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初基本具备了开发地方经济的历史条件,“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山林川泽向世人开放,这是统治了为恢复封建经济和统治秩序而实施的开发地方经济之政策,其成效显,极大地调动了诸侯王,豪强地主和大商人开发地方经济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得以较快的恢复,并起到了调整经济结构和协调阶段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庄子不仅"游于方外",而且也"游于方内"。他"游于方外",展示了其高远而自由的人生理想;而他"游于方内",则蕴藏着其深切的现实关怀;他就是试图通过"方外之游"的自由精神,去孳乳、映照现实人生中的"方内之游",以此来拯救、提拽跌落在现实泥淖中的苦难人生。  相似文献   

3.
“游”是庄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总体意义上表现为:人欲从不理想的世况之居中疏离出来、解脱出来,游是达到个体的自由境界的一种生命生存方式。庄子在切身的世境遭遇中,亦是以“游”处世,以载道之“游”实现人生的逍遥。因此,不论以怎样方式实现“游”的境界,都应“乘物以游心”,实现人的达生至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西园之游是文学史上文人宴集活动的滥觞;兰事雅集则是文人游宴活动的顶峰,也作为文人集会的佳话流传至今。从这些游宴活动本身和其闻留下的游宴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期文学逐渐走向自觉的过程。本文从文人身份的转变、文人文学观念的变迁以及文人抒情方式的理性化过程探讨魏晋文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逍遥”接近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由”的概念,只要“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则都可得“逍遥”。所谓“有待”、“无待”只是相对而言,属于不同的逍遥境界,但无论是哪种逍遥,都要以“各安其性”为基础。《逍遥游》的“游”字,多与“心”联在一起,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专用辞,也可以说是用以表达主观精神活动的专用辞。这个游便是心游,唯有“游心”才能得以精神上的逍遥。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的山水诗是谢氏家族清谈的书面体现,谢氏清谈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把清谈的务虚之风与务实抒怀有机结合,二是在清谈中重视语言的辞彩,注意语言音韵的流畅谐美。在家风濡染下,谢灵运抛弃了纯粹的“空谈析理”,而是借助于山水形象“媚道”,从而导致富有“理趣”、注重辞彩的山水诗的涌现,无心插柳般地完成了中国诗歌史的“转关”任务。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提炼传统文化精华,为现代生活作借鉴,详细阐述了庄子从“忘到“游”的人性思想在人格建构过程中所起到的防御和完善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游”玩     
放暑假了,小朋友们的心里乐开了花!有的准备和爸爸妈妈去游山玩水;有的准备到游泳馆里做“一天到晚游泳的鱼”;  相似文献   

9.
游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曾在先秦、汉初时期活跃一时。他们的本质特征便是"游",即奔走于诸侯之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先秦游士之游是一种政治性较强的社会活动,他们以游历的方式,增长见闻、宣扬政见、实现抱负。汉初游士之游,虽仍有先秦之余风,但已逐渐形成了结伴而行,欣赏美景的游览活动。游士身上体现的"游"的内涵的发展与演变,首先缘于汉初游士的分化,而其根本原因则在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使游士逐渐失去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0.
我很喜欢“游”这个字,无论是在玩中,还是在人生之中,也包括在写作之中,这个“游”都是我非常看重的状态。“游”的反义词,绝对是“呆”。我想告诉你,孔子是一点也不“呆”的;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孔夫子其实并不是一个老夫子,  相似文献   

11.
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圣经式”教材观是教育的社会控制职能和制度化教育强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的反映,它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造意识,而且割裂了课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材料式”教材观的兴起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习的学习生活,提高教学质量,中国还缺少从整体上拒绝“圣经式”教材观的能力,但“材料式”教材观也有其发展的一定空间。  相似文献   

12.
“高棱游”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旅游产品。近年来暑假期间“高校游”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高校游”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但“高校游”毕竟发展时间还不长,各方面尚需协调和完善。文章在分析“高枝游”的成因、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解决“高校游”发展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游"就是"追随、跟从游历"的意思,它是古代私学教育的一大特色,起源于私学的书院继承了这一教育传统。书院"从游"教育建立了寓教于游、学游结合的教育方法,创设了开放平等、民主自由的教育环境,形成了志同道合、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实现了德育为先、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这对于现代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游”关系是辅导员与大学生共同追求的理想关系状态,其本质是影响力关系。本文试图从辅导员、大学生和教育环境的角度提出提升辅导员的影响力进而构建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从游”关系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是20世纪上半期著名的诗人、诗歌理论批评家,也是最重要的中国现代解诗学的倡导者之一。从20世纪20年代起,朱自清历经了对新诗乐曲性有无的考辨,到抗战后对朗诵诗作为"听的诗歌"的意义寻求,直至40年代倡导新诗该采用"提炼的说话的调子",其语言形式观念经历了一个从"唱"到"说"的转变。在这转变的背后,朱自清阐明了中国新诗的语言并不是我们的日常说话,它应该是"比嘴里说的丰富些,而且该不断的丰富起来"的精粹语言。  相似文献   

16.
幽暗阴森的原始丛林,遮天蔽日,妖兽横行,深处到处是深不可测的沼泽。突然,丛林外传来一阵杂乱、急促、沉重的脚步声。一个手持伏魔杖的白袍道士,带着一群斗志高昂、身怀绝技的伏魔战士闯入丛林。白袍道士神情自若地向密林深处扫了一眼,单手向前一挥,示意伏魔战队继续前进。这时,四周人影晃动,伴随着“嘿吼!嘿吼!”的呼喊声,一群黑影向伏魔战队围扑过来。  相似文献   

17.
"从游"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士阶层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其主要价值在于弟子们以主动求学为动力,自觉追随老师左右,与老师朝夕相处中耳濡目染其德行、向老师求学问道中感知效仿其人格。古代书院继承了这种教育传统,教授与生徒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志同道合、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创建了开放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使道德教育自然寓于知识教育之中,取得了卓著成绩。研究古代书院的"从游"教育传统,对于现代高校重建和谐师生关系与有效进行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词语教学,教师大都唉声叹气:词语教学太枯燥了,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也教不出什么名堂,不像句段、篇章,可读可品,可诵可演。难道词语教学真的不能像其他教学内容一样精彩纷呈,常教常新?怎样才能将词语教学提到高效的层次呢?  相似文献   

19.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游”,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审美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游”成为深蕴中国文化人心灵中的情意结,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境界论中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20.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诸多范畴中,"风骨"具有它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极高的一个审美标准。尝试把"风"和"骨"分开来论述,试着考察"骨"这个范畴的历史流变:从先秦"骨"、"利而坚"的本义,到两汉时期相术中的"相骨",再到魏晋时期人物品鉴术语之"骨",最后到《文心雕龙.风骨》发展成为独立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