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四处用了“谢”字。其中“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一句中的“谢”字不少参考资料都解释为感激、感谢,这是用现代汉语去逆推古汉语之意,是不妥的。我们现在说的“多谢”是感激之辞,但在古代,谢还有“告诉”这层意思。如《集韵·祃韵》: “谢,告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言部》: “以辞相告曰谢。”《汉书·车千秋传》: “谨谢丞相、二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中有“吕之代嬴,黄之易”一语。江永《四声切韵表·凡例》中亦有此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张斌、许威汉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语言学资料汇纂·音韵学分册》一书中引用顾、江二君语,写作“吕之代嬴,黄之易羊”,其中“羊”字有误,应为“芈”字。  相似文献   

3.
后人对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但多以三条文献为立论根据:一是《庄子·杂篇、外物》中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一是《文选》卷二十一江淹杂体诗《李都尉陵从军》注中载东汉桓谭语“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一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街头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对这三段话虽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应该得到共识的,那就是这  相似文献   

4.
答读者问     
问:今年的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本和《教參》、均说唐诗人岑参是江陵人?樵摹洞呛!?文学分册)和《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均“南阳人”。而武大编《唐诗选注》和武汉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学作品选》又把二说并存,到底岑參是哪儿人呢? (周德旗) 答:据《四库未收书目提要》卷四·集部·岑嘉州集八卷:“参·南阳人·为文本曾孙”。查《  相似文献   

5.
新体·卓识·精博·允当──评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熊笃郭预衡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共五卷,分卷编写者:先秦卷熊宪光;汉魏六朝卷万光治;隋唐五代卷林邦钧;宋辽金卷赵仁;元明清卷段启明),已由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了三卷(先秦卷、隋唐...  相似文献   

6.
哲学关于辩证思维的个体发育研究关于辩证思维的个体发育研究(续)论坚持真理的全面性略论利益的起源,本质及社会作用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旧分工”的概念成人高校也应强化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论黑格尔逻辑思维三阶段的辩证思想关于生态意识的几点哲学思考论“孝道”实现的社会条件对德育中某些矛盾的哲学思考论中国古典美学的价值观宗白华—一位自觉的比较美学学者认知风格与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心理环境概念多议《坤》、《同人》交辞新解 汪馥郁2·63 汪馥郁3·67 汪锡龄4 .5 吕梁山4·25 姚俊4·17谈对成人哲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  相似文献   

7.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8.
2003年我国各省的高考,涉及到历史学科的试卷主要有三种类型:文科综合卷、文理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其中,各种类型的试卷又有新课程版和旧课程版两种形式,其考试内容也分成新课程版和旧课程版两种。除文理综合卷只考高中必修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以外,文科综合卷和历史学科卷既考必修内容《中国近代现代史》,也考选修内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一、新课程版考试内容的变动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中国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必修)和《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选修…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在叙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合谋发动“北京政变”这段历史时,对慈禧太后的介绍是“姓叶赫那拉,满洲镶黄旗人”。可是,我看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载曰,慈禧太后“满洲镶蓝旗人”。之后,我又查阅了《中国历史大辞  相似文献   

10.
自《诗经》以来,以妇女为题材的古典诗歌所描绘的悲妇形象主要有思妇、弃妇、怨妇三类。思妇:这是最常见的古代妇女形象。她们或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我”因丈夫在外打仗,竟无心修饰容貌,弄得“首  相似文献   

11.
说“伎”     
说“伎”胡小满“伎”乃中国古代音乐史料之常用辞。许慎《说文》曰:“伎,俗用为技巧之技。”作为音乐辞汇,伎早见于《晋书·乐志》:“《但歌》四首,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透过古老的艺术形态,从音乐史学角度来观察、阐释与音乐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屡辞封禅探析燕永成封禅作为中国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祀典活动,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此得久佚,今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秦统一天下,秦始皇亲自登泰山封禅。西汉时,武帝又东封泰山,并...  相似文献   

