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柳宗元晚年所写的一封答书。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对文学创作的一些认识和主张。本文从柳宗元的丈道观和写作观两个方面来探究他的文学思想内涵,以期了解、感受这封书信对后世理论批评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凡赤胆学子读柳子厚《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下简称《答》文),情无不为之愤激,心无不为之震摇。笔者掩卷沉思,忽发奇想:那血泪模糊的字迹背后,不是分明微微闪耀着策略机变的光芒? 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作者由王叔文引用参与国政。当时强藩、权宦和贵族相互勾结,把持朝政,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王叔文集团施行改革主张,革去许多弊政。惜乎顺宗昙花一现,瞬登鬼箓。806年宪宗称帝,  相似文献   

3.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几处译文是值得商榷的。一、“幸大雪踰岭,被南越中数州。”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编者译为:“幸运地,大雪越过五岭……”这里,把“幸”译为“幸运地”是不妥的。似应将“幸”译为“遇到”。二、“则固僵仆烦馈,愈不可过矣。”编者译为:“那么本来就僵硬地仆倒,……”。把“僵仆”仅译为“僵硬地仆倒”过于呆板,不能体现作者的本意。柳宗元给韦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的说理散文,结构谨严,入丝入扣,无懈可击,历来为人称道。新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即为一例。《答》文是柳宗元元和八年给潭州刺史韦彪的孙子韦中立请求拜己为师的回复。作为对人要求的回复,文章始终扣题而发,围绕“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子师乎”缀文联篇,体现出总分有序,纵横有致,脉络分明而又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相似文献   

5.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柳宗元晚年谪居永州时写给韦中立的一封答书。因为韦中立给他写信,要拜他为师,所以他就写了这封回信。这封信的前半论师道之衰,表示自己不敢担当老师的名义。后半着重阐述了自己“文以明道”的主张,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这封信大概写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已是他的晚年之作。这时他的写作经验已十分丰富,同时在经历了贬官谪逐等一系列政治打击后,深入民间,看到民生疾苦,使他想到了文人的责任和文学的作用,所以能在书中系统地写出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全面地总结了自己的写作经验。我们可以从这封信中比较全面地看出柳宗元的文学  相似文献   

6.
钱静 《文教资料》2011,(27):9-10
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在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本文谈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所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如下一节谈到韩愈作《师说》(同属高一册)的语: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对此已有一些教师和同学问我:中国历代各级官府都办有学校,西周有国学、乡学,汉代有太学、州郡县学,至唐以后有太学、国子学(国子监)、府州县学。再就民间来讲,虽然西周以前学在官府,由于孔丘开私人讲学之  相似文献   

8.
<正>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蛮夷间”呆了整整十年。十年间,世事沧桑,光是永州刺史就更换了几个,而柳宗元却依然故我,无人问津。故旧大臣,谁敢与“罪人”通书?更有势利小人,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大罪之外,诋诃万端,旁午交扇,尽为敌仇”(《寄许京兆孟容书》)。在这“吠者成群”、众谤交织的情况下,柳宗元精神上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是极其沉重的。永州十年,对柳宗元仕途道路来说,是暗淡无光的十年。但对他的文学创作来说,却是大放异彩的十年。他的大量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文学作品和充满独到见解的学术论著,几乎都是在永州写成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一篇书信体的文论,文章分别论述了为师之道与为文之理两个问题。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至“直见爱甚故然耳”。这部分又分为几个层次。开头一层,先署日期和写信人的名字。这是古人写信不同于今人的一种格式。“辱书云,欲相师。”“辱”,尊人表敬的副词。“相”,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涉及。“师”,作动词,拜师的意思。这句交待写这封信的起因,又点出题目的“咎”。接着写自己本身情况,说明不能为师。“仆道不笃”。“仆”(第一人称谦词)作主语,直贯这句的各分旬。由道德、学业、文章方面,表示谦  相似文献   

10.
<正>一、关于“文”和“道”本文在论述为文之道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和“道”的关系,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韩愈对李翊说:“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意思说:你能象这样,谁不愿意把所懂得的道理告诉你呢?(你有才干而又能谦虚地向别人请教作文章的道理,那末)道德的归于你就快了,何况道德之外的作文章的道理呢?很显然,韩愈认为,道德是文章的根本,文章是道德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 一、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弄清文与道统一的辩证关系。二、学习本文以比喻来说理的方法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农学设想一、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知识比较陌生。特别是对一些思辨性很强的理论问题更为陌生。这里论述到的古文理论问题有:1.学古文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要获得文学上的成就,必须从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练习。答李翊书韩愈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相似文献   

13.
韩愈,我国唐代名的学家、哲学家,唐代古运动的倡导。他的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结构谨严,语言精炼。他的《答李翊书》是论史上的力作,阐述了为人与为、立行与立言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修养对治学为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谈“立论”     
这里主要就议论文的立意谈如下三个问题: 一、立意的角度议论文立意的角度取决于题目(或供料,下同)的感受点。题目的感受点多寡不一,因而立意也就有一题一角度与一题多角度之分。下面试对它们的类别作些探讨。 (1)一题一角度一题一角度一般可分为四种情况: 1.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观点: 如《团结就是力量》。题目的这一观点就是该题唯一的立意角度。 2.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是“四诊”,即望、闻、问、切,大夫据此辨疾施治,对症下药。“医道”,是医生行医的法宝,为人师的也得常常讲究个“师道”,“传道、授业、解惑”,没有一个得当的方法是万万不可的。俗话说,有病快投医,学艺当从师。我以为,这个为人所求的“医道”与“师道”,似有不少通融之处。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不公平是一个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提起这个话题,人们可以一口气数出很多种现象来。如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加大、贫富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师工资待遇水平不一。一提起这方面的情况,人们一方面感到忿忿不已,一方面又感到无可奈何。教育不公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表  相似文献   

17.
韩愈是唐代中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于贞元十七年(801)写给李翊的《答李翊书》,是一篇谈自己“古文”创作体会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篇著名文论。作者在文章中较全面、具体地介绍了自己写作古文的态度和过程,不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谓“古文”是和骈文相对立的概念,它的主要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象骈文那样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和用典,比较接近口语。它恢复了先秦诸子散文和两汉史传文、论说文那种文体写作的传统,故称为“古文”。古文运动则主要是指在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具体地  相似文献   

18.
《答李翊书》是韩愈在唐德宗贞元十七年给李翊回复的一封书信,在此文中韩愈阐述了自己的为文观念。此文围绕“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叙述了自己治学为文的经历,提出了“文以明道”、“务去陈言”、“气盛则言”的为文观点,这些为文观点对我们当今创作文章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惑”之年,我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那是在2005年,第21个教师节,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21个年头。这是我教育生涯的一次“蜕变”。它让我惊喜,更让我惶恐。从一名中师生、一个小职  相似文献   

20.
<正>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被指称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千百年来,围绕"道"字,延伸出无数理论与学说,今天笔者就"师道"这一话题来谈谈个人见解。师道,指尊师重道之理,从师问学之道(《汉书·匡衡传》:"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感触最深的就是"从师问学之道"。早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韩愈的《师说》中就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道"指道理,教师的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