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冰箱拿出冰冻的鱼.使其融化烹饪,用热水还是冷水化冰,哪一个更快?人们会自然认为热水更快一些,这个不难理解,热水和冰的温差大一些,更利于热的传递,短时间里冻鱼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完成熔化过程.但实际情况是用冷水效果更好,用时反而最短,与我们的想象迥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试图解释这一问题,笔者查阅多种有关资料,对提出的解释意见,认为没有切中要点,没有让人相信的说服力,下面就该问题阐述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10分,每小题1分)()1.凡是热的不良导体都是不能传热的。()2.两个物体不相互接触,它们之间就一定没有热传递发生。()3.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没有发生热传递现象,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热量。()4.用冰冷却食物,要把食物放在冰的下方.()5.0℃的冰比0℃的水温度低。()6.热水和冷水的质量不同,将它们混合,热水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7.比热较大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也较多。()8.汽油的燃烧值大于酒精的燃烧值,但燃烧汽油得到的热量不一定大…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古代“冰燧取火”的记载 我国古代就认识到了凸透镜的聚焦作用.晋代张华的《博物志》有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绝非讹传,这是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相似文献   

4.
冰是水固体状态.无论是自然冰还是人造混合冰,在战争中都起过不可替代的绝妙作用.“三国”时期,曹操为了统一中原,与西凉马超大战于陕西潼关,当时,清河两岸,多是河石,筑不成堡垒,无法扎营寨.曹操正无计可施时,一位道号叫“梦梅居士”的老人献出计策:“连日阴雨布合,朔风一起,必大冻矣.风起之后,驱兵士运土泼水,比及天明,土城已就.”原来老人是利用寒冷的天气巧筑“冰城”.曹操顿悟,连夜按计实施,翌日果然筑起一座“冰城”.马超瞧见,疑有神助,而曹操则雄心更壮,在“冰城”里站稳了脚跟,后来终于打败了马超.唐朝…  相似文献   

5.
烫井     
早上,妈妈做饭时没有水了,让爸爸去打水,却见爸爸拿回来一个空水桶,原来是上次打水时没有放水,井冻了。妈妈和三姨知道后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这时爸爸却说:“不要着急,我有办法,马上出水。”于是,爸爸去邻居家打来一桶水,让妈妈把它烧开,自己先把井头拧下来,放在屋里化冻,又找来一根又细又长的硬塑料管和一个漏斗。水烧开了,爸爸把细管的下面放在冻冰的井管里,在上面安上漏斗,让妈妈用水壶向漏斗里倒开水,开水从漏斗进入细管直接烫化下面的冰,就这样一壶一壶地倒开水,细管像爱吃油的老鼠一样钻进井管里,用了5壶水,井管被烫通了,安上井头又…  相似文献   

6.
“渐冻人”就仿佛北极的冰,先进的医学也无法融化他们的身体,但3个养女的爱却融化了父亲“渐冻”的身体……[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夏天,当你把冰棒(雪条、冰糕)从冰箱(冰筒)里取出来时,会看到冰棒周围冒出“白气”,过一段时间,“白气”就消失了,而在冰捧上还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把冰棒放在玻璃杯或口盅里,过一段时间,容器壁内外两侧又会出现一层“水珠”.同学们,学了热学知识以后,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其实发生上列三种现象,是属于热学中的液化、汽化、凝华现象.当把冰棒人人冰箱出来时,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因为冰棒的温度在0℃以下,空气中温度(夏天)一般在200℃以上,热空气突然遇到冰棒周围的冷空气,从气体液化为很小的小水滴…  相似文献   

8.
说起冰房子,你一定首先想到爱斯基摩人在北极的冰房子,那可能会使你的思绪飞到遥远的严寒的北极。可这里我要讲述的,却是我们北方孩子独创的一种“冰房子”,那是我们北方孩子冬天里独有的天地,里面藏着许许多多有趣的“童话”呢!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的邻居韩家就搭起这样的一个冰房子,韩家有两个年龄比我稍大点的男孩儿,手脚非常勤快,冬天一到,他们就把不时降落的雪小心地收起来,堆在一旁,用草袋子苫好。另外用钉好的木模子和小水桶、脸盆冻了许多方的和圆的冰块,一排排地在窗下码放着,也盖着草袋子。寒假一到,韩家哥…  相似文献   

9.
赵明福 《学语文》2011,(1):66-66
“鸡冻”作为词汇结构本指偏正式的“鸡的冻”.即“吃完鸡肉而剩下的鸡汤凝结后形成的、含胶原蛋白较多的冻”.但是,我们在网络上找到了以下“鸡冻”的用例: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2005,(9B):47-47
张仲景是东汉的名医.他看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就在冬至鄢天给穷人送药治伤。这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了以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相似文献   

