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垚 《语文知识》2016,(6):41-43
文体,就是文章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不同的文体服务于不同年段学生的语文学习,正如崔峦老师所说,“所上的课是那个年段的,符合那一类课型的,符合那一种文体特点”。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要阅读的文体,课程目标中有着明确规定: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复述叙事性作品,  相似文献   

2.
文章体式是文章文体、结构、技法、语体等多种形式因素的综合表现.破译文章体式,要从文章文体特征、结构形式、章法技巧、语体特征等方面入手,以期有效对话教学文本,并在与文本多维有效的对话中,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3.
一般说来,言语是美辞的形式。但美辞的形式并不等于言语。这如同说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但交际工具并不就是语言。言语作为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个人变体,它还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作为形式,它也只是美辞的符号形式,即语言形式。美辞的形式除了语言符号之外,还有自身内部的思维形式,即逻辑形式。逻辑形式是事物之间的规律性通过思维的作用在美辞中的内部表现。它相当于话语,文章的思路或内容本身的层次和结构。在语言学中,它不属言语的形式而属于言语的内容。可见言语和“辞形”不是等值的。从只一方面看,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有自己的形式和内容。语言、文字和语法就是它的形式,语义就是它的内容。语义在美辞中只能算是形式而不是内容。美辞的内容只能是语义所表示的事物而不是语义本身。可见,美辞和言语各有自己的形式和内容,各属不同的科学范畴。因此,我们对  相似文献   

4.
孔德明  钟军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6):35-37,44
文学像一棵大树,“本同而末异。”文学为“本”,文体为“末”,文体之“末”亦非一成不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诔作为一种文体,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着。由“生于《礼》”、尚礼,到“辞哀而韵长”,再到“缠绵而悽怆”,作诔者的情感亦由虚伪的、模式化的情感而向真实的、个性化的情感流变.内容和体式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诔的体式亦随着其情感流变而由源起、渐变、鼎盛而最终蜕变为“诔之流”——哀辞。  相似文献   

5.
文体不是孤立的语言现象,在其话语体式的背后,有一个话语主体的心理—精神结构所指向的社会文化背景。作家创造的话语符号结构,与其精神、心理结构具有同构对应性。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模型,既受到文化的制约,也同样表征着文化。特定文化中主体的行为方式与精神结构,包括体验世界的心理图式,是文学文体话语体式演化的内在规律。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化往往以胡、汉文化,也即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冲突为表征。文化的整合形成北朝士人的特殊文化心态,如文化隔漠心态,畏祸心态与羁臣心态等。这是造成北朝诗赋凝重古奥的文体特点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不同体式的文章,篇章布局、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各具特色,其阅读方式、阅读方法也不同,内蕴的语文教学价值亦不同。适度关注文体特征,应是开掘教材教学价值重要视角之一:开掘不同体式文本言语表达学习价值,积淀言语智慧;开掘不同体式文本阅读方法指导价值,提升阅读能力;开掘不同体式文本思维训练价值,发展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文体”略辨“文体”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从《诗大序》的“六义”说,到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各有体”;从刘勰的《体性篇》到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我国古代的文体现基本上属于“体式”的范畴,包括体裁、类别、风格等内容,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又如“诗缘情而绔靡、赋体物而洲亮,碑技文而相质,殊缠绵而凄怆”等。文体体现了作家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但更指文学表现内核的外壳,因此文体的变革,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文学形式的变革。我国三十年代以后多次发生的关于民族形式的争论,基本上就是这…  相似文献   

8.
根据韩礼德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景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通过对新闻语篇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分析,我们看到语域分析为新闻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多层次和多功能的理论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语篇的语义和文体特点。  相似文献   

9.
一、议论性文体概述所谓议论性文体,是对以议论为其主要特征的一类文章体式的总称谓.也即:"议论文"这个概念可以涵盖一类本质属性相同的文章体式,但它决不可以代替做为具体的种概念的某一种个别文章体式.因此,《写作教学大纲》中称之为"议论性文体"是较为确切的.这类文体主要是以剖析事物、论述事理、阐明观点为宗旨,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所谓的"议论文"是不存在的,作为独立文体的议论又确实存在,这是指在中学作文课中的一种训练文体,与记叙文、说明文并列为三大文体.  相似文献   

