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品质     
命题原创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孟子·公孙丑上》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  相似文献   

2.
羞耻心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品质与社会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内疚、自愧、难为情等等的心理反映。培养学生的羞耻心,有利于他们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有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也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羞耻心出自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良知,与道德观念密切相联,并由一定的道德行为所激起。它是个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也是一种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力量。羞耻心是人之所以为人者。孟子说过,“无差恶之心,非人也。”还说“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羞耻心,假若不知世间有羞耻事,则将…  相似文献   

3.
孔子、孟子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培养人才的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孔子与孟子教育思想的相同点(一)人人都应受教育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都会得到提高,但人与人之间也逐渐会产生差距。这就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孟子倡导"性善"论,他认为人  相似文献   

4.
何为恻隐之心,《说文解字》解释说:"恻,痛也。"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对他人的不幸予以同情、怜悯。两千年前,孟子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进一步指出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以此为基点建构起它的整个学说。本文试图重新审视恻隐之心这一命题,并探讨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善论的学说思想,对于后代的德育工作影响深远。从肯定人的道德属性、强调道德主体的平等性两方面思考孟子性善论的德育理论,从注重孟子义利观、培养学生道德自律意识及能力、建构"人本"德育工作方法三方面探索孟子性善论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9,(4):67-70
孟子性善论的建构逻辑是从"四端之心"到"仁义礼智"的过程,而"四端之心"实则是自然情感,"仁义礼智"是道德情感,性善则是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人性的自然发展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善的,但是由于偶然因素的存在,导致发展受到阻碍,所以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向内的探求,因此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工夫。另外,孟子提出性善论是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同时也为人的存在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体现了孟子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思"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孟子提出了"心之官则思"的著名命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孟子的这一命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未对其深刻义蕴和价值作更多的阐释。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一命题的含义进行了深入地诠释和阐发,并从五个方面对"思"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辨析。通过这些诠释和辨析,王夫之成功地论证了以下三点:一、"思"是属于人所特有的功能,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标志;二、通过"思"所得到的结果一定是道德仁义,而道德仁义也只有凭借"思"才能获得;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其实都是"思"发挥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自得"学习修养论是孟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孟子"自得"学习修养论的提出、内涵和思想基础,然后在分析孟子"自得"学习修养论与当代德育工作契舍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自得"学习修养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两点重要启示:一是激发学生主体的道德自觉,二是培养学生内省能力与习惯。  相似文献   

9.
善于思辨是思想家孟子的突出特征.<孟子>一书通过对孟子言行的记录,表现了他在抽象思辨领域的积极探索.孟子对当时诸子讨论的一些哲学问题,如人性本真、天人关系等,阐述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诸如仁、义、礼、智等为根据,提出人具有先验之善性,首创"性善论".关于天人关系这一问题,孟子认为,天的存在和发展,有其不依赖于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人们具体的实践活动应当遵循自然界本身的运行规律.孟子"天"论中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层,便是对道德之天的体认.对于道德之天,孟子认为人们应当抱持"知天"的理性态度.他极力追求尽心、知性进而知天.孟子的哲学思辨,对中国文化的建构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孟子性善论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子性善论认为道德的实现在于人固有的为善之心,而不是外在的社会规范强加给人的;孟子性善论彰显了人的尊严与人的道德自主性;孟子性善论意在人具有实现道德的权利,强调每个人在道德实现过程中所承担的相应责任,凸现了其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是否内含着主体精神元素,这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此问题为出发点,并通过文本诠释法和历史分析法对《孟子》原典及其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展开了学术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在人性观上,孟子超越了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模糊表述,旗帜鲜明地强调人在本性上具有"良知"和"良能",具有成为道德主体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道德内省修身理论,同时还进一步强调了人作为主体的"道德挺立";在道德意志上,孟子超越了孔子关于道德意志探讨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全面系统地阐释了道德意志的内涵,强调人的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品质;在道德行为上,孟子并未止步于孔子所树立的谦谦君子的行为规范,而是主张培育正道而行的"大丈夫",捍卫社会道义和正义秩序。由此观之,孟子人格教育思想中的主体精神是异常恢宏而壮阔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儒家在孔子时代提出了"仁义礼"的道德主张,<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孟子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加上了"智",汉代董仲舒又添一"信".  相似文献   

13.
孟子用"羞恶之心"表明了道德的本源,朱熹解释为"羞,耻己之不善;恶,憎人之不善"。"羞恶之心"既是人性的发源地,又隐藏于人性之中,与道德建立了本心与行为的内外关系。由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历来是国人对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的价值标准。因此,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应重在"育心",由内至外强化他们"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孟子以"本心"证"本性"的性善论为德育的道德发生学基础,即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孟子通过齐宣王"以羊易牛"之事例表明:个体的道德行为发生乃是由恻隐之心的自觉发动而来,这就必然引出对道德动机的预设.然而,"以羊易牛"之道德动机的内在矛盾却消解了恻隐之心在道德实践中的道德意义.孟子、朱熹等人试图以"仁术"的内在张力来表明孟子道德理论促成德育之可能的自洽,但"仁术"极其有限的阐释力却使恻隐之心的激发导向了"已见与未见"的具体境况的实践悖论,即"以羊易牛"并非真正的恻隐.事实上,恻隐之心有其事实的印证,站在道德发生学之角度,借助于王阳明"致良知"之伦理意蕴对道德情景与道德发生问题进行新的阐释,可以超越孟子道德哲学理论中的实践悖论,为德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曾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啊!清代大儒顾炎武先生提出了"行己有耻"的思想,和孟子"四端"学说中的"羞恶之心"不谋而合,都是指要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亭林先生认为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循的一条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性善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人性论。孟子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考察孟子人性论的内涵,有助于反思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实质,对现今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伪善,一方面,他们所讲的性不同,孟子是从人之所以为人处讲性,而荀子则是从人的官能欲望处言性,并从官能欲望的流弊言性恶;另一方面,他们所讲的善亦不同,孟子是从成善的能力处说善,认为人皆具有成善的能力而言性善,而荀子则从成善的结果说善,认为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心的思虑和能动的"伪"才能成善而持伪善论。孟荀二人如此言性、言善,根源在于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孟子重在解决成就道德的根基问题,荀子则重在解决道德如何达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伦理和道德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但它们并不相同。伦理是指维系以家庭为核心的、相对密切的社会关系的原则;而道德作为人内心世界体现出的行为准则,是调节伦理关系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哲学著名的孟子"五伦"说,可以形象地说明伦理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德育》2008,(11):4-7
栏目编辑吴晓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关注程度日益加深。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生命教育主张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意义观,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人之为人的素质。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孟子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要“注重养生而不杀生”。  相似文献   

20.
孟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为圣贤是孟子提出的德育目标.孟子的性善论为其学为圣贤的德育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一种理想主义的人性论,它有助于激发人的尊严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孟子提出并阐述了一整套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突出对学习者的理想志向和价值教育;注重道德实践者的主体作用,强调自我教育;强调道德教育者的榜样力量和示范作用.这些孟子德育思想的精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