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民间游戏是苗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与文化生态不断融合互动的结果。本文以苗族鼓舞为例,从文化传承和教育的视角探讨和解读苗族鼓舞的文化特质,并试图挖掘这些特质所具有的文化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
湘西夯沙乡苗族原生态苗族服饰文化保存相对完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传承。但是,在文化交流碰撞日益剧烈的今天,湘西苗族服饰及其文化面临着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适用性和消费水平都大大降低。了解湘西苗族服饰的传承特点,研究湘西苗族服饰发展的瓶颈,以期为湘西苗族服饰在多文化竞争中突围探索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3.
欧艳君 《教师》2012,(13):121-122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由于战争、饥荒、疾病等原因,从黄河流域经过五次大迁徙,直到19世纪(近百年)逐渐定居下来,1949年以后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像阳光雨露滋润了少数民族,苗族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活,现分布于湖南、贵州、湖北、海南、广西等省,位于湖南湘西的凤凰县是苗族、土家族、满族等聚居区,苗族人口为主要部分,传承凤凰苗族古老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立足于贵州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苗寨水鼓舞基本情况、文化价值、传统知识产权问题等方面的田野调查,结合其他民俗文化创意产业有关案例,提出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中,必须充分重视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尊重传统知识产权所有者的感情,并使他们获取相应的惠益,才能更好地保证民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6,(2):10-13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了非遗保护的途径。从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呈现、数字化传承和数字化传播四个方面探讨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泥鼓舞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丰富与创新了非遗的保护方式和传播路径,促进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泥鼓舞的有效保护与传播。  相似文献   

6.
湘西苗族银饰以凤凰山江的种类最多、最具代表性,其工艺制作讲究色彩性、精巧性和自由拆装的铆接组合性。湘西苗族银饰具有优美含蓄、温婉阴柔之美。在艺术创意中,体现出深沉、恒定及超时空的审美认识以及追求银饰响铃碰撞的音色美学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分析了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属性。在旅游开发中,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掘、重组、复兴、再造等方面的资源配置,才能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求异、求新、求乐等方面心理需求,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化。这对少数民族地区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发展旅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苗族历史悠久,文化独特.贵州惠水县摆金镇苗族妇女的腰带,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苗族服饰的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湘西苗族鼓舞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讨、分析了湘西苗族鼓舞保护和传承的价值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了一个"四驱"保障体系,促使湘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地在世界舞台尽情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魅力。  相似文献   

10.
湘西凤凰县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人民在历史实践中创造出的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着苗族的民族文化,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精神与情感。目前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保护存在着行政保护机制不健全、社会保护缺乏有效性、传承人习惯性面临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完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保护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多途径强化行政保护、加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实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体现。2006年,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苗族吊脚楼设计与营造方面的教材和课程,导致其文化、技艺传承以及工匠人才培养受阻。文章以斯基贝尔克提出的情境分析模式,按照分析情境、拟定目标、构建课程方案、实施和评价与改进的校本课程开发流程,并借鉴M中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研究、开发"苗族吊脚楼建筑"校本课程。在M中职学校试点应用的基础上,对该校本课程进行优化。实践表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苗族吊脚楼的传承和M职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湘西土家族和苗族聚集地区保留特有的民族地域特色,土家苗寨学生受本民族文化影响深远。新课标下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问题一直处于探索中,近年来本人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在如何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对地理教学的影响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贵州松桃苗族地区很多父母外出务工,不仅让这些地区的儿童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同时也使得祖辈监护和学校教育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也逐渐削弱。影视、网络等媒体的深入,外出务工年轻人回村后生活方式、价值观的改变等又影响着儿童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了让苗族地区的儿童获得其成长所需的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要充分利用其生长的环境和孕育于其中的民族文化传统。以松桃苗族地区的苗族古歌为例,探寻古歌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习俗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雷吉红 《中国教师》2014,(Z1):257-258
通过调查少数民族地区苗族文化融入幼儿生活的现状等,提出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增强开发意识、丰富教学内容、加大政策支持和家园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苗族是一个喜欢休闲和善于休闲的民族,在众多非休闲的社会活动中具有很多的休闲行为,这些休闲行为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时间保证,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其休闲娱乐质量,苗族这种忙里有闲的传统休闲对今天发展休闲经济依然有借鉴意义,个人与单位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从而促进休闲生活的改善和推动我国休闲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苗族斗牛具有鲜明的生命美学特征.要创建苗族斗牛审美文化品牌需要有合理的思路与策略.主要表现为:(一)在苗族文化资源的整合中创新品牌;(二)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的开发方向;(三)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四)以文化品牌建设推动人文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众多,尤以土家族人口为最多,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丰富多样且独特,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应充分挖掘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三峡库区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许多城市丢失了自身历史文化脉络,丧失了其风貌应有的个性特色,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状况。正如阮仪三教授所说"这种现象是一种文化贫瘠的表现",而以文化再生产为视角进行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以湘西北土家族文化为例,探寻其土家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并探析这种文化再生产在城市规划设计创作中的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构建幼儿园课程尤其是园本课程时,需要考虑将少数民族文化择优融入其中,这需要从课程建构的框架、课程开展的形式、课程开展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变,同时需要建立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生命在孕育、诞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最后死亡这一不可逆过程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遭遇疾病、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自我戕害等难以预期因素的致命性攻击,从而导致生命的突发性病变、破损甚至夭亡,进而摧毁缔结婚姻所追求的幸福与关满。为了使婚后夫妇能幸福美满、儿女满堂,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手段,特定的宗教仪式与禁忌被深深地嵌入苗族婚育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