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师生关系被异化为"我与它"的关系,表现为教师主体地位面临被客体化的困境,教师权利及完整人格被忽视,师生之间存在精神隔膜等。"我与你"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主体性价值,为师生关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可通过明晰教师惩戒权、创造自由对话的信任氛围、设计自主合作的教学环境等方法促进师生关系的理性回归,营造有利于教师教育的支持性环境,重建"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精神相遇与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动态关系,强调的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但是据调查表明,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着"病态对话",是一种非正常的师生互动关系,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本文扼要分析了小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病态对话"现象及其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并提出了消解策略,以期纠正不正当的师生互动,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对师生关系的观点经历了"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双主体说",这些观点都没有很好的诠释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反让研究者们陷入了混淆的境地。机体哲学视角下的"师生机体"突破了以上观点的缺陷,在指导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探讨,由于根植于实体思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思维困境和实践尴尬。从机体哲学的视角去考察"师生关系",意味着要以"师生机体"概念取代"师生关系"概念,回归教师和学生发展与共生的本性。对于师生来说,强化二者之间的信任,将师生身份作为一种"天职",进行个性化的交往,创造性地对待师生冲突,把握自由与纪律的统一,是建构师生机体应有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师生关系有了新的定位。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间相互接纳,彼此沟通,相互激励,共同提高,这不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构建了平等、和谐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那么怎样才能构建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对话”是构建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金字塔式"的传统管理理念下,"教室日志"具有秩序控制、话语霸权、思维剥夺、关怀缺失的弊病。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是师生在心灵上的对话,作为师生之间交流的一个平台,班级日记关注学生智慧和觉悟开发,促进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班级日记陶冶学生性灵,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班级日记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律自省;班级日记书写班级苦乐年华,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是生命视域下师生交流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7.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性质与发展状况。经过调研发现,传统师生关系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师生权利主体单向化,二者权力结构失衡;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教学冲突突出;师生角色定位失衡,教师与学生交往不平等;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需要在权利视域下对高校课堂师生关系进行重构,即"实现师生权利主体的双向化,平衡二者权力结构;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化解教学冲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影响着师生互动和教与学的效果。传统教学中,单一化的目标定位、应试化的培养模式、单向化的师生关系、机械化的教学方式、简单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偏离了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现代教学中,应建立崭新、和谐的师生关系——即追求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素质锤炼、潜质开发基础上的更高境界的话语沟通、情感交融和心灵升华,实现师生关系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相遇"。师生"精神相遇"具有平等性、尊重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探寻教学中的师生"精神相遇",需从更新学生观和生命观、革新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拓展课堂开放性和活动性等方面切入和着力。  相似文献   

9.
运用囚徒窘境博弈模型对学评教机制下的教师行为及师生关系进行分析会发现:教师的理性行为是妥协、迎合学生,教师之间及师生之间极易达成合作博弈。学评教机制的设计缺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建议重新设计学评教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关键是要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展示出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关键是要进行对话教学,那么,在对话教学过程中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如何打开小学生的"话匣子"。一、塑造和谐平等的师生观对话教学活动的基础便是塑造师生之间和谐的  相似文献   

11.
在某种意义上,当代社会中的"平等"师生观是对传统社会师生关系地解构。通过对当代"平等"师生观进行反思,发现"平等"存在虚假的两面:师生"伪平等"关系——形式平等中的实质不平等;师生"伪不平等"关系——形式不平等中的实质平等。由此而提出"真平等"的师生关系——形式平等实质亦平等,通过对"真平等"师生观价值诉求的合理阐释,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效改善当下的教育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2.
"共情"以深入个人情感世界为基点,把握学生情感现实需要为依据,促进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共情"为媒介,着眼于师生共情性关系的构建,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精神素养,实现小学品德课教育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主动作用,通过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方式来改善师生关系,构建“绿色指标”引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径,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但调查表明,目前小学师生关系不容乐观,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传统的成绩至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儒家"和"的思想内涵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思想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具有三方面的启示: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是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前提;尊重师生之间思想差异、独立思考是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途径;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宽以待人是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河南省7所高校1600名本科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师生关系总体上比较满意,但也存在师生交流地位不平等、教师素质认可度较低、师生缺少价值契合点、师生关系趋于功利化、师生沟通距离在拉大等问题。师生双方地位、教师素质、价值取向、信任关系和沟通交流是影响高校师生关系满意度的基本因素,基于此,创新地构建了"双核心-五因素"模式高校师生关系,并提出了提升高校师生关系满意度的可行对策:树立师生"双主体"高教观;德法并施,力促师生民主平等;提倡大爱,营造互信互爱文化;科学评价,重构高教价值理念;培育师资,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拓宽平台,增进师生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6.
<正>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面临并呈现出各种新情况需要重新审视与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也并不是十分融洽,通过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让我感到要用"糖"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教师要逐渐的变成学生的好朋友,学生心目中的大哥哥、大姐姐,从而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了  相似文献   

17.
王颜 《考试周刊》2014,(94):91-92
课堂上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作者以Book 1 Module 4"A Lively City"的教学案例为例阐述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18.
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而聊天是师生沟通的主要途径。有经验的教师通过与学生聊天增进了相互了解,加深了友谊;反之,如果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缺乏聊天技巧,往往事与愿违,使师生关系僵化,矛盾加剧。根据多年来与学生交流经历,笔者认为教师有效聊天要必备"五块石头"。一、信心石——顺利聊天的前提俗语说:"信心是成功的一半"。有了信心,我们面对学生就不会诚惶诚恐,焦灼不安。信心哪里来?信心来自教师深厚的语言功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让自己满腹  相似文献   

19.
试论走向对话的高校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秋鸽  刘建林 《文教资料》2009,(10):198-199
人与人之间需要对话.而高校师生之间更需要心灵时话.改变以往"独白"的师生交往方式,以真诚的对话来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功利化、淡漠化、过激化等问题,使教育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本文试图把哲学上的"对话"理论引入高校师生关系,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师生关系、互为主体性的师生关系、共生性师生关系、开放性师生关系,以解决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数学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不是教师的"独白"。生硬的灌输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如何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上,创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如何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亲近学生的童年,学习有用的数学?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学课堂除必要的教材知识交流外,还应打开情感交流的窗口,共建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