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对《老子》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随着新文本的出土,进一步引发了学界对《老子》诸多问题的探讨。王葆玹先生立足郭店本提出了《老子》“贵浊反清”的新见解。依据文本原意和综合各家之说,驳斥王先生的三个论据,即对《老子》三章中清和浊内涵和关系的诠释,指出《老子》并没有“贵浊反清”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无"和"有"是《老子》一书中重要的本体论概念。本体论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对一切事物存在及运行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追问活动。《老子》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追问万事万物之"无","无"就是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运行的最终根据。"无"是天地的根源,"有"是万物的根据。"无"与"有"的关系密切,在空间意义上是"有无相生",而在形而上学意义上,"无"比"有"更具优越性,这是老子形而上学的典型标志。对"无"的追问表明《老子》是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3.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道之体"和"道之用"两部分组成。作为"道之体"是要阐明形而上的"道"不仅是万物的本原,更是宇宙的最高法则,是现实世界的价值源泉。而"道之用",则是老子立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如何在形而下的世界体道、践道,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和最高理想。《老子》视界中的老子,既是一个体道者,又是一个传道者,同时也是一个困惑者。这种困惑是由其学说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奠基人.多数学者认为老子即老聃,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传说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概括在《老子》这部书里,这是一部言简意奥、博大精深的著作,只有五千言.从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来看,它没有分章.这说明是在西汉或西汉以后才分的章,共分为八十一章,章与章之间有的有衔接,有的并没有衔接.不分章有不分章的好处,便于对老子的思想作整体的理解;但是分章也有分章的好处,即便于表述老子哲学思想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5.
《老子》一书用词简约,博大的思想蕴于五千余字中。但在惜字如金的《老子》中,出现了不少描写水以及与水相关物象的内容,并包含着深刻的意蕴,体现着老子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6.
《老子》"道可道"章,是为《道经》之"序言"。在此序言中,老子交待了《道经》的思想主题,说明了《道经》的论说对象,解释了论道的概念工具,指出了观道的视角,提示了体道的门径。老子在《道经》首篇作此序言,目的是申明写书宗旨,提示读者要透过名言的"窗",来把握《道经》的思想实质,体悟道体。在"序言"的话语背景下,可以畅解此章章义,明达《道经》全书。  相似文献   

7.
《老子》“有生于无”一语意旨颇难理解,这主要是因为《老子》在文本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惑。《老子》讲“有”和“无”的关系,有时像是本源论的,有时又像是本体论的,这种本源-本体论的冲突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对它的解读。庄子明智地采取了悬置这个问题的态度,而玄学却从本源论和本体论两个方向展开了讨论。本源论的解读固然有其缺陷,本体论的解读也有其困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老子》中柔弱刚强的定量及阐释,分析《老子》贵柔与求"强"的思想。正确理解老子思想中的贵柔与求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比片面单纯地强调"贵柔"更为全面丰富,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老子》的"道"在其书中的不同使用入手,总结了《老子》不论怎样论"道","道"的基本涵义只有两种:即作为物质实在的"道"和规律性的"道"。  相似文献   

10.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广泛地运用“三”去认识、分析、论述道、德、事、物,其表现形式多样:螺旋上升、步步递进、浑然一体、恍惚之中、拥有法宝、功能特性、绝弃东西、类型划分、分层论述等。过去在谈“三”色变的氛围之下不能正确对待“三”的运用。现在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老子关于“三”的运用,并吸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1.
郭峰刚 《现代语文》2010,(1):136-136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书分上下两篇,共81章,是道家思想源起之说。称之为《老子》,而不用《道德经》,为的是突出其个性特征,淡化其说教色彩,使学生更易领会《老子》的淳厚与诗意。  相似文献   

12.
郭店《老子甲》的“道”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甲》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甲》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中的"无为"又称为"无不为",二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它要求人们按规律办事,适时而动,该为时就为,不该为时就不为。  相似文献   

14.
王丛慧 《学语文》2015,(3):56-58
出土文献中《老子》出土的版本最多,主要有马王堆汉墓甲乙本《老子》,郭店简《老子》和北大汉简《老子》共四种,本文利用出土的这四种版本的《老子》和通行本的《老子》相互对校,发现通行本《老子》的三则错误:通行本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应依简帛本作"无名,万物之始";通行本第五章的"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应依简帛本作"多闻言数穷,不若守于中";通行本第八十章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应依简帛本作"使民重死而远徙"。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并非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是老子通过削弱地方权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策略。不仅《老子》第八十章,《老子》全书中都有大量的有关中央集权的论述,最明显的是《老子》中多处出现的“圣人”,而《老子》中所谓的“圣人”就是帝王,老子的理论就是帝王之术,老子要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必然主张要加强中央集权。受老子影响的法家学说也极力提倡中央集权,而以老子理论为核心的黄老之学指导了汉初的政权建设,提升了汉中央的势力,为汉武帝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与后现代主义之"巧合"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即《道德经》作为道家最重要的和最古老的经典,在重视和谐、重视生态、推崇女性等方面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谋而合之美.两者这种"巧合"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彻底的反思精神,也体现了老子特有的时空超越性.  相似文献   

17.
《老子》"道生一"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道家文献,是老子的元典思想。“道”是老子及道家重要的思想。“道”即“太一”和后来出现的“一”。“太一生水”是道家早期的宇宙生存学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源头。“道生一”中的“一”就是“太一生水”中的“水”。  相似文献   

18.
崔晟 《宜宾学院学报》2007,7(4):113-114
谭峭的《化书》遵循老子“虚静无为”的治国理念,他认为由于统治阶级的多欲而使民众脱离正常的社会生产,天下游食者众而生产者少,而儒家的所谓礼乐道德等无助于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统治者应当遵循老子的无为理念,从自身做起,俭而少欲,使民足食,这样才可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统治的长久。  相似文献   

19.
钟健明《老子讲义》一书,对《老子》的讲解有一定特色,与当前学界诸多同主题出版物有明显差别。作者几乎未引用前人注释,但他自己对《老子》的讲解主观性又较强。他认为"宇宙神"而非"道"是《老子》中最高范畴,对"一""慈""啬"等重要概念也提出自己的解释。关于《老子》原文中一些难解或有重大争议的话,这位作者也摆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将老子道化、神化,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老子》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初识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全文五千余字,汉墓出土的《老子》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