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探讨译者与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各主体之间交往时所体现出的主体性,指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与其他各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译作是翻译活动各个主体在此基础上理解、对话、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封国华 《文教资料》2013,(22):25-26,31
哈贝马斯的哲学理论建构于20世纪80年代,尤以交往行为理论著称。交往行为理论指的是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媒介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哈贝马斯的理论核心是主体间性问题,对翻译实践有指导意义,能够深刻揭示翻译本质。在新闻英语翻译中,在词汇的选择、句法的运用及对文体风格把握所做的一系列译文的调整,都充分体现了翻译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而非各个主体之间的独白。本文运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即主体间性建立各翻译主体间的和谐性.指导新闻翻译实践.以期达到译作的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在于以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以对话取代独白.以主体间性理论观照翻译活动,即作者、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共在的主体间性关系.本文指出翻译的主体研究是对各个翻译主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翻译的主体性应该是主体间的主体性,即翻译的本质在于主体间基于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协商的平等对话,译者角色应定位于这...  相似文献   

4.
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出发,通过探讨"自我""理性"和"语言"几个重要概念的主体间性问题,揭示了翻译活动是译者、作者和读者主体之间的理性交往过程,他们之间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理性的相互制约,才能达成翻译的成功,为避免极端的翻译方法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及实践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强调入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从双向交流中实现主体间在认识、情感和价值取向上的共识,以此促进交往双方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摒弃单向灌输式教育理念,重视师生在相互尊重、理解基础上的沟通、对话,进而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它体现了师生主体间的理解、交往与对话。对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相关理论和实验实践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确立教师对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的正确认识,为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找到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使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层面。  相似文献   

7.
在交往行为理论话语影响下,翻译作为人类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其主体问进行着对话交往,译者成为社会交往主体之一,被赋予社会性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项包含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多主体活动。他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翻译主体间性。这一交往涉及到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总的说来,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打破了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的存在具有必然性与合理性,它体现了师生主体间的理解、交往与对话。对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相关理论和实验实践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确立教师对课堂教学中非期待答案的正确认识,为师生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找到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使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层面。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项包含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多主体活动.他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翻译主体间性.这一交往涉及到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总的说来,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打破了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1.
一、师生之间的理解活动是平等主体间以沟通和理解为指向的交往行为理解德育主体之间的理解活动是一种平等主体间的交往行为,他们之间的理解是以对话和沟通为指向的交往理解。首先,师生之间的理解活动不是一种以言取效的目的行为;其次,师生之间的理解活动也  相似文献   

12.
对话理论是解释哲学的产物,揭示翻译过程的实质是一种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参与过程.译者和读者从完全被动的接受者地位中解放出来,成为作品意义的构建者.作品的意义总是在对话的关系中不断被理解,被商讨,被深化.主体间性替代主体性,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对话理论赋予了翻译活动主体间性特征,亦充分体现了其人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译者的主体间性看,庞德将译者主体与原作客体的交往,转换为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赞助人、译者与其他译者的主体间性交往;从译作的文本间性看,庞德的翻译并不拘泥于原文,而是文本的重构,他所完成的是译文与原文、译文与译文、译文与引文的文本间性对话.庞德的汉诗英译,无论是在翻译史上,还是在文化交流史上,都堪称同性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广义认识论的视角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是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文章在揭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重要展开的形态和灵魂是对话,师生主体间交往关系建构的核心是理解,关键是欣赏。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师生对话交往呈现明显的知识化、对象化、工具化倾向,它悬置了情感关怀,遮蔽了主体间性,湮没了心灵诉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关注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追求双向度主体之间平等、协商与尊重的对话与交流,这与当前师生对话交往所追寻的价值意义相契合。因此,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从以自由平等为规则,创设"理想的话语情境",以尊重信任为支点,建立师生主体间性关系,以真诚理解为原则,构建师生对话的"合理空间"着手重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和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所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而物理课堂中民主性、创造性、合作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在主体间性理论的审视下,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太多误解和偏向。理解运用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探索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建构和谐的生态文化课堂,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文化品质,彰显物理课堂教学的人文智慧。  相似文献   

17.
钟慧连 《海外英语》2013,(4X):140-141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内在关系。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该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 in Peking的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具体论述了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主阅读对于克服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缺失的弊病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它往往会走入贬低教师作用、单纯以应对考试为目的等的误区。为此应当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上理解主体性,操作中则应强调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积极的对话与交往。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实质是翻译主体之间的对话,即借助译者,读者和作者实现跨越时空的交流,而翻译主体之间对话的效果也决定了译作的成败.本文将通过比较张爱玲与李文俊两位译者对《老人与海》的翻译,从主题升华、情感表达与语言风格三个方面体会翻译主体间性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进而感受翻译这门艺术在实现跨时空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主体间性看后现代课程中的对话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后现代教育思潮中,共主体论(intersubjecty)为主体间性课程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在21世纪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中,“对话”成为主体间性课程的重要主题词.主体间性课程强调文本主体、教师主体、学生主体之间的对话,三主体在交往与对话达成的互识与共识中完成了后现代课程对文本的超越和意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