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维卿 《文教资料》2009,(30):97-98
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是历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然而现有研究很少从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出发来探讨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所以本文紧紧抓住苏格拉底之死的历史背景来探究这一问题。这个历史背景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  相似文献   

2.
“死”是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在苏格拉底那里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思考和反思苏格拉底之死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肖灵娟 《文教资料》2014,(12):19-20
雅典是西方文明的发源,作为世界上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是它的标签,雅典人素来以智慧和勇敢自诩。然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一个城邦竟然“容不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审判”及“苏格拉底之死”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而且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桩公案。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然无法回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发掘真相,只能依靠为数不多的史料及后世流传下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辞”探寻历史真相。在众多题为《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的作品。本文主要根据对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的解读,详细分析“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国内外学术界重说纷纭,本文从个性特征方面再去寻找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孙倩 《文教资料》2009,(18):4-5
苏格拉底之死构成了西方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学当中的核心事件,本文试图重返苏格拉底之死与苏格拉底的申辩,借以探寻在这一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关于哲学和政治学方面的现代性启示.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之死一直是思想家们爱谈论的话题。关于苏格拉底被处死的真实原因,不仅众说纷纭,而且疑问多多。笔者认为,没有进一步的材料,一切意见也只能是猜测而已,既无法彻底消除相关疑问,又无法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正如列维(A·W·Levy)所说:“我相信历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只有探讨发现苏格拉底对我们的意义才是永恒持续的。”  相似文献   

7.
《死者》中马围绕比利王雕像转圈的嵌套文本凸显了小说中所有人物的精神瘫痪本质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其具象是以忙碌、虚华、浮夸为表象的闭环式重复,其根源是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错误的。这一嵌套文本不仅凸显了主人公精神之死的本质、具象和原因,而且在象征层面补充说明了小说中常常被读者忽略的所有都柏林人精神之死的本质、具象和原因。它不仅引导读者将所有都柏林人个人的生活问题提升到爱尔兰人的集体精神之死的高度去认识,而且也以其丰富厚重的主题内涵为整部小说集作结。  相似文献   

8.
吴继存 《山东教育》2011,(29):42-43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喜欢看《百家讲坛》却不喜欢上历史课,谈论起《亮剑》中的李云龙、楚云飞兴致勃勃,但说到国共的两次合作、两次分手却稀里糊涂,混淆不清。这是为什么?知名学者许纪霖说: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学生不爱上历史课,却比较喜欢看小说、听故事,那是因为小说、故事有吸引力。有鉴于此,几年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可靠的史料,创设新颖的故事情境,做了如下一点探索,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文明是令人着迷的,诞生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对现代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世界文明中的瑰宝.古希腊人探索自然奥秘取得的成果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成为后世人本主义思想的源泉;他们对社会制度的理性考察为现代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  相似文献   

10.
由于熊心与项羽的关系决裂,熊心遂被项羽放逐到南楚地区。义帝在迁都郴县的途中,刘邦、田荣等反项势力迅速崛起,使项羽对战后分封秩序趋于失控。面对义帝可能的大反击,项羽阴令英布等人弑杀义帝。而义帝之死为刘邦出兵讨伐项羽制造了借口,使刘邦获得巨大利益,助益了汉帝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由于熊心与项羽的关系决裂,熊心遂被项羽放逐到南楚地区。义帝在迁都郴县的途中,刘邦、田荣等反项势力迅速崛起,使项羽对战后分封秩序趋于失控。面对义帝可能的大反击,项羽阴令英布等人弑杀义帝。而义帝之死为刘邦出兵讨伐项羽制造了借口,使刘邦获得巨大利益,助益了汉帝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有着对真理几乎偏执的追求.本文着眼于他独特的教育模式和法律思想,通过浅显的梳理,试图寻找对现代教育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存法则"简单说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谋生术,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欲求的方法,它要求主体养成"虚伪"品格,在"存在"和"生存"两个体系之间实现"逻辑"和"功利"的无障碍转化,走最为实惠的"中间道路",变成一个失去个人面目和主体意识的"常人"。这一"生存法则"和"存在之道"的较量在大多数人身上表现为向前者倾斜的结果,说明了"物欲"分配法则对主体的有效辖制。"单位"是介于"家""国"之间的对个人主体进行收编的"容器",它以"生存法则"生产"常人",并以"常人统治"对付和消磨每个人的主体性。王小波以"单位"中王二的"存在之烦"来显示"生存"对"存在"的凌驾和挤压,并使之凭借智慧和勇气反抗"常人"统治,展开争取"属我"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之旅,实现了"存在之道"对"生存法则"的成功破解和穿越。  相似文献   

