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839年至1842年,第一次阿富汗抗英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几乎同时进行,阿富汗将英国殖民者打得溃不成军,而大清帝国则被洞开国门。就军事素养而言,阿富汗人在排兵布阵、战术素养和武器射程等方面远超清朝军队。就国民性而言,从乾隆到清末的中国士大夫对阿富汗国民性有渐次加深的认知过程,统合中、英、俄人记载观之,阿富汗人以好勇斗狠为武德,以强宗大族为纽带,以亚民族国家的部落联盟与英军打全民战争,最终使得本国成为英军的"坟墓"。反之,晚清国人缺乏国家认同感,多取旁观者态度,军人无荣誉感,战时则狼奔豕突。就交通而言,千沟万壑的阿富汗地形严重束缚英军行进,寸草不生的岩石山使英军无法补给,中国沿海则利于英军战舰朝发夕至,江浙膏腴之地更可使英军随时补给军需物资。  相似文献   

2.
清代火器发展停滞是由多种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铜铁冶炼和火药制作的工艺水平是火器生产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思想意识领域的抵制和国家制度层面的禁抑才始终是清朝火器发展最主要并长期存在的障碍。清朝统治者亦视火器为“利器”,重视其军事上的运用,只是禁止民间、来华的属国和外国人制造使用,甚至对携带与火器相关的原材料也予以严禁。火器的使用者主要是八旗军和绿营兵;清朝为反击侵略、打击叛乱、镇压民变等,往往加大火器使用力度。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对汉人拥有火器始终怀有恐惧心理。在多重因素的制约下,清朝火器在200余年间难有求新、改进和发展,长期墨守陈规最终造成清末落后挨打的惨痛局面。  相似文献   

3.
利用教育、海洋等统计年鉴和沿海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站数据,分析沿海省份海洋高等教育学科的差异性与研究动态,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省份海洋高等教育学科高度集中在山东、江苏、上海、广东,而其他省份涉海学科布点较少;若以海洋经济规模而论,沿海省份海洋高教学科与海洋经济发展适宜性较好。国内海洋高教研究领域集中在海洋高等教育的层次构成、区域海洋高等教育及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重点学科/专业教育及海洋意识教育、涉海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等。  相似文献   

4.
定制家具是家居行业新兴细分行业.与传统家具制造相比,定制家具有满足个性需求化、信息化以及柔性化大规模生产等特点,也因此受到市场追捧,在整个家居行业中占比提升迅猛.从细分领域看,定制衣柜和定制橱柜是发展最好的两个细分领域,201 6年二者市场规模合计将近1 200亿元.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研究生招生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属中部欠发达地区,经济与沿海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就研究生教育而言,基本上也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从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5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招生规模年平均递增速度是26.9%。199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是7.2万人,而2003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40年代初起,英国先后割占了香港岛、九龙,租借了“新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15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一直渴望收复香港地区,历届中国政府都作出了努力。 清朝时期 英军强占香港岛以后不久,中国就强烈提出了收复香港的主张。 1841年1月25日,英军强行侵占了香港岛。2月1日,英国驻华全权代表义律和远东舰队支队司令伯麦即联名发出布告,谎称已与清朝钦差大臣琦善“成立协定,将香港全岛地方让给英国统治”。香港居民立即表示反对英军的侵略行径。据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拜读了《安徽史学》1992年第四期刊登的《安庆内军械所——近代兵工业的起点》一文,很受启发,但对该文所说的“内军械所”的产品和地点问题,有些不同看法。 “内军械所”产品再析 该文认为,“安庆内军械所”只试制蒸汽机和小轮船,并不试制洋军火和枪炮等,其文中十分肯定地说: “生产军火的三局一所的分工是明确的;火药局生产炸炮、火药,子弹局生产炮弹、群子,内军械所制造轮船,枪炮局制造劈山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多地少的资源约束,使我国沿海省份的农业从90年代就逐步由土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转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型产品生产,但其开放性的特点,使其更易受到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研究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的中小企业集群在数量、规模、竞争力、产业链和专业化分工水平、经济外向度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坚实基础,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是推进集群良性发展和扩张的必然选择,积极吸引外资是实现中小企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地方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扶持是对集群发展的强有力推动。  相似文献   

