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主张出家无家,这也是唐代社会习俗及法律对僧尼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而朝廷频频发布诏令敦劝僧尼奉行孝道,佛教学者也重新解释孝的含义并大力宣传佛教的孝道,就使出世的佛教具有了浓重的世俗的意味,僧尼出家而有“家”,传统的出家观念就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与佛教联系密切,他一生三次出家一次出国游学。佛教对苏曼殊的影响相当大,在其生活态度、革命目的、社会认识以及文学创作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然而,与弘一大师(李叔同)相比较,苏曼殊虽“懂得佛教的高深意义”,但对他这只是理论知识而不是德行的修养。佛教的影响促成了苏曼殊生活、思想和文学创作上的一系列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3.
唐代佛学净土宗大师法照早年出家时写的《出家乐》之净土宗歌辞,是敦煌曲子词中罕见的特殊珍贵的古典艺术文献。《出家乐》提出了一个重要口号及其理念:参加佛教必须“依圣学”,即遵循孔子的学说。本文揭示了这一口号及其理念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帆帆的爸爸爱吃肉。一次吃饭时,妈妈和爸爸开玩笑,“你这个人不能出家当和尚。”帆帆问:“为什么爱吃肉的人不能出家当和尚呢?”爸爸回答:“因为佛教有十戒,其中之一就是不杀生。吃肉就犯了杀生这一戒。”帆帆想一下又问:“如果是一只老虎在追你,你不杀死它,它就要咬死你,那怎么办呢?”爸爸说:“好儿子,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你真的信奉佛教的话,那么,就宁可让老虎吃了你,你也不能杀死老虎。”帆帆不能理解,接着又问:“老虎把人吃了,不也杀生了吗?”爸爸说:“你这个问题问得更好,涉及到对人生的一些很高深的看法,等你…  相似文献   

5.
净觉禅师是唐前期有重大影响的禅师,但以后的佛教史籍没有记载。根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与正史上的相关记载,可以确定净觉禅师出生于唐高宗永淳二年,为北周著名学者韦复玄孙。其23岁时出家为僧,35岁前后驻锡长安大安国寺,一直到灭度。  相似文献   

6.
《佛与佛音》是印度现代新佛教创立者安倍德卡尔的代表作,也是新佛教的圣典。文章试从这部书的写作背景、缘由、始末及引起的社会反映等方面探讨新佛教的佛教性问题,尝试回答悉达多王子的出家原因、佛陀达磨的精神实质、比丘、僧伽乃至佛教的社会性问题,并对新佛教运动的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妮妮填字     
横向 一、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信徒 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处女作  相似文献   

8.
唐末五代时期的禅僧们个人素质好,天赋高,他们或具有英豪的气魄,或聪慧绝伦,或思想深邃,是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选择出家主要是因为宿缘和为佛教义理所吸引,而不是因为社会动荡逃避社会。禅僧出家使得中古社会精英分流,对唐末五代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法社的性质,中外学者存在不同看法,或者把它看作由在家的与出家的佛教信徒组成的宗教团体,或者认为它是由出家的佛教信徒组成的宗教组织。本文依据北齐《天保三年四月八日邑社曹思等石像之碑》及其它有关材料,指出法社实际上是祟信佛教的传统里(邑)社,法指佛法,社指春秋二社。并对法社的活动内容与法社的理论依据《法社经》的性质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把有学问的隐士称为居士,转而为佛教所用,意为居家修行之士,即不出家的佛门信徒。对在家的佛教信徒尊称为居士,含有尊为大菩萨的意味。  相似文献   

11.
腊八粥史话     
农历十二月初八(即今年的公历1月14日),俗称腊日、腊八节. 腊八节吃粥与佛教有关.相传古印度北部迦毗罗王国的太子,29岁那年出家修道,他来到摩揭陀国的尼连河边,因饥饿和劳累过度,昏倒在地.  相似文献   

