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革命圣地西柏坡闻名中外,但西柏坡搬迁在全国却鲜为人知,笔者曾先后在西柏坡学习工作三次, 历时10余年,亲自目睹了搬迁的全过程。几十年过去了,搬迁后的西柏坡已是一番欣欣向荣之态,追忆当年的搬迁过程,仍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
革命圣地西柏坡闻名中外.但西柏坡搬迁在全国却鲜为人知.笔曾先后在西柏坡学习工作三次.历时10余年.亲自目睹了搬迁的全过程,几十年过去了.搬迁后的西柏坡已是一番欣欣阳荣之态.追忆当年的搬迁过程.仍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3.
非常高兴来到西柏坡参加第六届太行山新闻论坛。西柏坡是革命的圣地,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摇篮。正如刚才赵俊芳总编辑所言,西柏坡时期,是一个中国新闻史上值得纪念的红色时空。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解放军画报等,在这里发生了根本转折和重大发展,特别是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就在这里诞生。对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报新闻工作者来说,西柏坡确实是一个非常亲切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迎接全国胜利,中共中央筹建“黄泥警校”黄泥村是滹沱河沿岸的一个普通小山村,距离西柏坡5公里。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后,社会部就驻扎在这里。1948年,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  相似文献   

5.
为一个目标而来 10月的西柏坡。金风荡荡,秋雨津津。10月的西柏坡,迎来了远方贵客。  相似文献   

6.
正一、西柏坡精神影视作品的传播现状西柏坡是全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党撤离延安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自建国后,不少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红色影视作品都表现了西柏坡的重要历史地位,如电影《开国大典》、《大决战》系列、电视剧《解放》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西柏坡精神研究的深入,以反映党在西柏坡的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影视作品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颇具  相似文献   

7.
《瑞雪》     
<正>1979年我调到河北工作后,第一个计划就是要画西柏坡。可是,河北美术界的朋友们说,西柏坡不易入画。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部队的同志去岗南水库,在路过西柏坡时看了一下,深觉果然难画。在一次闲聊中,一位老农谈起1948年冬的一个大雪天,远远看见毛主席的情景。听了这段回忆,引起我很大兴趣。于是,当我漫步在旧居房前和村道上时,我的脑海完全被"雪"占据了。当我爬上毛主席故居后面的柏坡岭上,俯视当年党中央领导同志故居的全景时,发现一栋栋灰白色的平顶房在一片广阔的绿树丛中,显得格外洁白,我的心情顿觉豁然开朗,幻想和诗意的冲动,使我产生了一系列联想……一个漫天飞雪、天地皆白的隆冬景象出现在我眼前。如何表达主题,使之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双重意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指的是哪?西柏坡。每年数次去西柏坡,每每想起西柏坡,一种由衷的崇敬便从心底涌出。漂洋过海.当听到有的外国人也说这句话时.更感到西柏坡的伟大和坚实:这个当年的小小山村.竟然承载过如此重的一个泱泱大国的命运;事过境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连外国人也没有忘记,足见它的历史定位越来越重.越来越清晰。才华横溢的朋友康旭发同志,平山县人,对家乡,犹如对家乡的西柏坡,一腔自豪,一往情深,当他将一部《红都西柏坡写真》交我作序时,我便敏感到这书的份量肯定不轻。  相似文献   

9.
革命圣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北平前领导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 ,党中央成功指挥了三大战役 ,召开了规划新中国蓝图的七届二中全会 ,实现了由战争向和平的伟大转变 ,形成了转折之际的思想灵魂———西柏坡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主席发出了“两个务必”的伟大号召 ,要求全党同志在胜利之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这正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去年 1 2月 ,胡锦涛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学习时 ,号召全党牢记“两个务必”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当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  相似文献   

10.
范文杰 《档案天地》2014,(3):20-22,14
正西柏坡是我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许多人都认为,中央进京后这里就成了游人瞻仰参观的革命纪念地。其实不然,真正对外开放是197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30周年庆典以后,中央迁走后的最初10年,这里住的是当地的机关学校。1949年3月中央进京时,即把西柏坡中央旧址移交给了建屏县政府。由于连年战争,各级政府和老百姓都非常贫穷,为了充分利用中央旧址的100多间房屋,根据县  相似文献   

11.
许帆  庄壁瑛 《大观周刊》2013,(8):154-154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延安移驻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自此西柏坡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同时在这里也产生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西柏坡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又应该如何将西柏坡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2.
翟军平  靳伟英 《兰台世界》2016,(21):123-128
建国以来,西柏坡研究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繁荣四个阶段。在研究内容上,经历了从歌颂西柏坡,表达敬仰之情,到西柏坡时期历史资料的整理,再到西柏坡精神的理论研究,再到关于西柏坡经济发展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历程。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西柏坡学科体系、加强理论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1,(19):70-70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的柏岭上,本来它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但作为中共中央在农村最后一个革命根据地,如今,它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革命圣地。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从西柏坡会议到今天,我们党背负着"赶考精神"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坚持执政为民、廉政勤政、永不懈怠、忠诚履责,从根本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众所周知,西柏坡是中共进京之前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其铸就的西柏坡精神成为了党的精神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毛泽东所提出的"赶考精神",在经过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成为了当前人们自我审视、自我警醒的精神动力。此外,从古代的"当官先立德""官  相似文献   

15.
王朝柱 《出版参考》2009,(12):21-22
丢泽东由西柏坡进北平的路线是提前选好的。 毛泽东进北平的车队不算大,一共有十二辆小汽车,这是首长坐的车,依次为开道车以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乘坐的车辆;接下来是十辆卡车,前边的五辆拉着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和行李,殿后的五辆拉的是中央警卫团的手枪连和一个步兵排。在那个年月的老百姓眼里,像这样的车队就称得上是浩浩荡荡了!  相似文献   

16.
有些在党政机关工作的通讯员,经常根据统计或上报的材料,写成稿件。这样做如果对具体事实不加以核实,就难免出纰漏。去年,我在临海镇人民政府上报的“先进典型”材料上看到,该镇九段村青年农民朱达洲,承包一百五十亩荒地,一年产粮十  相似文献   

17.
我出生于河北平山北庄村,我村与西柏坡只有一土岸之隔,村民习惯称西柏坡为北岸上。1947年至1949年春,中央在西柏坡时对外称"工校",当时我十四五岁,亲自见证了"工校"在西柏坡期间的点滴小事,现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18.
我们有幸,生活在河北;河北有幸,有个西柏坡;西柏坡有幸,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节前夕,燕赵都市报与西柏坡纪念馆联合推出大型系列专题报道《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采编人员和读者一起拂去历史的尘埃,  相似文献   

19.
武科 《档案天地》2015,(4):21-24
从相识、相知、相爱到共同走过令人憧憬和希冀的"红地毯",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别开生面的婚礼更是在人们心中珍存。西柏坡——太行山区一个风光秀美的小山村。解放战争时期,因中央工委、中共中央的先后到来,使这个原本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战斗和生活在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把感情硕果收获在弯弯的滹沱河畔。滹沱作证,许多新人在西柏坡喜结良缘,刘少奇、王光美夫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西柏坡纪念馆两位同志回忆原新华社社长朱穆之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朱穆之对西柏坡工作经历的回忆,以及帮助复原新华社西柏坡旧址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