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诗歌散文,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电视艺术手段,经过专业的电子制作方法,将诗歌散文这一传统文学体裁通过画面、声音展现给广大观众,使诗歌散文从文字艺术形式变成视觉艺术形式,可以说这是电视文化一项重大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视诗歌散文是电视文化领域里绽放的一朵奇葩。它问世的历史并不长,可是竟能以自己的高雅的品位、优美动人的内质、形散神聚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吸引着观众的注意。作为以传播为主的电视传媒工作者如何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让观众在赏心悦目中得到启迪和感悟,这是一个值得很好探讨的话题。首先要认知电视诗歌散文的特性是什么?如何去把握电视诗歌散文的感悟性,用心、用情、开拓、创新去体味电视诗歌散文的延展性,对于丰富电视文化艺术,提高电视的艺术品位,抒绘人间真情都具有现实意义。认知电视诗歌散文的独特性电视诗歌…  相似文献   

3.
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并于1999年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 从此,电视散文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地方电视台也开辟了类似栏目,这种新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电视散文是文学和电视手段的结合,以灵活跃动的声画形态营造文学意境,实现抒情、叙事、写景的有机融合。简单地说, 电视散文就是运用电视的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给散文配上画面、音乐等富于动感的情节,把文字表述形态转化为视听综合表现形态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电视散文与文字散文相比是立体的、多维的,将语言文字、画面、音乐、音响等综合在一起,通过荧屏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和听觉。有更大的审美艺术空间,可以使人们得到更多、更丰富的艺术享受。一部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应该是“音、诗、画”的艺术交响。  相似文献   

4.
电视诗歌散文的繁荣是近几年的事情,那些唯美的画面,隽永的文字,诗意的空间,耐人寻味的意蕴与内涵,不仅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许多观众把它评价为心灵的港湾、干枯情感的山泉、纷杂生活的小憩。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尽管接触电视诗歌散文时间不长,  相似文献   

5.
张永洁 《青年记者》2006,(10):75-7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不仅仅作为一种机器,且作为一种文化影响甚至支配着大众。电视艺术是作为当代一门全新的艺术形态,它以数字电子视听技术为依托,把声像动态地结合为一体,借助电视系统对人的精神、情感、理念进行艺术化的显现和演绎。《电视诗歌散文》是洋洋大观的电视荧  相似文献   

6.
刘奕 《新闻窗》2009,(2):98-99
电视作为传播现代信息和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通过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直观而生动的形象表达,使观众在短时间内接受到更多更新的内容,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主持人作为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人物,要想在电视栏目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气质和语言特色,使之产生的艺术魅力更能吸引观众,其现场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主持人的现场意识主要包括主持人形象设计的定位、主持风格的定位及主持人的角色意识。  相似文献   

7.
郎伟 《采.写.编》2023,(9):180-182
电视文艺晚会的文化品位是指该类节目的内容、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高低水平。高水平的文化品位不仅能够提升观众的审美享受,还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文化艺术,同时对于社会的文化建设和推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文化背景、节目类型、节目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四个方面讨论了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文化品位,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加强策划和导演的文化素养、丰富节目内容、增加节目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式提高电视文艺晚会节目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8.
电视经济栏目是电视宣传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反映、服务、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重要报道方式,它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然而,这类节目毕竟不能象反映社会问题的电视评论性节目那样,以丰富、深刻的社会性凸现其与观众的心理契合,也不同于综艺类节目,可以借助其显著的文化、知识、趣味特征而尽可能地调动观众的审美情趣。因而,要使经济栏目既能适应经济规律,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使群众喜闻乐见,就不得不从观众的心理机制入手,注意情感──这一制约观众心理需求的重要因素。一、从情感出发,优化选题情感,是人们对客观…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形态、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学能反映时代、反映现实,具有思想性和独特表现手法。电视艺术从文学中汲取元素,构成电视艺术的文学性,这种文学性的主要表征就是电视作品中类似文学创作中的抒情手法和诗化意象。一部优秀的电视艺术作品,普遍具有较浓厚的文学性.因此加强电视艺术的文学性是提高电视艺术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电视艺术是一种具有浓厚文学性的艺术,在电视艺术创作中,电视制作人所具备的文学素养会让观众有着"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本文主要对文学素养在电视脚本创作中以及在电视作品创作中的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以此来使电视创作人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电视音乐音响的运用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美术和文学是构成艺术的三根支柱,而电视这种视听艺术就是三大支柱与光电技术等诸因素结合而成的产物。   电视音乐是以电影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不能过于艺术化,不能用过多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纯音乐,而应该与电视节目的内容相一致,具有亲切感,从而使得电视节目和观众的距离非常靠近。电视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性节目,给观众提供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所以要求电视音乐轻松、悦耳,当然还有一些例外情况。   音乐运用到视听艺术中,已不是一种单纯的听觉艺术,而是听觉与视觉相结合后组成的视听艺术综合体。观众在观看电…  相似文献   

