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普遍。主要分析傅东华译作《飘》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傅译一直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译本中也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可以说,任何一部译作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归化或绝对的异化翻译,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并无明显界限,它们相互交叉,共存于翻译之中。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而不应走极端。  相似文献   

2.
以交际翻译理论为研究视角,考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典籍童谣《孺子歌图》和《北京儿歌》两部译作,重点比较分析两译本中重复的童谣在词汇、句法、音韵等方面如何展开跨语际翻译,并探讨译者因素对典籍童谣英译的影响,总结典籍童谣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文学翻译批评角度出发,探究英语一般现在时用法,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分析一般现在时在汉英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认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灵活运用一般现在时可使译作更加适应原文,再现原文风貌,提高译作质量.  相似文献   

4.
翻译的标准历来是翻译界热衷并众说纷纭的话题,而等值翻译观就是众多翻译标准中影响较为突出的一点。本文从这一标准出发,以两部英国文学经典为语料,指出了英汉翻译中形容词翻译的不等值现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汉语程度副词很的虚化对这一现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是我国翻译理论史上继严复的"信、达、雅"说、傅雷的"神似"说后的又一里程碑。"化"不仅是翻译标准,又是翻译手段。而杨必先生翻译的《名利场》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可说是一部入于"化境"的优秀译作。本文拟从词语的翻译、结构的转换和语序的安排三方面,通过具体译例进行分析,看它是如何采用"化"的手段,将作品翻译得出神入化的。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沟通不同文明的桥梁,要充分发挥中华文字的优势来从事翻译事业。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比如译作中如何实现译者的主体性,如何使译作中的对话,句子结构,文章风格等符合原著要求,即体现出翻译的忠实性——这一问题译界始终争论不休。本论文独辟蹊径,先从原文性质和篇幅长短问题入手,进而讨论影响译文忠实性的八种重要因素,最后得出译文忠实性的实质在于更深层次达到对原文及时读者的忠实。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是一部重要的中国文论著作,其英译也有多个版本,然而少有学者对其英译作系统性地研究。文章采取语料库的视角,对《文心雕龙》两个译本风格差异作了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对比研究,造成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是译者翻译立场和翻译策略综合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愈加密切,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接受审美与散文翻译的具体问题上进行探讨,以刘白羽的散文《日出》的译文为例,分析在接受审美理论下如何进行散文翻译。研究发现,审美视角下的散文译文语言表达应自凝炼,此外在忠实原文的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原作者的写作风格。译者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读者期待视野,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完成一部成功的散文译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语言诠释学视角解读翻译行为,即译者通过与原作谈话进行翻译。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进行流传,翻译是一种谈话行为,需要译者具备效果历史意识和视域融合,以谈话的方式参与到文学作品当中,使其对自己发生作用,并孕育出一种既不同于原语,也不完全等同目的语的一种新的语言。翻译活动的结束意味着读者与译作的新谈话开始了。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又是杰出的翻译家,兼修东西思想文化,一生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化科学著作。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郭沫若无论是诗作还是译作都充满热情和力量。作为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先驱,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如“处女媒婆”论,“创作论”“风韵译”等,一度在中国译界掀起了译海微澜,对后来的翻译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翻译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翻译家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采用文献研究法,剖析出中国的翻译理论有独特的目的和取向,与民生国运直接挂钩,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价值诉求.而且中国翻译学“自成体系”,读者的接受倾向和译作的社会功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理论的取向和审美.  相似文献   

12.
译者是连接原文和译文的纽带,在翻译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受到翻译界的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并在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的原则及意义的差异等方面有着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翻译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然而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翻译实践欲望,因而不易获得良好的翻译能力。奉着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文章尝试从探究译文优劣的视角,探索如何使学生提高翻译兴趣和学习效果,力求做到让学生学会如何独自处理泽料、如何修改并推出译作精品,打造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4.
翻译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重词汇和语法轻语篇意识的养成等问题,回译作为一种翻译能力培养的手段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运用回译法来灌输语篇语言中的语境、衔接和连贯概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翻译的语篇意识.  相似文献   

15.
诗学对翻译的影响——以《追风筝的人》两译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诗学是一门艺术,决定了文学原作和译作是否被社会所接受。本文从改写理论的诗学角度,对英文畅销小说《The Kite Runner》的简体和繁体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析在不同诗学影响下译者对译本的操纵。  相似文献   

16.
河南外宣翻译人才高素质是外宣工作的重要保障,外宣翻译的艰巨性对外宣翻译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外宣翻译工作的特点和相关译作实例对河南外宣翻译人才的基本素质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清末法律翻译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期间法律翻译的数量、质量都在逐渐提高,法律翻译所涉及的法律门类也逐步齐全;与此同时,清末法律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理论性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并对法律翻译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清末法律翻译活动当中,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了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翻译绝非易事 ,文学翻译若能再现原文风格则更难 ,杨必先生所译《名利场》可以视作英译汉翻译作品的最佳译作。译文精彩之处视为译者典范 ,为文学作品的英译汉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翻译批评界一直在用静态的文本对照方法评判译作的优劣,批评者以"忠实"原则为标准将译文与原文对照。直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翻译研究开始转向文化研究,许多翻译学者开始从宏观的角度来探索影响翻译的外在因素,而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学的层面。本文旨在以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合理地评价《飘》的傅译本。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导致中西各国间的文化交融频繁。翻译活动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然而,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范围广,程度深。从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方面,通过对中外译者的唐诗汉译作品分析,透出二者对翻译活动的深远影响。同时表明译者要创造出既忠实于原诗,又易被理解的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