12.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即以其浑沌的面貌而混同道术、依附玄学,在朝野上下得到广泛的传播。随着佛教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渐渐表露出其固有的特性和独立的品格。出家受戒形成一股风气,中国于四民之外,又增加了出家之民。出家僧民不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与众不同,重要的是佛教经义与道教和儒教之学的主旨也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正是这种本质的区别,使得上层统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促使一些当权的统治者排挤和打击佛教。而一些以儒学自命的知识分子和道教徒也从维护自身的地位、利益出发积极地参与了排佛活动。这就是自南北朝开始的一场历时久、跨度大的马拉松式的三教论衡,即中国本土的儒道文化和外来的佛教文化之间相互进行的理论论战。这个运动几乎覆盖了自此以后的整个中国思想界,对佛教中国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深入地探讨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和融合,总结其中的文化传播规律,不仅对于揭示佛教中国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确立文化开放政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据时期,台湾海峡并未成为闽台两地僧人交往互动的屏障,闽台两地僧人交往热络,互动频繁,台湾僧人前往福建的模式有:求戒、访师、修行、求学、参访、出家、学仪、弘法、任职、传戒等;福建僧人前往台湾的模式有:募化、开山、弘法、传戒、参访、出家、度化、修行、传法、修寺等。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曾一再强行推行其皇民化佛教,试图切断台湾佛教与祖国大陆的关系,以此改造台湾的传统佛教,由于闽台佛教界有着不可分割的法乳关系,故闽台佛教间的交往互动从未停止过,日本的企图并未实现。  相似文献   

14.
玄奘取经     
玄奘,俗名陈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人。幼时即敏而好学,十三岁时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以后从洛阳到长安,又赴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访名师,求佛学,开坛讲经,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唐玄宗贞观元年(627年),他第二次到了长安。当时国内佛教宗派林立,翻译的佛教经典往往有失原意,体系杂礼分歧。有感于此,玄奘决定西行往佛教发源地印度(时称天竺)求取佛学真经。  相似文献   

15.
玄奖鉴真的故事已广为人知。但是,人们对于爱国和尚圆瑛的了解,恐怕就不多了。 圆瑛生于公元1878年,俗姓吴,福建古田人。十九岁时他生了一场大病,痊愈后即出家为僧,在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拜兴化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法名弘悟,号韬光。第二年在寺内从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并学习佛教律仪。此后,他辗转多处,学习佛教理论。曾在厦门,天津、香港等地讲经,足迹遍布半个  相似文献   

16.
原始佛国是冷漠无情的世界。佛教主张出家不认家、断绝“七情六欲”、“四大皆空”,不讲忠孝,也不尊重人的肉体,而向往的是“彼岸的天堂”。佛性的神秘,佛像的威严,佛教信仰的约束、佛教律令的桎梏,天堂、地狱的诱惑与震慑,使佛国世界充满了“远离凡尘世俗、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种理智、冷峻、无情,甚而恐怖的氛围。  相似文献   

17.
刘勰一生几次进出佛门与俗世并最终选择出家为僧。他不仅虔诚地追崇佛教,而且佛学造诣极高。在其撰写的。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中隐含着明显的佛教思想。从“原道”“序志”及《文心雕龙》体例安排与思维逻辑上等,均可验证在《文心雕龙》形成过程中,刘勰是既宗儒道,但又一直秉承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8.
佛教:对寺庙中的主持和尚称方丈、长老或住持。对在佛教教义上有一定研究的僧人称法师或禅师。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称尼姑。对和尚、尼姑和道教寺庙里的道士,一般均应称为师父。对喇嘛教的僧  相似文献   

19.
王维山水诗: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佛教禅学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在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时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意味,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为了准确传达原诗的文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把禅学思想和诗歌意境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排名第一的当然是那个什么冲,病得死去活来还让任盈盈一往情深,不能不说他是第一帅吧!(这衰人,得了便宜还卖乖,假装对那个小师妹念念不忘。) 再说杨过,人都三十多岁了,还迷死一群小姑娘,郭襄啊,程瑛啊,陆无双啊,害得众美女出家的出家,打光棍的打光棍,唉,罪过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