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闻漫画应划归哪种体裁?从新闻学的角度上看,新闻漫画应姓“新”,它是就新近发生的事实和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用讽刺与幽默的绘画艺术形式加以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漫画首先是新闻,其次才是漫画。新闻漫画如果缺乏新闻的内容,那么它就不能称作是新闻漫画,而只能是漫画了。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新闻写作包括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写作.但新闻述评是属于新闻报道,还是新闻评论?或者介于两者之间的边缘性文体?在中国的新闻实践中,其体裁归属一直较为含混,这给我们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学,造成了概念的混乱和学理的困惑.讨论新闻述评的归属问题,根本原因是,它不仅仅是一个文体的归属问题,更是涉及到新闻报道理念和职业规范的问题.本文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概念和学理出发,论述和提出新闻述评的体裁归属只能是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3.
1987年以来,全国不少新闻刊物发表了一些论述“新闻文学”的文章,把“新闻文学”当作一种在改革中涌现的新体裁。有的文章还从当前新闻队伍结构的变化,论证了“新闻文学”发展的必然性。笔者曾在《新闻学刊》1988年第2期上发表了《“新闻文学”——一个倒退的危险的口号》,闹明了观点,本文还拟就新闻队伍的结构和“新闻文学”的关系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为什么新闻界有的同志热衷于这个“新体裁”?为什么在较短的时间内会得到不少同志的响应,并且  相似文献   

4.
第三节新闻种类和体裁的应用上面介绍了新闻分类和主要体裁,其目的是从事新闻写作时把握住不同的新闻种类及其体裁的特点,更好地适应报纸、电台、电视台和通讯社的宣传需要.因此,在采写各种新闻和运用各种体裁时,应当考虑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要“量体裁衣”.这反映各种新闻种类写作与体裁的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写什么新闻用什么体裁,一定要从报道的内容出发,又需适应内容的表达.所以,在动笔之前,应当检查一下自己掌握的题材轻重及其内容如何?再确定选用哪种体裁合适.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说过:“决  相似文献   

5.
新闻指最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信息,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发布与传播。新闻单位所采集、编辑、制作、发布、传播的新闻体裁,一般又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但不论何种新闻体裁,都要包括新闻共有的五大要素,又称五个W,我们分别予以新解读。一、第一个W(who)——何人人物是新闻的主体,任何新闻都不可以见物不见人或见事不见人,新闻的信息价值也是由新闻人物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物永远都是新闻的首要元素。例如,中央电视台的  相似文献   

6.
纵观当今媒体,已被时代大潮推到了改革的前沿,相互间展开激烈的较量,且呈白热化态势。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在内容、体裁、风格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巨变。新闻的变化无疑影响到副刊的锐变,而新闻纪实正是在这种新闻变化中呈现出的副刊新走向。于是一种颇被受众追捧的新闻与文学结缘的新体裁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王宇红 《新闻知识》2002,(10):44-46
什么是散式的新闻?散式的新闻是吸收了散与新闻的优势及长处而形成的—种新新闻体。说它是新闻体裁,是因为它对客观事物都必须如实反映,来不得丝毫“合理想象”和“主观发挥”,并强调时新、时效和时宜。说它是散式的新闻体,是因为它借鉴散笔法写新闻,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清新明快,富有彩。请看下面这则新闻。  相似文献   

8.
新闻特写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写作体裁,它以记者亲临新闻事件现场采访为前提,以形象化的描写为手段,以深入观察,准确把握、巧妙捕捉现场最有典型意义、最具新闻价值的精彩瞬间加以集中、放大、再现为特色,将读者“带”到现场。无可否认,这一体裁为新闻写作的百花园增色不少。 然而,考察现时报纸,纯粹的特写体裁并不多见,在一些报纸上已找不到它固有的一席之地,而偶尔出现分散点缀于各版的一些特写文章,其中不少已和原来定义上的规定属性相去渐远。那么,作为一种写作体裁的新闻特写是否正走向式微呢?考察这一现象,我们发现,新闻特写正经历着从体裁发展的局限走向笔法活用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动态新闻,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或新动向的一种新闻体裁”。每篇只写一人一事,内容情节比较集中,篇幅短,语句凝炼,强调时效,突出“动”感。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每天都能见到听到的一种新闻体裁。与一般新闻相比,它的时效性最强,是新闻中的“热货”。这种体裁的范围广泛,诸如人物新闻、经济新闻、会议新闻以及一些简明新闻都属动态新闻。动态新闻的体裁特点是一快二新。它犹如清晨的露珠,稍纵即逝,因此非常强调时效。因其篇幅短小,每篇只有百十字,最多也不过几百字,所以采访、写作都比较迅速,也易被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0.
新闻述评是报纸上的常见体裁,它兼有新闻和评论的优势,备受报人的青睐。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各级报纸上的新闻述评不算少,但成功佳作不很多。一些述评刊于头条却鲜见读者,重要原因之一是事与理缺乏有机融合——要么空话连篇难觅新闻,要么铺陈材料缺失观点,不能给人以新思路、新联想、新启示、新知识,如今谁还愿意耐着性子“一篇述评读半天”?会写、写好新闻述评,是编辑、记者的一项基本功。本期《前沿关注》讨论“重视采写既有思想高度又不空泛的新闻述评”,所发5篇文章整体水平较高来自业界的,联系实际述说体会;来自学界的,条分缕析探索规律。请仔细品味这些文章吧,相信你也会和编者一样,为作者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击节叹赏。  相似文献   

