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投放了第一颗原子弹。当时拥有这种巨大杀伤力武器的国家只有美国。美国从独占原子弹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国际上原子能的控制问题。史汀生计划、艾奇逊——李连塞尔计划、巴鲁克计划相继出台。无论是温和的还是强硬的计划,都包含一个不变的主题:美国独家拥有原子弹。战后初期,美苏关系恶化,冷战形势日益加剧,这一计划是不可能得到有效实施的。只有对立的双方都拥有这种武器,且都不敢轻举妄动,达到了“恐怖的平衡”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国际原子能控制。因此美国在战后初期原子能问题上的单边意愿注定是要落空的。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位记者采访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问他:“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的新武器是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使用的新武器是原子弹,请问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用何种新式武器?”爱因斯坦不无担心地说:“我不能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将用什么武器,但我可以断定,第四次世界大战用的武器将是石头。”事情是由A国环境保护局的一份年终报告引起的。2100年12月12日,A国环保局照例给总统米沙递交了年终环境报告。“什么,我国严重缺水?50%的土地沙漠化?这怎么可能,我国可是淡水湖最多的国家呀!”米沙看完报告,大吃一惊。环保…  相似文献   

3.
邓稼先拒绝高官厚禄我国“两弹”(原子弹和氢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美国要给他很好的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长期在美国工作.但是,邓稼先并未因高官厚禄而动摇他回祖国工作的决心1950年,邓稼先胸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回国后,他受命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当时,在外国严密封锁和我国实验条件设备极其落后、艰苦、简陋、缺乏的情况下,他和同志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力合作,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并在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两弹…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都考虑到一种最新式也是最厉害的武器——原子弹的研制问题。其中德国科学家考虑得最早,但由于希特勒有令:一切武器的研制必须在6个星期内能投入使用并取得战果,否则,不准研制,因而此项研制被耽误了。美国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听说德国有可能研制原子弹,非常着急。他们找到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要求他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赶紧开始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信递上去了,但石沉大海,不见回音。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二册第 10 8页的“磨菇云”图 ,图下解释 :“这是 8月 9日 ,美国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爆炸的情景。当日死者 2 3万余人 ,伤者 4 3万余人。”同页讲到 :“1945年 8月初 ,日本还没有投降的表示。美国于此时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按 1945年 8月 6日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投掷了第一颗TNT当量为 2万吨的原子弹。杜鲁门为了加强他在远东的发言权 ,再一次指示按原计划投掷第二颗 ,也是美国当时拥有的最后一颗原子弹。 8月 9日 10时 5 8分长崎遭到了原子弹的袭击。所以 ,课本的解释应为 :这是 8月 9日 ,美国投下第二…  相似文献   

6.
李银汁 《学子》2004,(5):54-55
有人说:原子弹、电脑、口才是当今世界的三大武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应该用口才这一武器来武装自己。要想口才好,首先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要说好普通话着实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的概念中,原子弹是杀伤力巨大的武器。1945年8月6日,美国人在日本广岛仅仅扔下了一颗原子弹,就将一座城市变成了废墟,造成20多万人死亡。然而,人们惊奇地发现,一种叫作“松茸”的植物幸免于难,据称它是遭原子弹袭击后唯一存活的植物。  相似文献   

8.
拿破仑教育了罗斯福●霍家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都考虑到一种最新也是最厉害的武器——原子弹的研制问题。其中纳粹德国也在加紧研制原子弹。美国的科学家们知道后就四处奔走游说,希望抢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他们找到了当时迁居美国的大科学...  相似文献   

9.
李峰  杨新璆 《物理教师》2008,29(2):57-57
说明:理查德·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nmn)是美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曾对原子弹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1988年患癌症逝世.《纽约时报》曾赞誉他是“二战以后理论物理学家中最智力超群、反传统习俗,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科学家.”本文摘自他的《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一书.  相似文献   

10.
德国希特勒上台后,实行法西斯专政,疯狂迫害知识分子和犹太人,使一大批杰出的知识分子纷纷逃离德国。其中有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和杰出的原子物理学家迈特纳、特勒、西拉德等。鉴于希特勒为了侵略扩张,正在加紧研制原子弹,许多迁居美国的正直的科学家十分不安。1939年8月,西拉德和特勒请爱因斯坦出面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美国务必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第一批原子弹。罗斯福接受了爱因斯坦的建议,批准了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管理区”的大规模研制计划。此项计划高度保密,连副总统杜鲁门也是在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因脑溢血病逝,他接任了总统后才获悉的。到1945年7月15日,美国第一批三颗原子弹制造出来了。为了保密,分别叫“瘦子”、“胖子”、“男孩”。7月16日,第一枚原子弹“瘦  相似文献   

11.
图片上的历史这是历史现场的一刹那:原子弹在广岛爆炸.遇难者的惊惧,惨状,令人目不忍睹,刻骨铭心,思绪万千,真不知该从何说起。“历史即我垂钓之溪”——美国著名的行迹飘忽的哲学家亨利·戴维·索罗曾如是说——他的同胞著名学者丹尼尔·布尔斯廷在引用了这句名言...  相似文献   

