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色彩经过漫长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是研究中国画绘画观念、形式语言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纵观中国画传统色彩观的发展演绎,可以大体概括为:由丹青重彩———以墨当彩———融通中西。文章着重分析了西方绘画色彩与中国民间绘画色彩对当代中国画色彩语言运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唐勇力的绘画艺术,是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浪潮推动下中国发展历程中必然出现的艺术风格之一。他所画的人物造型考究,素描功底扎实,能将自己的造型素养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表现出来,并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他的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将生活中的客观对象直接表现到画面上,而是结合了其审美需要的转换、改造和提升。他突破了单纯以写生形式来构造画面的表现方式,在画面的处理上显得更加大胆;色彩浓烈稳健而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的雏形"汉画"以"简淡素朴"为美的审美原则,具有强烈的本土仙道思想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印度佛教美术的影响,在龟兹古国又形成了一种着色浓烈的西域画风.以汉画"简淡素朴"为美的中土画风和以"浓烈为尚"的西域画风,其着色都是一种观念之色,一种心象之色.两种画风不断融合而形成着色浓烈的晋唐画风.汉画所展现的笔墨趣味性成为一种带有强烈本土文化倾向的传统,为唐代文人、仕宦画家所继承发展为水墨画.从此千载不移,这种选择与本土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潮有着极深的渊源.以黑、白成像的南宗画与本土哲学思想的核心相吻合,与文人的人生观相契合.因此"色彩观"即思想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李瑭 《现代教育》2014,(11):107-107
一、当代工笔重彩画的表现特点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除了与传统的绘画技法相结合外,还融入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绘画技法,通过多种方法的结合,使当代重彩人物画的形式感更强,画面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同时,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让画家更好地发挥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能够表现出画面的张力,并能很好地体现出画面细腻的质感。绘画中的语言形态也体现了画家多面的特征,体现了画家自身的风格和独特的内涵。通过实践及教学,  相似文献   