10.
散文语体是散文文体规范下的一种话语系统,是与散文体裁相匹配的一套文学语言体式,其特征为:“自我”的表述视角、个人化的话语品格、情境化的话语结构、化实为虚的表述策略。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文体”,是指文章的体裁,即文章的表现形式。《考试说明》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符合文体要求”:首先,指符合试题指向的文体要求;其次,指所写文章符合考生自己选定文体的要求。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文体要求高考话题作文的设置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就是鼓励考生创新,给考生一个展示个性、展示才华的平台。话题作文可以“文体自选”,但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写成“四不像”的文章,它只是不限定某种文体罢了。不限定文体是给予考生选择的自由,但是考生如果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  相似文献   

12.
何谓文体素养?它是指人们在阅读和写作中,对不同文体形式的自觉观照、深切体验和正确认知,经由阅读和写作实践、历练、感悟而获得的对不同类型文体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的把握。文体素养由文体意识和文体能力构成,它既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实践而形成的综合素养,亦是读写能力的核心要素。文体意识是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不同文类的知识结构或文章图式;文体能力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时能够在文体意识的引领下对文章作品进行适切的评判、体验和创造。简言之,是指应对文体的不同形式和要求进行适度解读与得体写作的能力。但到目前为止,在对语文素养的关注与讨论中,文体素养尚未涉及;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文体素养的培育更是有意淡化或竭力回避。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它的深刻历史和现实原因,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正在并已经从教学实践中突显出来。我们知道,文体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客观存在的“抽象的具体”,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作为读者,有了一定的文体素养,就能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阅读文本;阅读不同的文本,也能摆正阅读姿态,选择适当的读解方法,达成适度而有效的解读。作为作者,有了一定的文体素...  相似文献   

13.
应用文体与文学文体是写作学科中最有代表性的文体。它们面对的都是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世界,反映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运用的表达工具都是语言文字,但它们之间的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领悟这两种文体在写作上的不同特点,对写好文章是至关重要的。 这里围绕文章构成的四要素——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阐述应用文体与文学文体的共性及不同特点,以便更好地掌握这两种文体。 一、主题 主题是指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材料和表现形式所表达出的基本思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在一篇文章中占据中心地位。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其决定因素在于主题是否正确、鲜明、深刻、集中。正确指确定的主题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指作者所要表现的基本观点十分明确、清楚、不模棱两可;深刻是指文章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集中指内容不枝不蔓,重点突出,紧紧围绕主题,把中心观点说深说  相似文献   

14.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体式或表现形式。“文体感”,则是对文章表现形式的一种敏锐的感觉、一种其体的印象、一种慨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文体分类 文体,顾名思义是文章的体裁,也就是文章的形式,当然它并不见得就是每一篇文章的形式,而是指某一类文章所共有的一些形式上的特点,人们据之为文章分类,由此而构成文体。  相似文献   

16.
对问既指文章的一种构造形式,又指古代的一种文体,学界对对问的研究往往出现概念上的模糊.汉詹以来,作为文体的对问,结构的设置有规范,词采内容的表达有定式.对问不但是汉唐写作牢骚文章所运用的典型文体,而且在唐宋以后,其结构和思想内涵也渗入到诗词的创作中,异化为对问结构的诗词.对问不论作为一种文体还是一种结构,施之文学作品,表情迭意或迂回曲深,或酣畅淋漓,在古典文学作品的各类体式里非常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话语中语义结构的重叠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语义结构中的重叠成分 ,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一个普遍现象 ,它在话语中大致表现为四种形式 :完全重复 ,链式重叠 ,异形重叠 ,“提示”重叠。重叠成分的出现和运用对于如何更有效地完成言语交际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个普遍的概念,体现在小说中的语言形态实际上是熔铸着作家独特的个性气质、情感倾向、美学追求的个人“言语”。从“语言”向“言语”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作家独特的文体语言风格形成的过程。从小说语言的话语层面、语象层面、意蕴层面分析阿袁小说语言的古典美。  相似文献   

19.
会话应答结构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会话应答结构模式中,一个邻近对的第二部分可能是结构形态简单的期待应答,也可能是结构形态复杂的不期待应答。文章以话语标记语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会话应答结构模式中的语用表现。话语标记语可以有效减弱不期待应答言语行为的施为用意,同时也指出了某些话语标记语在期待应答中具有增强言语行为施为用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既然文体是文章内容和形式的一种审美规范,既然文体是文章艺术特征和外在形式的体现;那么,作者在进行写作时,就不能不考虑到文章的文体特征,做到“胸中有文体”,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有文体感的文章,写小说就是小说,写论文就是论文。写作时必须考虑到文体特征,也就是说,文体对写作具有制约作用。这种制约作用贯穿在写作的全过程,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这种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