12.
于光远 《科技文萃》2001,(9):100-102
1992年我写过一篇《告别三强》,后来换了个题目收在1996年出版的《朋友和朋友们的书》中。1999年年底我读到《老同志之友》第12期上发表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后,感到1992年那篇只侧重写了本人和三强的友情和交往,对他物理学的成就和家庭生活完全没有涉及。1946年他从巴黎居里夫人的女婿、女儿的那个镭学实验室回国带回了“三分铀原子”的发现。这一发现当时在北京物理学界就传得很广。研究基础自然科学的人都懂得,像这样的重要成就,即使一时看不出它的运用,然而可以肯定是很有价值的。后来三强到中国科学院。我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我的工作任务之一是与中国科学院党组联系。也就在这时候,张稼夫和我介绍三强加入了共产党。我认为党领导自然科学工作需要有像他那样科学研究工作的内行参加。他率团赴莫斯科后提出的关于中国科学院建设的那些意见,我是很赞成的。但在1954年他的专业还没有到发挥作用的时候。可是接着在周恩来、李富春、聂荣臻领导下,我国制定1956~1967年12年科学规划,在规划中发展原子能科学技术就提上了日程。这个重担就落到了他身上。不过在党的科学工作的分工中,我对这件事并不负责,聂总另找别人,并且成立了二机部。有一件事同我有关,那就是我希望他对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人作一次关于原子能的通俗演讲。周恩来、朱德、李富春等听了他的演讲。三强写的讲稿,我长期保存着。可是前些天找了一下找不到了。三强对于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不喜欢“之父”这样的提法。这出于我对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的说法也一直不赞成。E=mc2的观点是爱因斯坦提出的。爱因斯坦在1939年8月还写信给罗斯福,说自己“有责任使您对下列事实和建议引起注意:在上4个月中,法国的约里奥(三强当时正在约里奥的实验室中工作)和美国的费米所做的工作,使在大量的铀中建立一个核连锁反应变成为可能。通过这个反应可产生大量的能量和大量新的像镭似的元素,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定能实现。这一新现象将导致可能构成一种新型的极有威力的炸弹结构的产生,这是非常可信的。这种炸弹由船载,并在某个地区爆炸,只要一枚就很可能摧毁整个地区及周围的地区。”难道爱因斯坦、约里奥、费米就不是“美国原子弹之父”?而且美国原子弹制造的成功,是许许多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各人有各人的作用。单说一个奥本海默就不恰当。因此我想最好不去把钱三强同奥本海默来比,说“不逊于奥本海默”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13.
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与常规武器比较而言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其杀伤空间、杀伤能力,对环境甚至对整个地球、宇宙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这是常规武器所不可及的。如核武器,1945年美国投在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导致了至少40万人伤亡,使两个中型城市毁于瞬间。这就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而当时的原子弹才2万吨级,也就是说,1枚200千克重的原子弹,就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原子弹的国家,正是因为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然而,在朝鲜战争中,尽管美国损失惨重。却一直未使用原子弹,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为迫使日本投降,分别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可事后有人发现,其实美国向日本投了三颗原子弹,其中长崎有两颗,一颗没有爆炸,最后神秘失踪。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格罗夫斯,是美国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组织者。他在回忆录中明确写道,当时,"广岛是第一目标,小仓是第二目标,长崎是第三目标"。在用一颗原子弹轰炸广岛之后,美国又积极地进行了轰炸另外两个目标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一、对反思性课堂教学的概述 (一)关于反思性教学的概念界定 早在1893年杜威就对反思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反思是“根据情境和推论对自己的信念或知识结构进行积极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是一个连贯的观念系列,后续观念是先前观察的结果,依赖于先前的观察。当代美国社会学家Saehon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或者过程之后,对其计划或行为重新进行评估的过程。他还把教师定义为“反思从业者”。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没想到在虎年将尽之际,又爆出一条轰动世界的“虎消息”:美籍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作品《虎妈妈的战歌》,高调赞誉被称为“虎妈”的中国母亲严苛的育子之道,“中国妈妈战胜美国妈妈”的说法一时喧哗。这几乎是去年年末PISA测试上海学生成全球第一之后,美国遭遇的第二颗教育“原子弹”。  相似文献   

18.
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说到这样一件事:中国的孩子学画,画完后常问:“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则问:“好不好”。他进行了剖析,中国的教育模式是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美国孩子学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的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仔细分析.“像不像”是一个简单的南眼睛到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清风柳 《少年月刊》2010,(10):13-15
2007年,中央电视台发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中说:“钱学森……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是的,原子弹、氢弹的开发离不开他,“东方红”卫星上天少不了他,洲际导弹。运载火箭……的成功,哪一项航天技术的研发成功都缺不了他!他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航天之父”。在他一生中,特别让人感动的,正如颁奖词中谈到的“五年归国路”,那可是一段心酸历程!  相似文献   

20.
青蜂侠     
上个世纪40年代,《青蜂侠》就推出过漫画书。1966年电视剧青蜂侠“出现”在美国ABC电台,出演“青蜂侠”助手加藤的李小龙在片中展现了灵活的拳脚,受到美国观众的追捧,使李小龙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在2009年开拍的《青蜂侠》电影版中周杰伦饰演当年李小龙的角色加藤—--一名聪明的科技天才,研发出了无数稀奇古怪的高科技武器。他穿一袭黑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