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观与客观是哲学上经常使用的一对范畴。但在诸多文本中,其使用的语义并非同一。一种是将主观等同于“意识”,将客观等同于“物质”,作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另称。按这种界定,“客观的东西”就只能是一切物质性存在,而不包括个体之外他人、集体或超人的意识在内。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用法,如传统哲学派别“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显然不能理解为物质性存在,而只能理解为超越于个体意识之外的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由此看来,似乎很熟识的一对范畴,实际上潜含着两种不同的界定,而在这不同的界定背后潜…  相似文献   

2.
一、意境的概述1.意境的概念意境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即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可以这样解释“:意”是指作者由客观事物触动,主体感观产生的思想感情“;境”是指作者在描述的客观事物、景物。意注重于作者思想感情,包括内在和外在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愤、悲、忧伤、恐惧、忧愁、痛苦、羞耻等内心体验。在创作过程,有时候无法用言语去表述主观内心世界思想感情和情感,只好借助于客观环境景物去表述,这就是情与理结合。境注重于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简言之,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客…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一、揣摩弦外之音语言的含蓄、深刻之处,说出来的往往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说出来,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事实上它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唤起有关表象,运用语境和自己的体验品味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05,(3B):13-13
张增田等在《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对话教学相对于传统“独自式”的教学而言,以“沟通性”的对话为本质的教学。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一、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它是师生基于个体经验及人与文本的对话而进行的合作性,  相似文献   

5.
文本细读,即立足文本,通过细致和反复的阅读,发掘文本内涵,阐释文本深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丰富资源,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解读,理解文本的言语性。这里的言语性指的是两重含义,一是指学生直观读到的字、词、句、段、篇;二是指言语表现形式,即“怎么写、为何这样写”,涉及言语的意图、方式、风格等。  相似文献   

6.
<正>指向“意义创生”的群文阅读是指:围绕议题建结构,通过自主阅读,在解构中感悟言语形式;提供多元视角交流共建,在建构中构成言语系统;文本与议题深度勾连,迁移运用,在创构中内化言语技能(图1)。一、阅读解构:感悟言语形式的“多向互动”路径群文阅读不仅是“读”课文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本主题,还需“读”丰富多彩的语文现象和语言元素,如关键的字词标点、精巧的句式表达、典型的段式结构、特别的谋篇布局、多样的读写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教学实录教学理念本课教学着力于对两个问题的思考探索。一是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与规定性。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对话”的质量?其间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控制?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任意解读文本?教学中,我强化展现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同时认为多元解读并非没有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反应,而是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的契合,因而教学中注意通过价值的引…  相似文献   

8.
文本是指“言语作品”,其中包括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两者构成统一体。阅读文本,可以把握言语内容语表之义,但通过言语形式则可理解文本的言下之意,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关注言语形式,以此解读情感密码,体会作品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9.
主观感受与客观听觉效果上的差异往往是困扰声乐初学者走出声乐迷宫的主要障碍之一。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与发声原理、主观感受与客观听觉等方面的特征,歌者对歌声的主观感受应建立在发声机能协调活动的基础之上并正确理解“析”与“通”的关系,科学运用“换声点”,“关闭”等技巧,力求使主观感受与客观听觉效果不断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0.
吴振华 《湖北教育》2005,(11):55-56
语言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叩问”课文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1.
赵贝贝 《作文》2022,(Z4):54-55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与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师生可以借助课文篇目这个学习资源,抓住文本语言的特征,在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作者等诸要素之间开展丰富的言语活动,体会作品语言的精妙,认识到“特定的言语形式”传达出“特定的情感内容”,学习作者言说的奥妙与智慧,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作者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何为“对话”?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然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对“对话”的理解不够透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能不…  相似文献   

14.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原则上,以文本言语为载体而展开的思维碰撞和心灵的多向交流,包括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作者)、学生、教师与编者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能动性”(有时也称主观能动性或自觉能动性)一词,最初来自哲学领域,按照哲学词典的解释,是指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积极反作用。其内涵似乎是自明的,而实际上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需要来理解,客观上造成了人言言殊的局面。神秘主义的理性能动观认为,人作为理性动物,总要追求现象世界背后的理性存在。其动力源于人的理性和灵魂具有的能动倾向或冲动,并体现在理性的抽象思维活动中,如回忆、反省、思辩等。而个体能动性的有无、发挥程度往往是“天”、“预定”的。这是一种局限于认识论视域的能动性观察,并把人视为脱离社会实践,偶在、抽象的孤立…  相似文献   

16.
<正>语文教学是人类语言认识和学生言语认知的对立统一。人类语言认知主要表现在规范的语言文本及语文知识上,学生言语认知主要体现在个体的言语经验上。推动二者之间转换生成的中间环节是“行”,也就是“用语言来做事”。充分打开语言实践活动过程,引导学生在“做”中想清楚语言“这回事”,并且用“这回事”来做好“这回事”,进而实现人类语言认识和学生言语认知的统一,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首先讨论语义的性质和来源,提出语义“功能说”即词语的意义就是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或作用,指出语义本身属于客观存在的语言世界,但其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和人们的主观精神世界。进而讨论语的模糊性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关系。指出语义的模糊性与客观世界或主观世界的联系都是间接的,与语言世界的联系则是直接的。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矛盾、语义形成的社会性以及言语交际的需要,都是语义模糊性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题目.根据论述类文本自身的特点,好的命题往往会利用语义暂留心理的影响,偷换概念,“混淆视听”;也会利用常见的因果关系,或强制因果,或因果倒置;甚至会利用读者主观心理与文本客观信息之间的矛盾,在阅读的高级思维误区设置命题.  相似文献   

19.
“死”是“客观”,指语文教学中的识记性知识;“活”是“主观”,指语文教学中灵活性知识。“死去活来”就是让客观的知识主观化,让主观的知识客观化,这样可使语文教学变得简单易操作。  相似文献   

20.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咬定“言语”不放松呢?笔者以为,除了要有“语和文”的意识外,巧妙切入文本也是夯实“言语实践”的重点。 一.文本切入求实构建厚实课堂 1.一针见血——以文本线索为切人点。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以文本线索为切入点,往往能收到提纲挈领、事半功倍的效果。《月光曲》一文,许多教师都设计成从“同情穷苦人”的角度去体会其人文精神。有位教师却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