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这是一件疯狂的事,就像把一个汉堡变回一头牛!"现实和电影《雨果》里的情节惊人相似。1993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一个平常的工作日,安东·希门尼斯和往常一样到办公室,他正为加泰隆尼亚和西班牙其他地区的电影交流活动忙得焦头烂额。作为加泰隆尼亚地区电影档案馆的负责人,任职两年来他一直在宣传电影修复的重要性,也为档案馆在保存电影资料方面赢得了不少声誉。这天,他迎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一位老者,抱着一个沉甸甸的盒子,显得有些局促。"我想把这些旧的电影胶片捐出来,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也许档案馆能够更好地保存它们。"  相似文献   

3.
4.
重返2006     
陈璐 《大观周刊》2006,(46):38-38
曾经,当我在经历2006年的时候,我行色匆匆。  相似文献   

5.
在SARS肆虐之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被迫关闭,整体隔离。当时发生了什么?《中国新闻周刊》近日对人民医院进行了回访,重返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日子,挖掘出不为人知的真相与细节推开急诊室的门,吴曦心里一凉:完了。偌大的急诊室空无一人,没有大夫,没有病人,病例散落一地,风撞击着窗户,发出咣咣咣的声音。桌椅东倒西歪,四处透露着逃离的痕迹。这是2003年4月23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被隔离的前夕。感染了非典的急诊科护士吴曦到急诊室来拿几套输液器,被这个景象吓着了。有一个词瞬间划过她的脑海:灾难!  相似文献   

6.
重返清凉山     
今年10月12日,我回到了曾经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内心的喜悦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按捺不住写这一篇短文。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如今又是人们怀念的历史名城。许多兄弟党代表团访华,也常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人们一见到宝塔山,就知道这是延安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隔延河相望的凤凰山和清凉山。延安旧城就处于这三山的环抱之中。凤凰山是党中央进驻延安时,  相似文献   

7.
重返桂河桥     
桂河桥成为泰国旅游线路上一个常规但潦草的观光景点,游人如织,店铺林立,却很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真诚地凭吊昔日血泪斑驳的战争伤痕  相似文献   

8.
重返清凉山     
今年10月12日,我回到了曾经长期战斗和生活过的延安,参加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的筹建,内心的喜悦和对往事的回忆,使我按捺不住写这一篇短文。延安,是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向往的革命圣地,如今又是人们怀念的历史名城。许多兄弟党代表团访华,也常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这里参观。人们一见到宝塔山,就知道这是延安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隔延河相望的凤凰山和清凉山。延安旧城就处于这三山的环抱之中。凤凰山是党中央进驻延安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最早的住地。毛主席著名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相似文献   

9.
重返新闻界     
重返新闻界徐忠友一名记者,只有当他离开新闻界时,才知道那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我就有一段这样的经历。今年年初,经友人举荐,我离开了曾经工作过多年的报社,从西子湖畔来到北京一家杂志社工作。到了新单位以后,我发现这是一本面向企业的,印刷非常精美,但里面刊登的...  相似文献   

10.
重返故里     
春暖花开的季节,迎着朝霞,我回到了阔别六年、魂牵梦萦的故地--滑县档案局. 扑面而来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陌生,走进庄严高耸的县委大门,迎接我的是路两旁高大的棕榈树.走过整洁的松林大道,穿过一片竹林,一座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的大院便呈现眼前.据说,初建时,曾引起了县委班子常委们激烈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重返两极     
第四次国际极地年对中国既是一次谋求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机遇,也是维护极地权益的历史性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七一”前夕,李银桥首次重返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参观访问,受到延安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李银桥今年65岁,他这次来陕西是应华山机械厂的邀请,专程从北京赶来作报告的。从1947年8月到1962年4月,李银桥曾为毛泽东  相似文献   

13.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为可口可乐重返中国这一商业事件,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大三线重镇建在位于云南与四川交界的攀枝花,这里位于金沙江边,当时北岸属四川,南岸境内是云南省的地盘,为了加强两个省之间的相互协调,担任三线建设第三副主任的彭德怀驱车来到这里进行视察。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时间4月10日,美国NBA常规赛休斯敦火箭以3分的优势战胜丹佛掘金,终于回到阔别五年的NBA季后赛。此战,姚明全场拿下12分和6个篮板球。  相似文献   

16.
一别香江44载。没走到香港大公报十几层大楼跟前,我远远就看见繁华的街道上空,向外突出的大公报招牌。大约有几人高的“大公报”三个字,好像用红色霓虹灯组成,入夜会更加醒目。这真和我1945年在此当记者的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了。那时,在一座破楼上,一共才三间打通的小房。报馆全体三四十人,上上下下都挤在一起。白天经理部办公,晚上让给编辑部,三四人合用一张桌子。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人们照样精神焕发地出报。记者们天天外出采访,晚上交稿。我们大概每天或隔一两天交一篇稿子,效率不低。我记得因为地方太窄,两位同事、燕京大学新闻系的学长谭文瑞(80年代人民日报总编辑)和  相似文献   

17.
对于喜欢萨克斯风的乐迷来说,肯尼基的《回家》以及被重新演绎的中国民谣小调《茉莉花》可谓耳熟能详。阳春三月,这位浪漫的演奏大  相似文献   

18.
张莉 《档案与建设》1999,(11):15-16
  相似文献   

19.
这张1960年夏拍摄的照片,是当年我在贵州建校读书时班上全体团员的全景。二排左起第三人是我。  相似文献   

20.
“苏联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第一次发射了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第一次用无人探测器从月球自动取样返回,第一次拍到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他们还命名了月球上一半的地名,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现则是人类的伟大壮举,它让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另外一个星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