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之计师德为本,无师德无以为师.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勇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这些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塑造生命的工作。一所好学校必须拥有好老师,专业发展是好老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做圆梦之师、做尚德之师、做好学之师、做博爱之师四个方面,探讨一个合格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师"教师教育"偏重知识技能训练与考评,偏离中小学做人教育宗旨的现状,本文以教师教育群体中"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为主体,依据言传身教的教育原则,从价值定位的视角入手,探析这一群体古今职业使命与价值认同问题,简析中国第一代教师群体——"师士"的"道德楷模"与"天下己任"的职业职能,以及"师道尊严"的社会认同,肯定其"师"之价值,厘清其"士"之利弊。  相似文献   

4.
储昭柏 《教书育人》2011,(19):23-24
当前,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阻碍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如果教师有向往专业发展的自觉",云端跳舞"以求索"人"师的教育境界",地面步行"以追随"经"师的本真课堂,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智慧选择。"云端跳舞",追求"居高声自远""人师",道可师模,行为世范,在于人格之美,大德大智大行。心游万仞,站高山之巅,"一览众山  相似文献   

5.
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一生成功的根本,教师素养是这一"根本"的"根本"。教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的关节点,教师的核心素养观、核心素养教学与课改思维是造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素养。在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育人思维、教育视野、工作方式、课堂角色悄然进入激变期,面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师教育目标调适势在必行。面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使命,我国教师教育必须致力于造就四类教师,即"真人之师""生涯之师""超能之师""实践之师"。  相似文献   

6.
辩证地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目标和归宿。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具有在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彼此修正的辩证张力,其主要内涵是以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师个性等为关键要素的一整套教育信念,可以回应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三个层次的价值诉求:层次一、二分别是引导“理论之师”走出理论困境、引导“经验之师”走出经验失序,层次三是进一步引导“哲学之师”形成经验系统、塑造实践理论。就生成之路而言,从理论困境到实践理论的关键在于完善“实践框架”,而从无序经验到经验系统的关键在于演绎“理论假说”。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教育知识是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丰富、更新和优化教师的教育知识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而知识管理则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一条重要途径.知识管理以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知识共享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和标志,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组织的知识更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教师个人的教育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必然得到不断更新.促进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知识管理策略有:运用"师徒观摩"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运用"反思教学"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运用"研究课"促进显性知识的隐性化.  相似文献   

8.
教师伦理是教师在教育世界中的人伦之理,即教师与自我、与共同体、与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之理。它在农业时代具有明显的神权型塑性质;在工业时代具有浓厚的科学型塑意味;在"互联网+"时代将走向自由审美之境。就教师与自我的关系而言,它遵循"君子儒—专业者—思想者"的嬗变;就教师与共同体的关系而言,它遵循着"同于道—同于业—同于研"的路线;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它遵循着"仰为师—从于师—朋友师"的趋势;就教师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它遵循着"敬为贤—敬为知识分子—敬为创造源"的方向。走向自由审美的教师伦理,必须从专家走向思想者;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生命;从主客分离走向心灵互融;从知识源走向创造源。  相似文献   

9.
国内名称相同的教师教育学院在设立的直接起因、机构性质和功能定位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央教育政策、地方政府推动、院校自身行为是"教师教育学院现象"产生的动力。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育领域所发挥的领导作用上,师范院校强化教师教育的根本之道在于促进机构发展、实现机构本质转型、注重高深学问探索,重建教师教育的知识基础。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应以校内体制革新为突破口,探索建立"文理学院+教育学院"体制。  相似文献   

10.
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时,往往不具备合格教师的条件。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师范院校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向综合大学看齐,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淹没了师范性,其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表现出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数学方法──由“灌输式”变为“训练式”,使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同步。  相似文献   