11.
用接近0℃的冷水浸泡冻肉,解冻效果最好.冻肉的温度在0℃以下.若将它放在热水中,冻肉从热水中吸收热量,其外层迅速解冻,温度很快上升到0℃以上,此时,内外肉层之间便有了空隙,热传递的速度也就下降了,使内部的冻肉不易吸收热量而形成硬核,成为“夹生”状态.若将冻肉放到冷水中,  相似文献   

12.
“似雪没有雪花,叫冰没有冰渣,无冰可以致冷,细菌休想安家。”这一谜语说的是“干冰”。大家都知道冰是水的三态变化之一,水在0°C以下可以形成冰。而干冰与水无关,它是二氧化碳固体。把二氧化碳气体加压和冷却,它会变成水一样的液体,如果温度再低一些,它就会变成雪花  相似文献   

13.
在初冬或冬末初春,人们可以看到,当空中的雨落到近地面很冷的电线、物体和地面上时,立即就凝结成冰了,于是电线变成了粗粗的冰条,地面上也积了一层薄薄的冰,这就是冻雨。气象上把这种冻结物体的现象称为雨淞。冻雨是如何形成的呢?冻雨多在强冷空气或寒潮到达时,由于冷暖空气交锋而产生的。当  相似文献   

14.
化冰王     
结了冰的路面,稍不留神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我发明的这种化冰王,能立即有效地清除地面上的结冰,保障车辆的出行安全。  相似文献   

15.
<正>在高中数学排列组合问题教学中,学生有时会遇到一类有序数组问题.这类题目都有一个华丽的外表迷惑学生,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通过不断转化命题方能抓住问题最本质的内核,使问题冰消获解.一、抽丝剥茧,始见真容有些题目,单从外表来看,学生就已望洋兴叹.但如果我们冷静分析,将所有已知条件进行转化与化归,就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雪中的欢笑     
冬爷爷慢慢地向我们走来了。哇,下雪啦!老师带着我们去南湖公园观察雪景。进了南湖公园的大门,一眼就看见了远处的湖已经冻上了冰。上面覆盖着积雪,白茫茫的一片。柏油小路上也落了一层厚厚的雪。踩上去“咯吱,咯吱”地  相似文献   

17.
冻不翻吗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课文的注释是,“[冻不翻]”由于雪下久了,红旗被冻硬,不能翻卷招展。注者的意思是说红旗不能招展的原因是被冻硬了。这种说法,不合客观实际,笔者认为讲不通,红旗不招展的现象,不是冻的原因,而是大风所为。其一,古代的战旗,是丝物织成。它轻而滑,不易沾雪。旗在大风中抖动得非常剧烈,雪花是不可能沾在红旗之上的。如果谁留意大风雪中的旗帜,就不难了解这种现实。其二,诗中写到“狐裘不暖锦衾薄”“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这些现象都说明,此时的天气奇寒无比。特别冷的天气,雪不  相似文献   

18.
热水在冷水中怎样跑?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一课中的一个活动,教学时间分配上只有10分钟,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想办法看到热水在冷水中跑,再让学生实验、交流得出结论。课前学生围在讲台边,纷纷议论,“老师,我们今天学冷水和热水?”“老师,冷水中倒进热水会怎样?”……看着学生好奇的样子,我改变原来的引入方法,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启发:“如果热水倒进冷水会怎样?”学生的问题受到重视,因而兴致很高,大胆进行猜测,有的说:“热水在冷水中会散开”有的说:“热水会浮在水面上”有的说:“热水会变成温水”……他们急于想知道结  相似文献   

19.
请你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咱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创造汉字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冰”和“寒”的意思来?然后再看下面的图文。(语林)水上的浮冰在互相撞击的时候,往往形成倒“V”字形。甲骨文“冰”就像两块这种形状的冰,后来加上了水旁。屋子里有一个人光着脚踩在两块冰上(参见“冰字条”),说明天气很冷。他在周围放了一些稻草取暖,但是仍无法御寒。 “冰”和“寒”@李乐毅  相似文献   

20.
沉默的羔羊     
李宁 《初中生》2006,(5):40-41
阿根廷蒙特迪奈罗是一个优良的高山牧场。托迪先生在这里拥有1.2万头良种绵羊。南半球的冬天,大雪会下到1.5米厚。终年放养在开阔草原上的羊遇到这种天气,总是默默地、顺从地任大雪把它们埋上,这倒能使它们免受冰冻和暴风雪的侵袭。在白色的“被子”底下,它们用蹄子刨出草来吃,既饿不着也冻不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