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鲁迅在他光辉的战斗一生的后期,除了以极大的革命热情译介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外,仍然十分注意向读者介绍世界被压迫民族文学和十九世纪俄罗斯进步文学。这不仅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从文学的社会作用这一角度考虑的,而且也着眼于艺术技巧上的学习和借锰,以促进中国革命文学创作的茁壮成长。在当时鲁迅所介绍的弱小民族文学中,西班牙现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施蛰存在人生观,文学观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但是他们的翻译观却非常相似。他们都追求译文的“信”与“达”,主张保存翻译作品的异国情调;在内容上倾向弱小民族国家、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中国文学在创作方法和思维方式方面都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3.
蔡媛媛 《文教资料》2007,(35):33-34
对"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有着深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文化情结。在鲁迅、茅盾等人的带动下,对于"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出现了几次高潮。此文从"弱小民族"的定义、"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高潮阶段以及为何译介"弱小民族"文学等几个方面,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1949 - 1957 年夏这段时期是施蛰存从事文学翻译的黄金期,他翻译了大量东欧国家的小说佳作。施蛰存在此期间翻译的作家作品,是他以前关注欧洲弱小民族文学的继续,同时也可看作他对鲁迅的相关翻译选择有意无意的实践和继承。同时,他选择的苏联和东欧弱小民族文学恰好也与当时的文艺政策、外交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5.
1931年12月27日,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自述其早期接触外国文学之情况时说:“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也说:“鲁迅自从办杂志《新生》的计划失败以后,不得已而努力泽书,和其弟周作人开始介绍欧洲新文艺,刊行《域外小说集》,相信这也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他们所译偏于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尤其是弱小民族的作品,因为它们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这两段话都提到北欧文学并非偶然,鲁迅对北欧文学的确很早就予以重视,他是我国最早介绍北欧文学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般以为,鲁迅《起死》的文体袭自巴罗哈的《少年别》。实际上,它深受来自前叙事——明清庄子“叹骷髅”戏的影响。因为《少年别》可视为拟戏剧的“对话体”,它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物;而《起死》却多有超越,是一部荒诞有趣的游戏“闹剧”。作品对“叹骷髅”戏的重构过程,也是鲁迅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起死》也得以成为一部融合了写实性、游戏性与荒诞性于一体的现代戏剧体寓言小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翻译大量俄国(苏联)和东、北欧"弱小民族"的作品的意图在于以之作为揭露社会弊病、改造国家的参照,翻译的政治目标在于"强国"与"新民"。其翻译的政治目的与文学目的之间的内在张力,使得其意图达到的双重翻译目的难以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坛,以波兰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深入人心,大行其道,先驱者鲁迅先生大辂椎轮,功莫大焉。他收集整理并翻译波兰文学作品,孜孜矻矻,乐此不疲。从《摩罗诗力说》到《域外小说集》,从《小说月报》到《奔流》,莫不浸透他的心血。此外,鲁迅还影响团结了周作人、沈雁冰与孙用等一批翻译家共同致力于波兰文学的译介工作,给寂寞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异域被压迫民族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金庸作品呈现的精神世界在实质上是共通的。鲁迅作品的精神实质是对中国旧世界宣战的“战斗檄文”,而金庸作品的精神实质是构建精神家园。人的美好精神的启蒙,正是鲁迅与金庸作品精神实质上的殊途同归。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充满了对中国人的终极关怀。他们对国民性的探讨都深入国民灵魂深处。鲁迅与金庸的作品都起到了完善中国社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言说人生     
鲁迅的经典作品是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某种意义上,鲁迅已经成为正义与良知的化身。……鲁迅的作品(如从教科书中)被删除,那么倚靠作品传承的“鲁迅精神”也遭到了涂炭。 ——香港《中国新闻早报》特约记者侯金亮  相似文献   

11.
梅子编辑的《关于鲁迅》,被视为抗战时期"敌意鲁迅"的代表性作品。其中所收七篇文章,在承认并肯定鲁迅文学天才的同时,对其政治上的左翼倾向,也大加攻击和否定。《关于鲁迅》是抗战语境下国共之争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关于鲁迅》,有利于体认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历程。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备受推崇,但也面临着许多尴尬和无奈。教师和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距离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打通鲁迅与师生之间的隔膜就成为当务之急。“对话”是沟通过去和现在的最佳途径。通过“对话”感悟鲁迅,用经典的魅力滋养我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文化一个无法绕开的制高点,青少年学习他的作品意义重大。语文教师在承担"普及鲁迅"任务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鲁迅 对鲁迅作品的主题进行多元化解读 完善鲁迅作品教学的系统性 加强与鲁迅研究者的合作 丰富鲁迅作品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4.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初版于1956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的而非“神”的鲁迅形象,摆脱了同时期大陆鲁迅传记写作中的“神化”倾向,曹聚仁自然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人间鲁迅”写作范式的寂寞先驱和最早开拓者,《鲁迅评传》成为鲁迅传记“去神化”写作范式的发轫之作,其贡献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15.
“梦”是鲁迅《野草》核心的修辞策略。《野苹》从《秋夜》入梦到《一觉》梦醒,这个“很长的梦”,把24个散篇凝聚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而人之存在困境则是这个结构体不变的言说主题及永恒的寓言。《野草》是鲁迅灵魂的诗,为了不把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传染给读者,鲁迅不得不择取“含糊中止”等修辞策略,而其最可靠的逻辑基础则建立在“梦”天然含糊、朦胧和不稳定等特点上。此外,“梦”里言“事”,也彰显出多重的文体魅力。由于“梦”的独特设计,鲁迅关于人生困境林林总总的万千体验与思考才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鲁迅生命哲学的大厦才能够最终落成。“梦”绝不是这座大厦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架起这座大厦不可或缺的钢筋和水泥。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上海文化的建构主要以批判性、否定性姿态作出。对道德感情的偏执和对崇高话语的坚持,造成了鲁迅的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角度之“狭”,而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洞悉又导致其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程度之“深”。鲁迅的上海文化观为后人审视上海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文学实践和文学作品中,对"国民性"进行了反省与批判。重读文学经典,可以发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立人"、反"奴性"、批判"看客心理"等思想并没有过时,包含了丰富的人格教育内涵,对当下大学生人格教育有重要的启示:要尊重生命、要慎独、要有拼搏精神等。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弃医从文"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家族文化的背景对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很深刻的影响,奠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而留学日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改造、整合中外文化。鲁迅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个性在新的文化因素的碰撞中升华。鲁迅又以敏锐的洞察力重新认识社会人生,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鲁迅在国危民难中,从文化关怀的角度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鲁迅先生的做人与作文逐渐成为评论的焦点。从近几年鲁迅研究的书名出发,以鲁迅的"骂人"的真真假假为例,探讨鲁迅的做人与作文之间的矛盾,读者应该正确看待鲁迅研究中真伪现象;鲁迅批评研究应注意兼顾多面的事例,尽可能持平,实事求是,而不应该根据既定结论来筛选和操纵证据,故意误导读者。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人群申与尼采的形象很相似:一个惟一者,启蒙教师,圣人与民众对立。尼采37岁悟到,欧洲文明的演化规律就是永恒轮回;鲁迅37岁时悟到,中国历史就是一治一乱的大循环。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是为了综合提升文化,尼采对文化的态度也是提倡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