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只争朝夕》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一部中篇佳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威尔海姆这一人物形象。本文将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威尔海姆的人格发展过程,以此来揭示作品所反映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自我与现实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及自我精神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只争朝夕》是公认的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对小说的叙事节奏进行了分析,认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汤米·威尔赫姆人生中痛苦但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天的描述,体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叙事中时快时慢,张弛有度,造成叙事节奏的多种变化,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给读者以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3.
表面看来,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描述的是主人公汉德森在非洲的旅行,实际上却展示了主人公汉德森心理疾病恢复的整个过程。根据荣格的理论,当精神错乱时,潜意识会发挥作用,与有意识的心理内容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最终消除精神错乱,取得心境的平衡。本文意在通过心理分析理论解读索尔.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  相似文献   

4.
《赫索格》是一部典型的犹太小说和心理小说。作为索尔.贝娄创作生涯中集大成的作品,该小说通过赫索格的流浪经历展现了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更突出的是通过展现赫索格内心的情感流动反映了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的苦闷内心和精神危机。贝娄巧妙的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时间蒙太奇等意识流表现形式来呈现主人公内心的压抑、苦闷和彷徨,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鲜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5.
通过了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婚姻生活,再透过主人公赫索格男性这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分析《赫索格》作品里的女性人物形象,充分展示了贝娄从本人的婚姻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创造了真实可靠、生动形象的三类女性人物,也体现了作家的性别观。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赫索格》中主人公死亡焦虑的构成及其精神危机的克服,该课题揭示了作者索尔.贝娄对人生的看法,为当代人走出精神困惑指明了方向。同时,将贝娄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去,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精神困扰,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索尔贝娄第一部小说《挂起来的人》的主人公约瑟夫,在等待入伍的过程中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他是一个没有生活重心,挂起来的人。他与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文章分别以哈姆雷特式孤独、失语和延宕三个方面对约瑟夫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8.
《只争朝夕》是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使用语料库软件对它进行检索分析,总结出其在语言运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和主题思想等方面的特点,验证了语料库文体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殷小翠 《文教资料》2011,(35):15-16
作者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文学伦理学理论视角出发,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方面对索尔·贝娄作品《只争朝夕》进行了研究,对索尔·贝娄作品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特征总是处于一种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中。这种淡化的轨迹有两条: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空间为线索。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是贝娄文化身份的重要风向标。循着这两条变化的轨迹,贝娄的文化身份由犹太作家渐变到犹太作家和美国作家直到他所自称的"一个有着犹太(文化)遗产的美国作家"。这种身份的演变使索尔贝娄不断超越了种族的局限,使他在展现和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有了更丰富和宽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陈丽 《文教资料》2009,(17):28-30
索尔·贝娄在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创造的人物形象背离并颠覆了传统父权制性别角色.体现出作者的女性主义写作倾向。文章从女性主义角度来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以此来证明以往女性主义批评者对索尔·贝娄的批评并不是公允的。  相似文献   

12.
索尔·贝娄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的杰出代表人物.本篇论文分析索尔·贝娄代表作《赫索格》的犹太性,试图说明索尔·贝娄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敏锐观察与犹太民族的命运折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贝娄赋予小说主人公美好希望所蕴含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13.
美国犹太作家索.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贝娄通过出生富裕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其精神层面上的流浪和追求,在保留流浪汉小说艺术模式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和超越,成功塑造了一个现代版的流浪汉形象。通过分析作者对这一文学体裁的创新运用表现汉德森的流浪是现代人在物质富足情况下精神困惑,而其最终的解脱和转化显示了作者对这个群体出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对于生命的关注一直是索尔·贝娄写作的重心。本文以福柯的生存美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贝娄在《拉维尔斯坦》中对主人公拉维尔斯坦及其叙述者齐克的表征,希图剖析浸淫于作品深处的生命意识。作为贝娄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拉维尔斯坦》也展现了耄耋之年的贝娄的生存之美。  相似文献   

15.
索尔·贝娄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分子是索尔.贝娄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人公形象。他们学识丰富、思想敏锐,但在探索精神家园的道路上屡屡受挫。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的心灵背负了太多的迷惘与压力。本文力图对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的抉择进行分析,以期对他们的形象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诗性的灵魂--《洪堡的礼物》中知识分子形象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常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透过这些知识分子的所感所想,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对于人生意义的某种感悟.<洪堡的礼物>是以洪堡之死作为切入口并通过西特林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来表达主旨的.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娄对充满诗性的生活的想像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执著探求.  相似文献   

17.
《赫索格》成功地塑造了一位20世纪60年代典型的美国知识分子形象并且生动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痛苦、虚无感和日益没落的道德观。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个典型的贝娄式人物,小说的结尾也是一个典型的贝娄式结尾。从叙事学理论、作品的犹太性和存在主义哲学三个角度分析,这种结尾不仅使小说叙述结构更完整更合理,而且通过犹太性和对存在主义的独特理解,作者给予了所有努力寻求自我认同的现代人极大的鼓励。  相似文献   

18.
《奥吉.马其历险记》是贝娄的第三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犹太青年奥吉为了寻找他"足够好的命运"而漂泊的一生。故事是以双重流浪的形式构建的,一层是身体流浪,一层是精神探索。小说反映了贝娄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即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文章旨在对奥吉的双重流浪进行分析。通过对贝娄流浪情结来源的研究,揭示奥吉漂泊探索的驱动力量之所在。同时,从犹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存在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出发,对奥吉没有终点的旅程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索尔.贝娄在《只争朝夕》中文学性地探讨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命题:孤独、绝望、痛苦、死亡、自由选择和人必须有的责任。他通过描写中年男子威尔赫姆一天的所见,所思,所行,凸显了现代人生存状态,呼应了萨特思想的核心——存在,表明了它在荒诞的现代社会里具有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索尔贝娄以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分析著称,作品也大都以知识分子的迷茫和自我寻找为主题。本论文以其短篇小说《寻找格林先生》为案例,采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对主人公格里伯在寻找格林的过程中遇见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人生价值观进行阐释和对比以解读作品中的存在主义主题并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即人生是个不断寻找的过程,尽管现代文明以每数十年的周期遭到破坏并重建,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超自然的力量以保持自己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