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4年中考作文命题看,中考命题者一方面继续发挥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等优势,为考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空间;另一方面为使作文考查更符合选拔人才的要求,又多了许多理性思考。反映在命题上,出现了新的趋势,从中可窥见中考话题作文命题的新动向。一、内容导向:鼓励面向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构成了考生的生活环境。中考作文命题的内容,也离不开这些生活。紧扣变革时代,联系火热的生活,使学生有材料可选,有话可说,写作能力的考查才能落到实处,考生的创造性与能力才能得以发…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中考命题形式将在2004年的基础上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依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话题作文“独领风骚”;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略有回升;选题作文有可能成为主流。从命题内容上讲,更多地关注成长历程,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社会,崇尚美德体现辩证思维、人文特色。1.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考生自身的成长历程,体现“写自我”“抒真情”的基本原则。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表现出自己的成长过程这也是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自我特长、个性展示的过程,是对考生内心情感、思想品质、审美情趣等的纵深揭示。在作文过程中,将反映出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  相似文献   

3.
[题型概说] 近几年,中考话题作文已占据了统治地位.多围绕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命题,要求考生写出对社会、家庭、人生的感悟.从设计形式看,大多数的话题作文采用材料、提示 话题的形式.材料、提示部分一般都提供多个写作角度,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提示顺利完成写作,考生可以在话题范围内自选角度,拓展开去,写出个性化的好文章来.  相似文献   

4.
审题就是准确、全面理解命题的含义。它是作文的重要环节,是作文切题与否的关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因此同学们在审题时要密切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审文题形式。文题大致有以下几种:命题作文、半命题文、话题作文、给材料作文、供图像材料文等。只有认清题型,才能从容应对,以此来决定写作的范围、方法和要求。因此,不可忽视审文题,以避免文与题不符,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第二,审写作内容。审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中考命题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下方面: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自身成长;关注人生,崇尚美德,其命题都十分注意与…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要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命题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黄松海 《初中生》2005,(11M):17-19
步入初三,我们如何来进行作备考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认为中考作“万变不离其宗”。出题可谓“万变”,其命题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下方面: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自身成长,关注人生,崇尚美德。命题都十分注意与社会实际和同学们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这就是“其宗”。由此可见,中考作备考应从同学们自身实际出发,以提升作能力为突破口和目的。同学们可先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综观2004年~2006年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发现如下特点:话题作文占优,命题作文增多,两种作文命题各领风骚,而话题作文向着题意作文的方向发展;考查内容重点关注考生人生的发展、修养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命题着力引导考生融人社会、直面人生、观察生活、品读心灵,  相似文献   

8.
综观2004年~2006年全国卷及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发现如下特点:话题作文占优,命题作文增多,两种作文命题各领风骚,而话题作文向着题意作文的方向发展;考查内容重点关注考生人生的发展、修养的提高、习惯的养成和思维能力;命题着力引导考生融入社会、直面人生、观察生活、品读心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终快乐地生存、健康地发展。针对此,笔者编写了几则作文立意训练。  相似文献   

9.
中考作文无论命题如何变化,形式如何多样化,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内容不会变,命题者主要是想通过写作来考查学生的总体语言驾驭能力,这就表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技巧的运用,这样,在进行写作时,才能有素材可用,才会找到写作的方法。一.中考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特点  相似文献   

10.
2008年江西省中考作文,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作文题目紧贴考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意在考查考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半命题的形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选材范围,易于考生动笔,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1.
五、写作命题开放度加大 ,时代特色鲜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之一。正因如此 ,中考写作的改革十分令人关注。 2 0 0 2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试题 ,与 2 0 0 1年相比呈现出“新”的特点。(一 )时代特色十分鲜明2 0 0 2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贴近生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的试题较2 0 0 1年明显增多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然、环保、美德、人生、新时代中学生形象等话题都有…  相似文献   

12.
曹胜娟 《成才之路》2009,(29):21-21
纵观江苏前几年作文命题。命题思路注重关注个人内心精神世界。而2009年则大胆走出了一步,。品味时尚”要求考生关注人与社会,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省写作学会会长、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凌焕新在评价。品味时尚”时也提到:今年的作文命题关注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生活里面平时的热点的人和生活作为整个写作的对象,这个题目要求考生不仅关注社会各种各样的现象,还要关注怎么样去探究这些社会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从考后学生反应来看,体现为对时尚理解肤浅。不懂何为时尚;从阅卷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体现为取材狭窄,刘谦、小沈阳高频率出现。一些阅卷老师表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按照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中考作文在命题方面都倡导学生要留心身边的每一件事,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  相似文献   

14.
总结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试题,命题者都有着同一个着眼点:立足于考生“我”的视角。同绕这个视角,所命之题都是以考生“我”为圆心,以“生活”为半径,形成“我一我和家庭一我和学校一我和社会”这样的“轨迹”。或者说,作文无非是写“我”、“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学校生活、“我”的社会生活,极个别题目还延伸到“我”的想象世界。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按照语文新课标的精神,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给了考生自主写作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要改革传统作文教学封闭的、静止的教学程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的策略,就要着眼于"命题、指导、写作、评价"四方面的开放。一、命题开放命题是写作的指挥棒,只有命题的开放,才有写作的开放。命题的开放是内容的开放。开放写作内容,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熟悉的、想表达的素材,从自己的体验、感受出发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才是真正地"我手写我心",才是富有个性和活力的作文。开放写作内容,也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作文,孩子的想像力是最丰富的,所以想像作文的内容是最开放的。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也都有这样一个导向: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所涉及的都是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内容。这类作文常常能触发学生流露出真  相似文献   

18.
中考语文,作文是重头戏,历来都备受师生们的重视。那么,步入初三,我们如何来进行作文备考呢?我认为中考作文“万变不离其宗”。出题可谓“万变”,其命题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下方面: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自身成长,关注人生,崇尚美德。命题都十分注意与社会实际和同学们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这就是“其宗”。由此可见,中考作文备考应从同学们自身的实际出发,以提升作文能力为突破口。同学们可先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创建“素材库”为作文注入“活水”一要想在中考作文中得高分,进入初三后就要有意识地积累丰富的素材,即创建自己的作文“素材库…  相似文献   

19.
从 2 0 0 0年开始 ,中考作文进入了“话题作文”阶段。所谓“话题作文”,是指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 ,启发学生思考 ,激活其想像力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这种开放性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相比 ,其优点在于给了考生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更大的发挥余地。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 ,或联系实际 ,或发挥想像 ,说自己想说的话 ,写自己熟悉的事 ,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话题作文体现了中考作文改革的方向 :“作文要减少审题障碍 ,淡化文体 ,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这样一种开放、宽松、灵活的命题形式 ,深受广…  相似文献   

20.
真题回放 没想到,真没想到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宇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命题解读 上海市中考连续几年都采用命题作文,而且都是以“裸题”的形式出现的.题目本身表意明确,指向具体,故既能减少考生的审题时间,又让考生有充足的发挥空间,在写作上更加自由.2016年作文题延续了往年命题以“自我”为中心、鼓励考生关注生活、注重自我真实感受的特点,保持了中考作文命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