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是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影响最大的一股文化思潮,波涉到政治批判、哲学研宄、美学潮流、艺术风格、精神分析、女权运动等各个领域。就其元理论而言,主要是从语言分析入手,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及其价值体系进行拆解,从而还原到零度状态。后现代主义的进步意义是颠覆了资本主义神话谱系的合法性权利与中心化位置。但是它的不可遏制的批判倾向席卷了有史以来的一切文化价值,彻底否决了人类价值追求的意义,进而使理性王国陷于混乱,使知识与文化成为游戏。  相似文献   

2.
美学思想与人类理论思维的形成同样久远,但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是自1750年德国的鲍姆嘉通出版《美学》开始的,在我国是从20世纪初才在继承中国美学传统和引进西方美学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本世纪的中国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西方过去二十年来出现的批判现时代的潮流,包括“解构的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或结构主义的批判。它们断言,人类经验中只存在着概念(诸如语言、知识体系和文化)的“社会建构”,语言是建构现实的基石。因此,所谓的新闻真实性只是报道过程中的一种语言游戏。认为新闻真实性就是新闻媒介对客观事物的如实反映的传统观点所具有的严肃性被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解说平实风格的美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蕴 《新闻爱好者》2010,(11):172-173
平实美是我国传统美学思潮之一,纪录片解说作为一门有声语言艺术,也能够在平实的传统美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解说风格的形成过程,就是解说美的创造过程,观众在接受解说蕴涵的思想内容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和美的激励。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西方社会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一种理论反思、批判、解构与颠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兴起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对当代的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与任何影响较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20~21世纪之交,消解"美的本质"、"美的本体"、"美"本身的呼声始终不绝于耳,不仅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美学家们摇旗呐喊,而且中国大陆也有不少人遥相呼应,甚至比西方解构主义者叫喊得更加起劲,更加激进.  相似文献   

7.
恶搞:一种无根状态下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后现代的娱乐致死。这种娱乐至死不是因为有了文化工业,而是因为有了娱乐的消费需求,才有了满足这种需求的文化工业。从大的方面看,是消费主义的文化潮流在推波助澜,从小的方面看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心态在作怪。对权威、经典、传统、主流不再采取公然对抗和反叛的方式,而是采取揶揄和反讽的方式,以一笑置之来替换悲愤情绪,这是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8.
孔怡 《新闻窗》2014,(1):62-62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其以消解一切权力和去中心化为指导思想。电子媒体,尤其是个人化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后现代主义在大众传媒中的实践步伐。西方学者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书中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六个特征: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本文谨就这六个特征,结合传播实例,描述后现代主义思潮下出现的新型大众传媒图景。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历史视角,考察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影视译介与传播过程,并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美学热”的社会文化语境,对这一过程的特征、规律和效应做出阐释。研究认为,经典文学作品借助影视传播渠道,可以有效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其成功的传播实践为跨文化交流赋予了“审美”与“启蒙”的象征价值,也为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奠定了观念的基础。本文进而探索性地提出在当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美学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作为关注重点,也涉及第三世界理论后现代主义,因为这些理论在中国几乎是一个潮流中的东西。文章从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及原旨出发探讨了这些理论流入中国后的重心偏移,即由探讨“对抗性”转向对陈凯歌、张艺谋等人的“献媚”的批评。对这些简要分析的目的是希望形成一种更为理性的探讨气氛,由此转入下段的讨论。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在中国兴起颇具有“框架的神话”的绝对主义倾向,由此文章的又一主旨是驱除黑格尔主义玄学的负面影响,指明艺术分析以及理论构建更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同样对西方学术的借鉴亦不是一种水中之沙的点缀,而是一种水中之盐的溶解。所以本文将讨论延伸到中西文化的对抗与对话的层面上,笔者认为这是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的背后之话,由此转入下段的讨论。本文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心同理同”上,基于此揭出文章最终意图,即说的东方、中国学者应立足自我传统,增加底气去对西方文化进行“对话”,进而,为与世界文化的融洽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