5.
“黑白”作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中主要的色彩语言 ,已经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墨文化” ,但这种对于“黑白”的喜爱 ,近来在一些中国现代抽象油画中也屡有体现。其中综观中国现代抽象油画的代表人物———赵无极先生油画作品的画面色彩构成 ,可以发现“黑白”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并且由“黑白”在画面中组成了有别于欧美抽象油画的气韵和画面空间 ,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抽象绘画形式。所以研究“黑白”在画面色彩构成中的地位及成因 ,以及这种地位所形成的画面效果 ,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抽象油画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重彩画是传统工笔重彩在现代文化和审美条件下,变革和发展下产生的一个新画种.它充分利用了现代色彩、材质运用方面的特长,大胆的西方抽象及构成与装饰美感引进绘画中.中国现代重彩画从历史与客观角度看待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充分认识到东方与西方造型观念之间早就存在的契合和相互影响,实现了与国粹充分不同方向上架起一座新的桥梁,实现了与西方绘画、审美的合璧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点景是中国传统绘画极其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绘画作品中合理地运用点景能使画家的情感与物象更加融合,对画面的构图及意境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以花鸟画点景为研究对象,通过举例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精心安排的点景,重点阐述了点景在传统花鸟画构成中的作用,着重论述其在构图、色彩、意境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传统与创新     
一、中国传统绘画与创新。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在美术界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和现代创新没有联系:传统绘画是用线条表现物体,色彩单调,立体感、空间感不强;而现代创新作品用墨汁占用画面的很大空间,根本没有传统的线条。”我认为这种说法未免失之偏颇。首先是对传统艺术不加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绘画用光非常柔和,在画面整体中从来不用直射的太阳光和灯光,画面应用的是没有强烈光线的天光。光是小于分子的能量物质,在空间弥散分布形成天光,即无定向光源,也叫漫射光、散射光。在这种光源下的景物非常清晰,但没有明显的影子,色彩以固有色为主。这与传统中国绘画中物象与背景的融合、明暗附于线造型、无阴影刻画、固有色赋色的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吴伟 《成才之路》2009,(15):62-62
音乐与绘画,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是两种不相关的艺术。前者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感官,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等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但在现实的艺术活动中。所谓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又往往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比如:绘画中的“色彩”一词经常作为音乐的用语出现在音乐理论文章中,音乐的术语“节奏”往往作为绘画用语出现在绘画理论的文章中。我认为,这些术语或用语不单纯是一种文学性的描述或比喻,而是出自一种艺术体验。是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感受中形成的一种感性经验。这种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美术之间的某种联系,而且也表明了音乐中可表现某些绘画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塞尚坚持把表现他独特的艺术真实性作为毕生的追求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真实.运用了一系列的绘画语言,它打破传统三维透视对画面的约束力,在画面上创造出新的空间强调绘画色彩相互之间的对比产生出永恒色彩的魅力.轮廓线与色彩的重新组合,增强了绘画语言之间的张力冲突.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绘画体系,继而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艺坛中,吴冠中是最引人注目的画家之一。吴冠中的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着装饰绘画的特点。他将工艺设计中的形式美因素和装饰绘画因素融合到国画创作中,从而形成其国画作品的审美形式特征,这一特征具有鲜明的装饰形式美或唯美倾向。传统的中国画是以笔墨、传统、文人画为主,而吴冠中的彩墨画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西方绘画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中有诸多可视因素,如画面中点、线、面、色彩、黑白元素的运用,并且通过聚散、疏密、强弱、虚实以及变化来丰富画面的装饰美感,表现了东方艺术特有的意境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形式美、现代美。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以写意抒情性并以色彩之淡、水墨黑白之逸格虚灵性区别于青绿山水、重彩人物花鸟画的色彩样式而独具特色,并取代了青绿画在唐宋时期的重心地位成为中国封建后期绘画的主流。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同样遵循"谢赫六法"的基本绘画理论体系,但同时积极地的充实、拓展"六法"内涵,使中国画成为东方绘画中最炫耀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王永刚 《快乐阅读》2011,(12):190-192
工笔画、重彩画和岩彩画正建构着中国绘画最新的形态,"工笔"的传统画风法、"重彩"的色彩回归、"岩彩"的革命创新是当代中国工笔画不同的艺术流派在风格与个性上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工笔画的重要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15.
放眼美术教育特色课程——书法、版画、蓝印花布、剪纸等,其不仅独树一帜,也带动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丁绍光的重彩装饰画富有生动流畅的墨线勾勒、绚丽和谐的色彩,它是在现代审美需求和文化条件的催生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绘画表现形式,在基于传统绘画的基础形式上,色彩运用和物象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它重色彩、重表现,装饰性强,与小学生绘画时色彩表现力强、造型夸张概括、注重主观感受的绘画特点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色彩是中国山水画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山水画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每一阶段都与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儒家色彩观、道家色彩观以及佛家色彩观有着紧密联系。而庄、玄、禅思想又影响文人画崇尚水墨画的创作心态和美学意境。宋以后,文人画占据画坛呈主流趋势,青绿山水画开始衰退,重水墨轻色彩,严重阻碍青绿山水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们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最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画面的情绪。宋海永最新的油画风景作品,已然把我带进了那首童年牧歌:单纯、宁静、悠扬。这种情绪,正是那朴实的画面和如歌的色彩所带给我们的。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曾说过:"一切从形式和色彩出发。"宋海永正是通过点线面和色彩的组合,形成了画面整体的形式结构——以及隐藏于画面形式结构背后的某种情绪。换句话说,一种诗意性,正如王维诗画中所体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在海永的作品中,色彩如音符般跳跃,传递着某种情愫。  相似文献   

18.
陈思遥 《文教资料》2013,(18):61-62
无论是复笔细腻、古雅华丽的重彩画风,还是别具一格的逸笔写意,或者是独特的泼墨泼彩,张大千的绘画艺术不仅体现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更体现理论与技法上中国画色彩的全面复兴。"大千荷"以荷花图式为载体,见证了张大千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和突破。  相似文献   

19.
王珍 《学语文》2014,(4):56-57
戴望舒在当时也受到新格律诗派"绘画美"的影响,在其诗歌中也融入了绘画的手法,但他更多地是受到西方立体画派的影响,注重诗歌意象色彩空间"体"和"面"的表现,从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意象色彩进行繁复的渲染,戴望舒在意象色彩的渲染中更加喜欢冷艳的色彩基调,给人一种迷幻般的忧郁情调。  相似文献   

20.
陆焱 《海南教育》2014,(9):58-58
我们都知道,"感恩"是舶来词,最初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概念。在英国很多古老教堂的石墙上至今仍然雕刻着"思考"与"感恩"二词。"感恩"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而在我国汉文化中,"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体现着一种报答的情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