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从一出生就存在着个性差异,个性差异是人类的客观事实,它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每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不同的学生就是一个不同的复杂世界。教育不是努力去消灭学生间的个性差异,而是去促进学生间差异的生态化发展。我们只有承认差异、认识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把差异作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走个性化的教育之路,让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才能演绎  相似文献   

2.
“人本管理”就是要让学生在“以人为本”的活动中成长,“个性培养”是充分弘扬其个性,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班主任工作中,实行人本管理,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回顾三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经历,我总结了人本管理与修改培养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为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育运动在培养少年儿童个性方面起着独特作用,以及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探讨体育教学中几种发展学生个性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一切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存在和发展,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和谐中建构,激发学生个性;在活动中体验,培养学生个性;在探究中创新,发挥学生个性;在合作中完善,彰显学生个性;在质疑中反思,发展学生个性,让个性化教学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5.
丁菊萍 《考试周刊》2010,(20):231-232
随着新课标进入课堂教学实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心理素质方面。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让不同学生达到同一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不同的教学过程,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但原来在实践教学中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去关注学习主体——学生,去关注教育的实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学习的过程应是富有个性的。其旨在把学习回归真实的自然状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他们的个性是有许多差异的。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运用更为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从爱的教育、因材施教、愉快教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差生教育和发展学生的特长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所有学生进行共性与个性的教育,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咸恺干 《教师》2010,(30):42-42
教育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小班化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系,培养学生认知的方式,创设灵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个性得以飞扬。对此本文就教学手段多元化,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创设教学情境,让个性得以飞扬;开创灵动课堂,张扬学生个性;鼓励自主阅读,发展学生个性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开创灵动课堂,让学生个性飞扬。  相似文献   

8.
高校扩招客观上带来高校学苗整体质量下降问题,加之在传统高考方式的指挥棒下使得学生缺少个性.该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和学生管理实际,类比初小教育的“光谱方案”,提出“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工作理念,论述了在高校教育中尊重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的必要性,并就个性培养的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17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莱布尼茨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发现,不仅自然界没有相同的事物,就是人类社会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和人格。事物是有差异的,学生也是如此,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个体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以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都是正常的。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苇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特征,这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小要求。不吲的个体、不同的个性特征,也在客观上要求教育要有利于发展个性和发挥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就必须重视发展个性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教育要以人为本,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小班化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形成的过程体系,培养学生认知的方式,创设灵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个性得以飞扬.对此本文就教学手段多元化,充分激发学生个性;创设教学情境,让个性得以飞扬;开创灵动课堂,张扬学生个性;鼓励自主阅读,发展学生个性四个方面来谈如何开创灵动课堂,让学生个性飞扬.  相似文献   

11.
一、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面对不同的教育个体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千方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积极主动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同时营造学生积极提问、充分展示自己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表扬,让他们经常感受成功的愉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教学的难度、进度要以中等生为依据,同时兼顾上下两头,既让优秀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也给后进生提供进步的台阶,使课堂成为…  相似文献   

12.
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差异明显凸现,主要体现在:在传统的模式下,大部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的甚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在现阶段,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就必  相似文献   

13.
一、明确个性意义是个性培养的前提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教育对象自身的认识与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独特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中小学生良好的个性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结果。因此,个性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一)加强个性培养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践中,由于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从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扬长避短,使…  相似文献   

14.
个性发展:高校德育的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是新时期教育的应有之义,而德育在整个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因而新时期学校德育必然以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为其价值取向。高校的德育应改变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采取相应的策略,承担起培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任务,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5.
李程 《考试周刊》2014,(37):73-73
新课程改革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优势互补,人际关系和谐,学会关心与互动,学会交流与交往,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本文就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阐述了应注重的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作品是追求个性的。学生也是各具不同个性的,如何把学生的不同个性转化成美术作品的个性,让他们画出个性来,使儿童个性品质在美术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培养,这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项新课题,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将会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实现人全面的发展。一、情感教育的含义与目标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促使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自身独立  相似文献   

18.
吴炳莲 《成才之路》2009,(18):99-99
素质教育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是从人的本身都存在差异这一点出发,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创新意识的教育。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心理课堂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心理课堂的实效性和延伸性至关重要。实践表明,运用有效有趣的小组合作可提高心理课堂的实效性和延伸性。本文从科学组建合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建构小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让小组成员在心理课堂上热衷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交际能力,真正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标准的要求,要适应这一要求,必须打破目前"千校一面"的局面,重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大力培养具有不同个性、不同专长、不同爱好和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学生,真正让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挥,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个体得到适宜的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小学校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