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他精神作为伦理学中受到推崇的道德之一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愈发失去立足之地。为此,应重审利他的概念,从人际交往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找到其立足的基础。进而学校情境中的利他行为应区分为递进的四个层次:无妨碍的利他行为、互惠的利他行为、利群的利他行为和无私的利他行为,以使学校教育能循序完善利他行为的重塑。  相似文献   

2.
在动物界中,存在一种不惜牺牲自已利益的利他现象,其主要形式有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及纯粹利他。群体选择理论、亲缘选择理论、合作进化理论和自私基因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动物利他行为的产生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是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地培养利他行为,应从心理学、神经科学视角寻找利他教育方法。共情和社会情境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类天生具有共情的生理基础,共情促使个体做出利他行为。相互依赖的社会情境促进利他规范的形成,这些利他规范一方面会约束社会群体的行为,另一方面被内化成个体的价值观,从而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基于此,提出利他教育应该重视四个方面: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创设社会互动的情境、重视亲子间的情绪沟通、创设相互依赖的学习情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对于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具有自己群体的一些主要特征,如互惠性、利他性、公益性和群体制约性.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可以从坚持德育为先、训练移情能力、提高情绪胜任力、弘扬亲社会模范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指出利他行为发生的两种情境为非紧急情境与紧急情境,分析了不同情境对利他动机的激活程度、指向目标、维持功能的影响;概括两种情境下可能存在的利他动机包括:奖赏动机、避免惩罚动机、互惠动机、社会责任规范动机、移情动机和自我牺牲动机。  相似文献   

6.
采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自我概念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对15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支持利他行为突出,文科生的网络分享与网络指导利他行为高于工科生;大学生的社会自我概念与网络支持、网络提醒密切相关,心理自我与网络支持相关;大学生的师生人际关系与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性较高,其次为虚拟人际、生活人际关系,而同学人际关系与网络利他行为相关情况不显著;要提升大学生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概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人际关系,促进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大学生自我损耗程度与利他行为的关系,以便为大学生实施亲社会行为提供心理干预和理论支持,采用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行为实验、大学生利他特质调查问卷对天津市某所高校的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损耗与利他行为呈负相关,不同损耗程度下个体的利他行为数据有显著差异,且自我损耗程度低的个体比自我损耗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做出利他行为。经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自我损耗程度对利他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的结论,自我损耗比利他特质对个体利他行为的预测力更好,个体在自我损耗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更易做出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互惠模式--亲缘互惠、弱互惠(即互惠利他)和强互惠,与此对应,国际关系的三大互惠模式分别为同质性互惠、互利性互惠和共同体互惠.三大互惠如果从行为上分析,均具有利他的结果,因而不能有效区分彼此.但如果从动机和伦理取向上划分则简单明了,亲缘互惠和弱互惠表现为"开明的自利",价值指向是自我,而强互惠表现为"无私利他",价值指向是他人.互惠研究除了探求互惠本身蕴含的伦理取向外,还必须深刻探求这种伦理取向的动力源,即施动者伦理意义上的利他性和利己性的动力源是什么?亚当·斯密陷入了"因为行为体天生具有双重经济秉性从而既会利他又会利己"的循环论解释,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本性的生成提供了更优的解释,因而对"国家伦理取向的动力源"问题的回答坚持的是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采用内隐联结测验(IAT)、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网络道德敏感性问卷对河南省某高校50名学生进行施测,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大学生内隐网络利他行为倾向及其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IAT效应,表明网络利他行为具有内隐倾向;内隐网络利他倾向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得分差异显著;网络利他行为内隐倾向在性别变量上没有出现显著差异,文理科生内隐网络利他倾向差异显著;内隐网络利他倾向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网络道德敏感性相关不显著;IAT可以作为测量网络利他行为内隐倾向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困扰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对7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人际关系困扰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的灵活性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人际交谈困扰、人际交友困扰对自我和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个人效用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抑恶扬善、除暴安良、助人为乐、行善积德、利他行为)、自我需要的函数。利他行为既然是一种不计得失、牺牲自我的特殊个人自利需要。每个学期的调查问卷显示,几乎每个人的效用偏好中,都存在行善利他需要,但越是涉及成本、越微观,利他倾向越弱,人们的利他倾向与其成本代价成反比。  相似文献   

12.
利他行为是一种助人为乐、甘冒风险、舍身为公、无私奉献的行为。非紧急情景下的利他行为指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 ,如有人摔跤 ,或公共汽车上让座 ,当事人知道他人需要帮助 ,同时对自己又没有生命、财产威胁情景下的利他行为。探索利他行为教育实施 ,对我们如何培养利他行为 ,新形势下怎样强化全民利他意识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研究背景和方法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为独生子女 ,由于家长的娇宠、溺爱的缘故 ,以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等影响 ,学生表现出自私和狭隘 ,利他利社会行为表现不足甚至缺乏。…  相似文献   

13.
高职枝友利他模型揭示了商业群体的心理和教育社会机制的复杂相关性,校友利他行为研究的重视,说明高职开始关注与校友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Barrett & Radke-Yarrow,1977;Greener &Crick,1999).对高职教育而言,关系纳入的行为比传统的亲社会行为更重要.因此,从自然主体到社会主体以及行为模型三个层面调研,就可以说明淅商与教育的历史传承以及文明形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传统利他主义伦理观在强调无私利他的同时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诉求而失去了其存在人性论基础。社会生物学认为利己与利他并非二元对立的两极,只是个体在不同环境中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就人类来说,亲缘范围内的利他是无私利他,而社会范围内的利他则更多是互惠利他。人类的利他行为是知与情统一,是先天与后天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神圣祛魅、道德世俗化的时代,我们应从内容到方法对利他主义道德教育进行合乎现实与理性的修订。  相似文献   

15.
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发展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一种理想状态,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物质利益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物质利益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主要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首先需要均衡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的物质利益公平正义;其次,要建立与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相一致的、合理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第三,要协调好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另外,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医患矛盾和纠纷处于上升趋势,这将会成为潜在的社会不和谐因素.文章在分析医学生利他行为弱化现状的基础上,从学校层面阐述了培养医学生利他素养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其人际关系提供依据.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贵州省55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不同自我和谐程度组大学生人际信任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自我和谐的自我灵活性、自我刻板性对特殊信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灵活性与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对普遍信任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果表明: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存在关联,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可提高其人际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是促进校园和谐的重要基础。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对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不和谐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以及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建设的意义,提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的途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与人交往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处理好大学生尤其新生的人际关系,对实现健康、稳定的校园环境及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一要引导学生更新交往观念,调整交往心态;二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逐渐完善自我;三要让新生学会适应,积极面对新环境和新生活;四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和促进新生之间的人际联系。  相似文献   

20.
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泰  陶倩 《中国德育》2008,(5):88-90
清华大学林泰教授及其博士生陶倩在"十五"期间申报并完成了国家课题"利他行为的理论与教育研究"批准号为BEA010064。该课题通过对古今中外利他理论的阐述,以及对当今社会利他行为具体表现和类型、层次的分析,揭示出倡导利他行为有助于促进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重视利他行为研究有助于将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