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又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如果是第一次面对美女,且美女问我她究竟哪里漂亮,我或许会欣然答之甚至手舞足蹈;可如果连续来上几十位美女,个个作如是问,那我…  相似文献   

2.
周建华 《考试周刊》2012,(80):36-36
曾经读到女作家陈学昭写的一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这篇小说的题目比内容更深深地打动了我,每次当我走进课堂,以全身心的投入姿态徜徉于“三昧课堂”中时,我总能想起这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3.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4.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一、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成功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深刻地批判了辛亥…  相似文献   

5.
灯心草     
谈到对一篇小说、乃至于对所有文学作品的评价,或许总绕不开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无论一篇评论运用了怎样的理论,采取了怎样的视角,看上去怎样玄而卫玄,其实都是在回答这样一个俗而又俗的问题。我们似乎注定了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从一篇小说“写了什么”中使劲找出一些特别的东西,否则这篇评论和这篇小说都算白写了。我为此栏目写小说赏析已有三年,故而也为一篇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而琢磨了三年。  相似文献   

6.
2001年底,我写了个短篇小说《父亲和城市》。上海《少年艺》在刊发这篇小说时,却把它安排在“纪实学”专栏。收到样书后,我有些迷惑,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编辑部那样编排是有道理的,我那篇作品写得太真实,如同一篇实实在在的纪实学,其实却是篇虚构的小说。写这篇小说时,我心底很苦涩,含着泪写,当写到最末一段时,我已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哭出了声……  相似文献   

7.
阅读这篇小说,我想起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篇难懂的小说,被选人粤教版高中教材。读懂这篇小说,就可以读懂时间之谜与人生之谜。后现代的文学理论在当代小说中被广泛运用,读懂这些小说.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其中《呐喊》和《彷徨》收录了25篇。在这25篇小说中。有“我”的12篇。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认真解读这些“我”.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明确鲁迅小说的特点、把握深层的意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观这些“我”.其作用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9.
徐则臣的这个短篇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短暂旅居期间的奇特经历,按说这种题材在我们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里并不新鲜,但读了这篇小说,我还是被徐则臣的叙述智慧所折服。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既是叙述者也是作者的化身,这很容易营造叙述的真实感,但毕竟是常见的叙述模式。我要说的是这篇小说的叙述结构,正是在叙述结构上的别出心裁,才巧妙地生成了这篇小说精神意蕴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10.
九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心声》,它是我最讨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小说。小说的情节大概是:程老师宣布上一堂《万卡》的公开课,学生李京京很喜欢这篇小说,读了好几遍,特别同情小万卡的可怜遭遇。老师预先布置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1.
分析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人们常常把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对景物环境的描写作为这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来加以分析和肯定。当然,这两点是这篇小说的重要的艺术特点,但对小说仅作如是分析是不够的。我以为这篇小说另一个更重要、更突出的特点,应该是通篇对比、通篇衬托手  相似文献   

12.
星期二下午,班主任王老师带我们去阅读室读书。我拿到一本《儿童文学》,顺手翻了几页。忽然,一幅不大的画印入我的眼帘:一个慈祥的、脸上布满皱纹的老奶奶正紧紧地搂着她可爱的小孙子。奶奶的小孙子笑得甜甜的,还露出了一对小虎牙。原来这是一位小作者写的小说《奶奶》,那幅画是这篇小说的插图。《奶奶》这篇小说生动地记叙  相似文献   

13.
徐铎的小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始于《脊美鲸》。这时徐铎已在省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了大最作品。我也略有所闻:徐铎的某一中篇发了某家大刊物的头条……遗憾我的阅读范围甚窄,当时未能一读。骤见《脊美鲸》,觉得是一篇颇为新鲜的作品。《脊美鲸》给我留下好感,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这篇小说的编辑王晓峰的推崇。王晓蜂对这篇小说倾注的感情令人感动。谈及《脊美鲸》他那份诚恳、赞赏,以及作为一  相似文献   

14.
由去年春天起,我和孩子们就千方百计地向南开中学和大学里的老教授们,以及向杂志编辑同志打听,老舍在南开中学写过一篇小说,曾刊登在校刊上。但始终查询不着。接着法国作家巴迪也访问我,关于这篇小说的下落,问的很详细,我很遗憾地照实答复了他。不过这是一篇老舍最早的习作,很有纪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这是我所尊敬的一位兄长的小说题目,借用到这里,缘于他那篇小说可能至今都还没能脱稿,我且先行拿来过过瘾。这位兄长跟我说起这小说的时候,还是在2005年,以至于故事情节已模糊了,却清晰记得兄长想通过小说阐述这样一种理念: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6.
以前,我以为自己的处女作是散文《亮晶晶的雨丝》,现在一翻那本县办刊物《芦笛》,才想起这是本内刊,其实我的处女作是一篇短篇小说《静静的芦花塘》,这篇小说发表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冀东文艺》1994年第二期上。现在读这篇小说,显得幼稚可笑,可它对我有着值得珍视的意义。那是一阵清风,那是一缕遥远的微笑,抑或是一段动情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在大学时,读到女作家陈学昭写的一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这篇小说的名字比内容更加深深地打动了我。每次当我写完一篇小说或者是做完一件事,以全身心放松的姿态活动筋骨时,我总能想起这句话:工作着是美丽的。如果我在某一场合说出这句话和我的感受来,是一定会遭到许多人的嘲笑的。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幼稚是一种浪漫,或者说是一种幼稚的浪漫。我知道,这是一定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闲人,他们不喜欢工作,他们总觉得工作只应该是别人的事。而他们,则天然地应该坐在工作者的旁边,品着茶,抽着香烟,很宏观地谈论他们无论如何也左右不了的天下大事,然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仅用了2600个字就塑造了一个传世形象:孔乙己。在教学这篇小说时,我认为本文  相似文献   

19.
在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149篇课文里,小说有16篇。这16篇小说分四个单元编在三、四、五册课本里。鲁迅的小说《药》编在第三册第五单元。鉴于学生一般都爱读小说,我教这篇小说时,重在指导学生学习赏析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方法,意在通过这篇小说的赏析,让学生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赏析课内外的其他小说,尤其是课本中的另外15篇小说。 在这个思想指导之下,我教鲁迅小说《药》的时候,首先给学生作这样的讲述: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作家创作小说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创作意图,传达出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而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又主要是通过情节的设置、环境的描写来实现的。因此,我们读小说,最终是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重在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要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又必须弄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如果说情节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那么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或冲突的活动舞台。在鲁迅的小说《药》中,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或冲突的活动舞台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讲述至此,我就由这个设问引导学生去阅读课  相似文献   

20.
《故乡》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根据小说情节, 课文作了一幅插图,插图里有作者本人鲁迅的像,显然鲁迅这个像就是小说中的“我”了。我认为,这个插图不当。鲁迅的小说(除了历史小说)里,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小说中出现的“我”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