11.
“杜十姨”何许人也,她与新闻有何关系?何故扯在一起?其实异非无缘。此处的新闻,是指广义的,即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新闻体裁的文稿。晋代诗人刘伶的贤妻叫杜十姨。另外还有个“拾遗”,是唐  相似文献   

12.
刊林漫步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在《采访与写作》序中说:我们反对模式化,是指把各种新闻体裁当作模子,将新闻素材塞进这种模子,放在写作冲床上,一压就成作品.这种作品,难说就是好新闻.新闻体裁,也是人们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世界上绝不会先有人制造出一些各种体裁模式,然后办报.最早的报纸上的文字,是把报纸出现之前就有的记叙文搬上版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才逐渐形成新闻自己的特点.严格说来,现在所有的新闻体裁都是记叙文,作为新闻的记叙文必须千真万确,不能添枝加叶,  相似文献   

13.
现场短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一种有强烈的自身特色的常用体裁。它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强、时代感和立体感强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用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捕捉现场  相似文献   

14.
在各种新闻体裁中,现场短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拥有鲜明特色的常用体裁。它以新、短、快、活在各大报纸版面上独领风骚。现场短新闻不仅现场感、时代感和主题感强烈,还有较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广大读者的厚爱下,《新闻与写作》走过了20个春秋。 每年都会有变化的《新闻与写作》,明年会有什么新变化呢?又会增加什么新栏目呢?许多读者问我们。 正如大家所期待的。我们也盼望着新的年轮,盼望着用创新给大  相似文献   

16.
朱芳 《新闻世界》2021,(4):23-26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的一种,与消息、通讯、特写、深度报道等不同,它源于新闻报道或新闻事实,是可以展现发布者表达个性的载体。新媒体时代,如何写出生动、易读,被受众喜欢的评论?本文以近年来一些优秀的新闻评论为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振 《新闻知识》2001,(9):45-45
读者在阅读时,总是先看标题,在知其新闻大概意思之后,再选择感兴趣或关心的文章细读。在各类新闻体裁充斥的报面上,现场感强的新闻,往往受到读者的关注。读者为什么相对喜欢这类新闻呢!众所周知,现场新闻的特点能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其感染力和可读性,但现场新闻自身的优势远不止这些。首先,现场新闻符合新闻规律———新闻要求新鲜的原则。人们常说新闻姓“新”,说出了新闻的主要特征。这里的新除了时效新之外,要注重的是内容的新,这才是新闻本质的“新”。现场新闻这种体裁,要求记者必须最集中的体现“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何为报纸副刊?通常的定义是:报纸上用非新闻体裁传播思想、理论、知识和提供文化享受的专版。很明显,副刊版面是非新闻版面,其稿件体裁又是非新闻体,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副刊刊载的内容不需要具有新闻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副刊虽然姓“副”,它不是新闻纸,刊载的文章也不是新闻稿,但是副刊绝对是离不了新闻性的。副刊的新闻性,是指副刊所载的内容与客观外界正在发生着的变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也有人称副刊为准新闻版。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报道中,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将有很强烈新闻因素的事实,不用消息或者通讯这样几种新闻体裁来表现,而是用特写这种体裁来表现,我们称这种新闻体裁为特写,因为它选择了带有新闻事件的事实,故又可叫作新闻特写。另一种是在报道人物或事件时,对其中某些细节,不是用概念性的叙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顾名思义,是就当前重大问题和新闻事件发议论、讲道理的一种文字体裁,是述评和论文的总称,统属于论说文、说理文、议论文的范畴.新闻评论由于它的独特功能,在宣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践表明: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是体现一张报纸政治面貌的旗帜.新闻评论和大量的新闻报道,构成每天报纸版面的两大主要体裁.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这两类主要体裁,在一个总的宣传思想指导下,既有分工而又互相紧密配合着完成一定的宣传任务.两者缺一不可.那末,新闻评论的特点何在呢?实践告诉我们:凡是比较高质量的、真正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好评论,总是紧紧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中提出的急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