14.
现代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戏剧诗大师。弗罗斯特的诗《雇工之死》具有极强的戏剧性。《雇工之死》中的戏剧性主要包括戏剧性语言、戏剧性冲突、戏剧性场景(戏剧性地点、时间和人物)、戏剧性结构、戏剧性讽刺以及对人物动作和环境的戏剧性描写等。诗人正是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有效地增强了诗作的可读性,突出了诗歌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元和元年五月到元和三年上半年,是柳宗元一生最为艰难的岁月。王叔文赐死的消息传来永州,一直把心悬着的柳母,急火攻心,惊惧而亡。从此,足足二年,柳宗元深深地沉陷在性命之恐、丧亲之怨、多病缠身的绝望之中。  相似文献   

16.
论《荆棘鸟》中戴恩之死的宗教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荆棘鸟》中具有惊人天赋兼美貌的戴恩,才26岁就被上帝召回天堂去了。他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上帝的原谅,也就是《圣经》所说的"上帝的献祭"。他的死,一方面是在赎罪,为他父母所犯的原罪赎罪,为宗教界里一些贪婪的、堕落的神职人员赎罪,为得到众人和上帝之爱而产生负疚感的自己赎罪;另一方面是在拯救堕落的世界,拯救尘世间人类的信仰危机。这正是作者考林·麦卡洛对正统基督教人性观、道德观的一种呼唤和倡导,她力图重建宗教道德和伦理规范,使人类和上帝达成某种和解。  相似文献   

17.
《亚瑟王之死》是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典范之作,马罗礼通过对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们的冒险和爱情的书写来彰显骑士精神。而骑士精神中既包括了对世俗荣誉和爱情的追求又体现了基督教观念的影响,这使得该作品具有鲜明的世俗性和宗教性。  相似文献   

18.
杨林燕 《海外英语》2014,(15):190-192,209
《乌鸦》是埃德加·艾伦·坡的著名诗篇,爱伦坡以他独特的视角创作了这一首诗。这首诗通过"美女之死"表现了美的极致,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哥特式是这首诗的另一主题,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背景和形象中。《乌鸦》的魅力还体现在朗朗上口的诗句上,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使这首诗歌简单易读。埃德加·艾伦·坡的种种努力促成了这首诗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在敷演黛玉之死的戏曲中,无不充斥着悲凉的况味。她双亲早逝,寄人篱下,心无所依,魂难归里。黛玉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又不尽然一悲到底。黛玉之死不同凡人之死,而是升仙去了。这是融合了道教文化的结果。既符合戏曲演出的需求,又多了一点宗教式的关怀。"红楼戏"既在一定程度上忠实于小说,又融合于传统文化,并结合自身特点来改编。  相似文献   

20.
金蕊 《培训与研究》2009,26(3):16-17
虹影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由于自己“私生女”的身份以及18岁以前的痛苦回忆,虹影作品中的少女形象也往往同她本人一样,具有卑贱的出身、苦难的经历,这些构成了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调。本文旨在以虹影作品《上海之死》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中的少女形象作为切入点,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通过文本分析,以女性主义视角探索作品中的少女形象,对其作品中有关少女形象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做出解读,将少女形象置于历史、战争等恶劣生存环境的阴霾下进行研究,指出苦难的经历导致少女的女性独立意识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