 影响命题指导思想的因素。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三项原则。鉴于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考试 ,“三个有助于原则”中自然有两项涉及高校。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放在了核心的位置。它表明高考改革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 13条明确指出“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 ,也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教学月刊》2000,(7):F003-F003
2000年高考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浙江、江苏、吉林、山西四省实行“科综合”考试(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合考),其中浙江、江苏、吉林三省的试卷相同。2001年起,北京、天津、内蒙、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湖北、湖南、四川、海南、陕西、河南十三个省、市、自治区也将实行“3 综合”考试。为适应这一高考新形势,推进教育改革,应广大高中科教师的要求,特举行“高考‘3 X’(科综合)2000年总结暨2001年走向分析研讨会”。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赵明华 《考试》2004,(2):60-61
目前的综政治高考命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均是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展开的。涉及的知识面广,设问角度跨度大,不仅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所考知识点,而且还要求学生能从整体上驾驭相关知识,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推断、分析、评价、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考生要做好政治主观题,从答题方法上讲,必须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问题,从微观角度切入。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秋季高考,除辽宁、江苏外,全国其余省、市、区均继续采用本地区2002年秋季“3+X”高考选用的科目设置方案。北京、上海各自自主命题,其中北京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上海在自主命题、选用“3+文理大综合+1”模式的同时,为满足部分考生的特殊需要还开考了高考全国卷“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高考全国卷“3+文理大综合”;广东、河南继续采用“3+大综合+1”;广西2003年高考是在2002年该自治区高考科目组合的基础上略有调整。除以上省、市、区外,全国其余省、市、自治区均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高考模式。本文试以2003…  相似文献   

15.
《教学月刊》2000,(11):48-48
2000年高考形势产生新的变化,浙江、江苏、吉林、山西四省实行“科综合”考试(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合考)和“理科综合”考试(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合考)。2001年起,北京、天津、内蒙、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湖北、湖南、四川、海南、陕西、河南等省、市、自治区也将施行这一模式的考试。  相似文献   

16.
我省将从2002年开始实行“3 x”的新一轮高考改革,其中“x”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生物学科在沉寂了八年后又要恢复高考,而且要适应综合能力考试。在时间紧、内容多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好高三生物复习课呢?根据近几年外省市的高考信息,我认为高三生物备考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王叶军 《历史学习》2003,(10):26-28
历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有“一幅古代到现实高度浓缩的历史画卷”之美誉,其“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命题的角度与技术乃至于命题的知识载体都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潮流。纵览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7题(长城题)借鉴了2001年上海卷37题(燕王夫人墓题)和2002年上海卷28题(秦砖·汉瓦与东汉·画像石题)而且与2003年上海卷第28题(唐代妇女三彩陶俑照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的特色。其一,命题立意现代化1.以考…  相似文献   

18.
今年的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分天下”,其中第一卷为客观性的选择题,第二卷以主观性的材料型问答题为主。考后,据师生反映及阅卷情况看,文科综合题较难,体现了选择性考试试题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的宗旨。江苏省文科综合阅卷点千份试卷抽样调查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19.
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方式,随着高考模式的变化与发展,高考命题更向着能力考硷的方向倾斜,化学综合计算题已成为高考理综试卷中的“重头戏”,它们一般综合性较强,且所考查的能力层次非常高,有一定难度.为此。对这类问题有相当多的学生,则是见到“大”题就发怵,甚至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20.
从2002年开始,青海省实行了“3 小综合”高考模式,2003年将继续实行这种考试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文科综合考试中,学科内部的综合能力、学科之间的综合能力加强了。特别在2003年高考提前的情况下,如何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是每位高三历史教师时刻关心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今年的高考复习应分三步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