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即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需要有一个反复实践和反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智力一般指观察、思维、想象和记忆等认识能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有智力因素的参与,也都是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呢?毛泽东说“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就是说.客观的东西可以变成主观的认识,主观的认识可以变成客观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学生躯体症状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儿童入学年龄过早、学生学习任务负担过重、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等都是引起学生心身疾病的主要因素。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心身疾病有关方面的知识,对学生心身疾病的预防和及时治疗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是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提出的一个认识论命题。近年来,哲学界对这个命题有过一些讨论,其中有的文章认为“两变”不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我们认为,对“两变”命题的看法直接关系到对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认识论的评价,也直接影响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和澄清。  相似文献   

5.
一、高校教师为心身疾病高发群体心身疾病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和整体医学观的建立而界定的一组疾病群,它是指以躯体症状为主,心理社会因素与个体的情绪状态、人格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譬如,心脑血管病、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结肠功能紊乱及慢性肠炎、神经性头痛、恶性肿瘤、神经衰弱等常见病都属于心身疾病。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学习、实践探索,我们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但是,虽然孩子们在课内学习到了系统的道德知识,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可在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却不能保证他们就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一名品生(品社)教师,我常常思索:如何使孩子们真正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呢?  相似文献   

7.
一、学习要点学习本文的标题开头以及没有以换行为标记的自然段的划分等独标一格的特点。此外,学习本文通俗明确的语言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解说的方法。二、学习指要 (一)请比较下面对同一问题的三种表述。Ⅰ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Ⅱ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途径。Ⅲ感觉、知觉、表象,一句话,对现实的  相似文献   

8.
郭磊 《初中生辅导》2012,(14):23-25
密度是初中物理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其定义是: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每种物质都有特定的密度,且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但对密度的变与不变应该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新理念和新标准,体育教师不能停留在从理念到理念的分析,也不能停留在从目标到目标的分解,如何很好地解读它,并实现由理念向操作化层面的转移,把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及知识从宏观向中观乃至微观的领域推进,需要正确地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作指导,“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交通事故所致心理创伤症状与羞耻感的特点,为临床心理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90例车祸伤的病人采用生活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ISE-R)、解离性体验量表(DES)和羞耻感量表等自陈式工具,于创伤后7天内进行评定。结果:个性羞耻与AI,侵袭性症状、回避症状与解离体验显著相关;行为羞耻与回避症状和解离体验显著相关;躯体羞耻与解离体验显著相关;家庭羞耻与解离体验显著相关。结论:交通事故所致急性心理创伤症状与非急性心理创伤组相比,心理创伤程度更严重,骨科医师在治疗骨科疾病的同时也应该重视PTSD的发生及其防治,以保证病人较快恢复健康,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一、自主学习投影显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讨论,完成例1的学习。自学提示(投影显示)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否有关联?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学生观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师:表中有哪两种量?生:时间和路程这两种量。师: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什么变化?生1:时间变了,路程也跟着变。生2:我发现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时间由1小时成2小时、3小时…  相似文献   

12.
陈奂生名气很大,时至今日.人们还对他津津乐道。陈奂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他在旅馆里那一系列可笑的作践行为?教材编写者认为用“小农意识”来解读是最简单和最.正确的。所以,在课后就有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教参上也说:“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然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渎者共同创造的.作品一经形成.它便不完全属于作者和他的时代,读者有权站在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一、由1到“1” 师:(板书:1)认识吗?瞧,老师往这儿一站,几个人?生:(齐)1个人。师:能用1这个数来表示吗?想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也可以用1来表示?  相似文献   

14.
第六册(16-30)     
十六、《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以本文所阐述的道理为依据,尽可能引用文中的语句,解释下列短语:1、正确思想.2、社会实践.3、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飞跃".4、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参考答案①人们来源于社会实践、又回到社会实践经受检验而证明其为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内部规律的认识.②即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可分为由物质到精神和由精神到物质两个阶段,每个认识阶段都有一次飞跃,这就是所谓"两个飞跃".产生于认识过程第一阶段的飞跃是第一个飞跃,即人们对客观外界现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相似文献   

15.
“质疑解疑”是高邮市实验小学的研究课题,这种课型变老师问导为老师导问,变老师讲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方式变了,学生的积极性高,以敢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荣,以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为荣。下面是用这种课型所教工程问题片断实录。【片断1】复习:口答。(1)修100米长的跑道,需要5天,平均每天修多少米?(2)修一段跑道,需要5天,平均每天修几分之几?(3)修一段跑道,每天完成15,几天可以完成?师:(1)、(2)题都是求每天修的工作量,每天工作量又叫什么?生:工作效率。师:(1)、(2)题之间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标准是在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新课程将教材视为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转化之产物。教材问题向来是教育改革中最为敏感的问题。由原来的几十年不变,到现在的年年在变;由原来的单一从教的角度编制教材到现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编制教材,从过去的一套统一教材到现在的多套教材,我们的教材改革确实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材也是如此。广大英语教师应如何与教材进行科学的对话?如何进行视角定位?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表明《英语课程标准》、教师个体、编者、作者、学生等是不可忽视的五个视角。  相似文献   

17.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山东教育学院教管系苗军芙1994年,上海市心理学工作者曾采用精神卫生界临床常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试工具,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躯体化(指心理冲突通过躯体反应而表现出来)、强迫症状、焦虑、恐怖等6个因...  相似文献   

18.
常莉燕 《广西教育》2006,(7A):72-72,80
片断一 1.导入 师:我们已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 (以旧知作为谈话导入,并适时展示圆柱形状的物体。) 师:你们认识这种形状吗? 生:认识,它是圆柱。  相似文献   

19.
任民 《教育探索》2003,(1):47-48
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的。青少年学生是在与一定范围的客观环境(包括人物)进行交互作用的物质实践活动中认识客观环境(包括科学化知识)的,也是在活动中改造自身,促进自身发展的。基于这种认识,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规范化,应该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增长能力、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将“数学探究”列为高中数学内容的新增板块,并强调:数学探究应贯彻于高中数学课程中.2004年10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并在其中明确指出探究性(研究型课程)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标准》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标准(试行稿)》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上都强调了数学探究的重要作用,那么,很自然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数学探究重要作用是否也反映在教科书中呢?换句话说,数学探究在教科书中是如何呈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