13.
《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中期后一组乐府诗,最早著录于梁·沈约《宋书·乐志》。鼓吹铙歌是汉武帝时在传统礼乐的基础上,吸收北方民歌的新声(北狄乐)合奏而成。因是器乐合奏曲,最先皆有声无辞,后来才被陆续补进歌辞。由于依声填辞,致使18曲中绝大多数篇章难以诵读。沈约谓“乐人以音声相传,训诂不可复解。凡古乐录,皆大字是辞,细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尔。”(《乐府诗集》卷十九引)  相似文献   

14.
许慎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藏”──《说文解字》的作者①,他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关于许慎的生平,比较详细点的记载只有《后汉书》卷一百九下《儒林·许慎传》,但仅有八十五字②,生卒年皆不详。其他的一些材料,如许慎子冲《上说文解字表》,《后汉书》卷一百十六《西南夷·夜郎传》,《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四引《汝南先贤传》等,也偶或涉及,但叙述都很简略。清代学者严可均,根据上述材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许慎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写成了《许君事迹考》一文。严可均认为许慎“盖生于(东汉)明帝朝”。其主…  相似文献   

15.
《周易》卦爻辞中有许多关于中国古代法律的资料,例如“刑”、“狱”、“幽人”、“讼”、“寇”等等。研究这些资料对于理解《周易》哲学与中国古代法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望《全唐诗补逸》卷十七无考类辑有舒信道诗一首,题为《甘蔗诗》,附有小注云:“舒信道,无考,诗一首。(全唐诗无舒信道诗)”。按,孙望原诗辑自《渊鉴类函·果部·甘蔗六》,补逸误作“甘蔗五”,书系清圣祖命张英等所纂,实不足为据。考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卷四《果部·甘蔗·赋咏祖》,录有舒信道咏甘蔗诗,唯“还”作“仙”,“当垆”作“垆边”,“让”作“酝”,“祖”作“袒”,文字与孙先生辑诗稍异。同书前集卷一《花部·梅花·赋咏祖》有舒信道“短笛楼头三弄夜,前村雪里一枝春”句,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李定、舒亶,也知其为凶狡亡赖而不  相似文献   

17.
<正> 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为“简任”。《后汉书·申屠刚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上任为官称之为“就任”、“就职”、“就吏”。《汉书·朱博传》:“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晋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晋书·阮籍传》:“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人被征召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一样源远流长.虽说《尚书·尧典》“诗言志”云云,将诗歌观念的发生推到远古时代,实不可信,但在商周之际及至西周、春秋时代,却是的确出现了,有《尚书》里年代可靠的《金滕》(文中有“于后公乃为诗之诒王”之语)和《诗·大雅》(“诗”字出现于《卷阿》、《崧高》之中)可以为证.  相似文献   

19.
古代笔记小说,如宋李昉编撰的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五百多卷,共四百七十五种,均属微型小说。之前,先秦时期就有微型小说的“雏形”。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当然,庄周指的小说与今天的小说慨念不一样,它指的是“琐屑之言”,即今天的“寓言”和“杂记”。胡适在《论短篇小说》(《新青年》四卷五号)中认为:“中国最早的短篇小说,自然要数先秦诸子的寓言了”,并举《列子·汤问》和《庄子·徐无鬼篇》为例。寓言怎么算小说呢?我认为,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形成都有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先秦寓言的虚构想象,以及描写、对话、叙事状物,均是小说的家数。再说,各种文体  相似文献   

20.
古代有关官职任免升迁的用语古代任用人为官称“任”.《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后来也称作“任命”.所以就职也称“上任”,卸职也称“卸任”.选拔任用官吏也就称为”简任”.《后汉书·申屠刚传》;“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官,简任贤保,以成其德.”上任为官称之为“就任”、“就职”、“就吏”.《汉书·朱博传》:”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遗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晋李密《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晋书·阮籍传》:“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人被征召为官吏称之“辟”.汉蔡邕《郭有道碑文序》:“群公休之,遂辟司徒掾.《后汉书·黄宪传》;”宪初举孝廉,又辟公府,”也称之为”辟召”.《后汉书·郑均传》:“常称病家庭,不应州郡辟召.”征召引进官吏也称之为”辟引”.《梁书·杨公则传》:“湘俗单家以赂求州职,公则至,悉断之,所辟引皆州郡著姓.”任人为官也称之为“命”.《左传·襄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