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善治是乡村治理的终极目标与使命。在中国政治场域下,治村精英与制度都是乡村治理中的关键要素,但实践中治村精英却总是与制度形成相互制约与掣肘的局面。然而,要达到村庄善治,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必须“和谐相处”。采用个案分析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山西省L村的乡村治理实践,描述了L村如何摆脱了治村精英与制度之间的张力惯性,形成两者之间耦合。具体而言,就是在“强精英—强制度”组合下治村精英主动创设“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拓展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并依靠这一制度实现了精英向制度化权威转换,获得了村民支持,提升村庄的治理绩效。最终,L村以治村精英与制度的耦合营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精英治村呈现普遍化发展的倾向,引起人们的关注。精英治村,一方面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村民自治和社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也出现了滥用权力、政治领导水平不高等问题。这需要引起人们关注,并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3.
精英治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琼 《培训与研究》2008,25(10):48-50
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精英治村呈现普遍化发展的倾向,引起人们的关注。精英治村,一方面推动了农民脱贫致富、村民自治和社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也出现了滥用权力、政治领导水平不高等问题。这需要引起人们关注,并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一个村庄为个案,分析了由于股份合作制的崛起,导致村治模式的重要变化,其主要特点为:(1)社区行政型的现代法人团体;(2)党村企一体化的领导体制;(3)能人主导-大众参与的治理结构。随着具有“草根性”的股份合作制的规范化,村治模式呈现出三种发展趋向,一是社区行政型法人团体向更具有自主性的现代法人团体转变;二是党村企一体化领导体制向社区和公司相对独立的体制转变;三是人治性的能人治理向制度化民主化治理转变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精英与新乡村治理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精英的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社会权力结构也进行了深刻调整,乡村治理的技术随之形成了新的特点.但这些变化所蕴含的是以往乡村治理术的不断精致化,也可以称之为"新乡村治理术"的演进,而不是乡村治理模式与政治形态的本质变化.这个过程是在中国"生态政治"本文中提出的生态政治指的是国家整体的政治形势,即基本制度层面上的社会设置与社会(潜)规则.的大环境中发生的,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宏观社会结构变迁,国家的整体政治气候实际上决定着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个案村的描述与分析,指出贫困山区的流动人口在挣脱土地和乡土规则的束缚之后,并未融入新的生活秩序之中,反而在异地处于边缘性的境地.这种无序的经历内化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中,铸建成反秩序的行为"规则”.当他们回流后,这种"规则”进入乡村,冲击原有的规则体系.而目前的村级治理对此束手无策,从而导致村治秩序的震荡.笔者最后指出,只有将外出务工带来的利益期望内部化,将人口流动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实现村治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村治月刊》由“村治派”于1920年代末创办,旨在推动以农村为基本单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从“村治”逐级达到“国治”,在全国引发村治运动思潮。《村治月刊》最初吕振羽负责编辑,随后梁漱溟担任主编,并将刊物改名为《村治》半月刊。《村治月刊》的更名并非仅仅是一场简单的人事变动,这背后昭示着一个社会思潮与组织演变的序列。村治思潮经历了由激进到保守的转向,其间所蕴藏的各种命题亦是1930年代知识分子群体面临传统与西方抉择时的写照。作为该刊物的组织筹办机构,村治月刊社不但是一个弘扬村治建设、挽救社会困局的组织,各种人物以一致目标交织活动于其间;而且它还是一个由多元话语形构起来的群落,“民主”“科学”“传统”等思想在其中碰撞与交锋,附丽于“村治”这一具象化又颇有深意的符号之内。  相似文献   

8.
20多年来,华中地区的村治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学术传统,这个传统尽管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是,却正是这些变化,促使村治研究的传统能够保留下来,并不断推进村治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的权力结构呈现出独特的基层政权—乡村精英—村民多元治理的结构特征,[1]其中乡村精英在基层政权与村民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其搏得了广阔的参与空间,但是该群体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贺雪峰所著<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一书,主要关注中国农村研究中的"整体性"和"主体性"问题.所谓"整体性",即提倡超越个案,通过划分区域类型来整体性地了解中国农村,以及提倡不割裂村庄各现象,通过"村治模式"来整体性地了解某具体村庄;所谓"主体性",即提倡从经验中找到中国的"真问题",拒绝以套用或修正西方理论为中国农村研究的出发点.这些无疑对于推动中国农村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乡政村治”困境的制度性根源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农村普遍实行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之责,反而陷入发展的困境中,究其根源主要是在现有国情下,"乡政村治"模式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以精英理论为视角,以一个转型期的西部偏远农村Y村为个案,以一次村委会选举为线索,分析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村庄治理中,传统精英与现代精英、普通民众之间的利益博弈。通过一次选举"闹剧",说明在中西部偏远农村,传统型精英依然在村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定优势,现代型精英开始逐渐崛起,而普通民众在理性因素和利益的诱导下,可以与现代精英合作来"对抗"传统精英,实现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的贯彻实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问题,农村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现实问题。由于传统观念、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造成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之间关系复杂,不利于村民自治的发展,应针对造成双方矛盾的原因入手,达到化解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范兵 《中学教育》2010,(6):9-11
历史上各种思潮不断赋予师生关系新的内涵。广为大家所倡导的教育民主化又给予师生关系以民主的内核,与此同时,教师的权威式微。在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时应厘清民主与权威的关系,重视教师合法权威。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了导师制培养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与预期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研究通过阐述目前我国本科生实行导师制过程中存在的师资不配比、定位不明确和管理机制缺失的现状,分析了导师制中导师和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心理契约的形成及演变,建议将项目主导模式引入到导师制中,同时探讨了"团队+项目""指导+研究"和"校企+成果"三种培养模式,并得出本科生导师制项目主导模式应具有培养差异化、导师多样化、目标多元化和考核标准阶段化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6.
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职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特点的网络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已经成为众多职业院校和IT企业之间的一致共识。本院依赖其专业优势与资源,率先探索与实践了一套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网络精英人才。文章以此为立足点,展开了详细地论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满足社会对人才类型和层次的立体需求。但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正在进行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有几种错误观点亟需得到纠正,否则将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方警治历经的武力升级、协商管理、策略瓦解三种模式变迁,折射了西方国家抗争治理的理念转变.西方警治模式的发展既与西方社会"街头政治"的兴起密切相关,又深受警察因素、抗争者因素、威胁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中国社会的抗争治理虽然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经验,但其警治行为中的模式演变、警察群体的角色定位、警治行为的法治保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公民治理"的兴起,在传统的与公民隔绝的精英决策中融入了"将公民考虑进去"、"与公民一起工作"的新型决策模式。然而公民过度参与决策会影响到政策效益与效率的达成,在决策实践中,精英决策仍占主导地位。有效决策模型从平衡和随机性角度提出了公民参与决策的可操作性模式,既能平衡政策质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又能合理分配精英和公民的决策权力,对于我国形成宏观问题的决策坚持以高层精英为主导的自主式管理决策模式、中观问题决策坚持以精英和公民参与的改良式自主管理决策和分散式公民协商决策模式、微观问题决策坚持以公民参与的整体式公民协商决策和公共决策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企业主导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海天集团合作共同探索机电装备制造业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从能力标准、培养方法和考核体系三方面入手,基于装备制造过程的"做中学"理念来设计教学活动,构建由实物模型、小型装备和大型装备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追求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并归纳出"企业主导、标准先行"的培养现场工程技术人才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