10.
从总体上看,对于普通量具,内地企业的技术工人无论是测量原理的熟练掌握还是测量技术的具体使用都比沿海发达地区的技术工人要过硬一些.但内地企业生产单个零件的必要劳动时间要比沿海发达地区生产同一零件所花费的时间要长得多,生产效率不高,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工件的测量时间上消耗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
英国学者傅兰雅创办的《格致汇编》是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期刊,文章分析了《格致汇编》创刊和几次停刊的缘由。从中可以看出,在清末创办科学期刊的艰难和傅兰雅对中国科技知识传播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860年10月,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虐待英法"侨民"致死"违犯国际公法"为借口,悍然下令侵华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查证史实,可知当时并未形成世界意义上的"国际法",美国人惠顿的法学著作《万国公法》尚未传入中国,清政府也未签署任何有关战争的国际法文件。若就事论理,指出清廷违反人道主义是必要的,但责难清政府违反国际法却是没有道理的。反过来看,拥有国际法观念的英法军队对身受重伤的中方非战斗人员清宫太监,不但未进行必要的医疗救治,反而加戴镣铐,实施虐待,这种行径与他们标榜的国际法是相违背的。英法军队焚毁圆明园,劫掠文物,是违反他们自己的"国际法"的,是毁灭人类文明的野蛮犯罪。  相似文献   

13.
维多利亚女王与慈禧太后分别为19世纪英国王室和中国皇宫中权势煊赫的女性,但因她们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前者只能在法制的框架内行事,而后者却专制骄横,颐指气使,为所欲为,视法制为玩物。最终,维多利亚女王政绩斐然,而慈禧太后却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国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将英法被俘者在圆明园内虐待致死为口实,悍然命令英军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英法被俘者究竟有没有在圆明园内受虐致死?这是关系到如何判定英法联军罪责的重要问题。可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这一错误说法流行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算。近查清廷编纂的《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刑部尚书赵光的《自订年谱》、刘毓楠的《清咸丰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记》,特别是英国被俘者巴夏礼的回忆文章等,可知,事实上,巴夏礼等被俘人员先被关押于刑部监狱,后转移至高庙;其他被俘者则分别羁押于昌平、密云、房山等州县监狱。所有英法被俘人员并无在圆明园内受虐且致死等情节。额尔金的说法是别有用心的捏造,目的是为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寻找借口。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与中国警政近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进行了具有自救意义的新政改革。编练巡警是其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准军事力量。清政府警政改革的措施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警政的近代化,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晚清的诗歌翻译采用高度归化的策略,读起来犹如用中文创作的诗歌,几乎看不出经过翻译的痕迹,使得英文诗歌的他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7.
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将"夷"字翻译为barbarian,从此该字在汉语语境中的原来foreign的意义遭到驱逐,体现了英国对清政府施加的强权政治。近100年以后,费正清在书写中国历史时再次使用了这种翻译方式,反映了他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集体无意识。  相似文献   

18.
晚清军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洋务运动开展的优先军工战略.首先,晚清中国军事工业的创建,奠定了近代中国军事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晚清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其次,现代海军的建立,以及新建陆军、自强军的新式陆军的编练,大大改变晚清中国的军事体制,揭开了近代中国军队编制现代化的序幕.再次,晚清军事思想、教育的现代化,则为近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随着晚清新政的开展,中西交流的加深,出于挽救民族危机的社会责任,新式知识分子从知识观、历史观、政治观等层面,对"新"表现出广泛认同.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性日益彰显,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活动不断推向深入,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20.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因不谙国际情形,在外交上吃亏甚大。在外国压迫和清政府自身事实上需要的情况下,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使节。刘锡鸿因与郭嵩焘个人关系上的特殊性,得以出使英,继而出使德,组建了中国第一个驻德使馆。在德期间,刘锡鸿虽想有所作为,但由于时代及他个人的局限,他没有做出什么突出贡献。出国后,刘锡鸿的保守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对西方的认识 ,也变得较为具体,但仍没有跳出保守思想的藩蓠。最后,由于他与郭嵩焘矛盾的激化,加上李鸿章的极力反对,刘锡鸿被撤回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