11.
一项关于福建省中学英语教师公民意识现状的研究表明:外语教师公民意识表现在其认识不清和知识不足,特别是其权责意识、民主意识和法律较为薄弱。外语教师普通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没有相互兼容,即其知识基础和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中缺乏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2.
国之兴衰在于教育,教育之兴衰在于教师。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要用自身的品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应用体验式教育对教师进行心理能力的优化是一种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它利用多向互动的特点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从更高、更深、更远的角度来看,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师心理优化体系,将会直接提高整个国民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3.
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培养有鲜明中国烙印的优秀教师,是当前中国教师教育需要重视和解决的课题。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对此进行探索与实践。学院以君子文化为引领,挖掘江南文化资源优势,提出"效圣贤之教育人生,展儒师之时代风范"的教师培养理念,把当代儒师作为师范生效仿的目标。本文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了儒师作为师范生成长目标的缘由,阐述了儒师的人格特质,指出了儒师之德、儒师之道、儒师之教、儒师之学是培养儒师的四方面要求,进而从课程开发、培养方式变革、区域教师教育资源拓展等方面介绍儒师培养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4.
牛亚楠  彭勃 《教书育人》2013,(15):32-33
教学是教师活动的重心,也是教师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专业成长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好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广博的知识与熟练的技能。教师的专业性就在于,不仅要深刻地理解掌握这两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将两者联系起来熟练运用。教师的知识应该包括基础知识与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是我们通常所指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即文理基础知识和一般学科知识,而专门知识就是教师教育的专业知识,即教育学、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知识处于核心地位,教师的专业性问题主要是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情意等的发展问题。当前,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重心正在实现由"技术熟练"范式向"实践反思"范式、从"公共教育知识"到"个体实践知识"的转移。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的支持,教师教育的各项改革最终也要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与理念应回归师范性;课程设置与实施应突出实践性知识的积累与建构;课程伦理建设应关注专业态度培养,注重专业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扩张,原本属于师范类院校的教师教育逐渐进入综合性大学,但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却面临"边缘化"的困境.由此,增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师范性"导向,成为21世纪德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包括确立"教育科学"的课程标准、明确"学科教学法"的重要地位、从知识类别的角度重塑对"学科专业"的认知.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导向之间存在诸多复杂面向,在讨论其关系时,不应被这两类具有主导性的"描述符号"所左右,而应结合大学各学段要求、科目差异与不同知识类别探索其视野盲点,这有助于以一种总体性视野来规划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17.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教育关系到教师高质量发展。21世纪以来,“师范教育”一词被“教师教育”替代、将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这三大事件都是着眼于教师高质量发展。教师教育联结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教育“基点”与高等教育“龙头”。基于基础教育“基点”的教师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基础教育能否“搞得越扎实”、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点,从而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作为高等教育“龙头”的教师教育就在于引领与创生:引领意义包括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教师发展的方向,以及在“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中起主导作用;创生意义则在于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蕴含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这三大要义。在新的形势下,师范院校要守正创新,即扬师范院校的师范之长守教师教育之正,补师范院校的学科之短创教师教育之新。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都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内在素质的表现。教师如果仅会传授知识,只能算作教书匠。教师应当以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这便是能师、人师与教书匠的根本区别。素质教育召唤着能师和人师。匠师———灌输型教师教书匠的特点是,比学生先懂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属记问之学。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从学生接受信息的角度来说,教师传授的知识可分为无效知识和有效知识。教师传授无效知识等于浪费学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追求并践行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的教育境界,是促使教学功能从.“知识”到“智慧”转化以及从“智慧”到“成人”转化的桥梁。教师教育智慧又是一个内涵丰富、和谐互补的完整系统,倘若把教师教育智慧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对学生的爱是智慧之树滋生的土壤,广博的知识是为其输送水和无机盐的根系,宝贵的实践经验是支撑其巍峨身躯的枝干,勤奋的教学反思则是那能不断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茂盛绿叶。  相似文献   

20.
"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国力绵薄,一时之计,只能无奈地优先考虑核心城市,在荒芜的乡村,如果没有一大批民办教师勉力支撑二十年,乡村之荒漠将更加不堪设想。"建国初期,十年动乱,人口急剧增加,为了使农村孩子能接受教育,各地农村把本地一些有点知识的人招为教师,充实到学校,谓之民师。民师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称呼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一称呼可以视为是中国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