12.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电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融合了摄影、美术、音乐、文学、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其中的每一种表现手段一旦进入电视,自然就成为电视节目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形式。电视解说词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地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完成一部电视作品。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电视解说词的母体形式是文学写作,文学写作包含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历史的文化积淀,解说词的创作技巧和技…  相似文献   

13.
“电视综艺节目”应该是以多种文学、艺术手段进行节目编排、制作,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进行加工,通过电视媒体传达给观众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以及人类与生俱来的审美要求,使得人们在接受电视信息时,更多地喜欢选择令人轻松愉悦的文艺节目。而综艺节目由于具有形式活泼、兼容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一经产生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他们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视台来说:“新闻为龙头,社教、文艺为两翼”的办台策略,也把电视综艺节目推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电视综艺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任何事物…  相似文献   

14.
<正>电视作为传播信息资讯和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和依赖。主持人作为连接媒体与观众的纽带和桥梁,通过生动的画面语言和各具特色的形象表达,呈献给观众的是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本文就通过对主持人各异风格重要性的阐述向大家诠释百花齐放的主持风格和百家争鸣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态势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影响力。以中央电视台最有资历的播音员、主持人赵忠祥为例,作为大众传媒角色,他既要代表特定的政治、经济利  相似文献   

15.
电视是一门艺术,电视艺术的复杂性,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作品能否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受众的需求,与电视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能否满足受众的视觉审美心理密不可分。电视新闻记者要满足观众的视觉感受,就得运用好电视新闻画面与语言。  相似文献   

16.
地方电视春晚是一个地区为迎接新年而举办的大型欢乐会,它主要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春晚的创造力是指人们用新颖独特的艺术方式向观众传递文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起到很大的冲击作用。本文就地方电视春晚快速发展的现状,探讨地方电视春晚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7.
牟青 《今传媒》2012,(7):141-142
艺术都是有相同之处的,文学与电视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电视散文这种荧屏艺术,更以语言精致、短小精悍、艺术精湛的节目形态给五彩缤纷的荧屏增添了无限的魅力,甚至使电视艺术的文化品位获得了提升。本文试就余秋雨散文对电视散文的创作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进行思考,以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18.
故事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讲故事则是最通俗、最大众化的文化传播方式。从古至今,无论在何种文化艺术和传播方式中,故事都是所有人群了解历史、感知社会、感悟人生的重要载体。新闻专题是电视媒体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目类型。如何讲好故事,使专题节目故事化,是市场的需要,是观众的愿望,也是办活电视专题节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媒科技》2012,(5):25-25
拍摄微电影的起步是文化基础,要有一种对文化的强烈感受。微电影可以与迅速与国际接轨。和所有的文化艺术不同的是,微电影需要的是心灵的真正感受。所有的艺术,文学是基础,文学是人学,对人的认识越深刻,你拍的东西就越好。文学的基础加上对社会真实的感受,通过微电影可以实现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20.
意义的生产与流通——费斯克《电视文化》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年来 ,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就文化与媒介的关系提出许多新的观点 ,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本文将介绍费斯克的《电视文化》 一书的基本观点。费斯克是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斯克认为由于经济的原因 ,电视必然生产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节目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但电视文本是开放的 ,是生产者的。它的开放产生了多义性 ,为观众的积极阅读提供了条件。电视观众是积极的 ,而不是单质的文化白痴 ,观众首先是社会主体 ,然后才是文本主体。观众看电视是与电视对话的过程 ,观众或坚持自己的观点 ,或反抗 ,或与主流意识对话协商。研究电视 ,不应该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电视节目 (一级文本 )上 ,而应该关注它的文本间性 ,因为意义不局限在单一文本 ,而是存在于文本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