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和卒年卒地,正史无载。郑鹤声、郑一钧“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一说,现已成为主流看法。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全文与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及卒年卒地无关,其附录《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作为孤证,作者来历不明,且内容错乱残缺,关键之句“时有太监郑和等”,“和”为小号字,乃后人小注,不足为凭;郑文摘录之有关文字与明万历刻本影印件有多处差异,误将小号字“和”抄录为大号字“和”,将小注讹为正文,据此立说实不可信。明代郑和下西洋原始史料《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天方国”条,及2010年南京祖堂山洪保墓葬出土的《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葬铭》表明,宣德八年正使太监郑和本人并未亲自出使古里国,而是副使太监洪保充正使率分艨出使,不存在郑和1433年死于古里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糟了,今天学习《郑和远航》时,我把它上成数学课了。 《郑和远航》用生动的文字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教学中,我围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一问题统领全文。学生默读、圈画后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相似文献   

3.
199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出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影响的三十几位航海家,而亚洲仅有一位,就是郑和;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评选出了千年全球百位名人,入选的6位中国人中,郑和居首位。  相似文献   

4.
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与到访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然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却有多种说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宣扬国威说。《明史·郑和传》载:“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郑和的随员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自序》中也说:“永乐之初,遣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昭示恩威。”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已逐渐引起历史教师的注意。笔者曾对此作过一些探研,并发表过粗浅的看法。近来怀着极大的兴趣读了郝陵生同志的《历史课审美教育初探》(载《历史教学问题》一九八五年第四期,以下简称《初探》)一文,颇受启发。但笔者认为,《初探》的主要观点似欠妥当,不敢苟同。这里特提出来与郝陵生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历史教学界的同行。《初探》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历史美的定义,二是历史美的特点。正是在这两个问题上,笔者与《初探》的作者有较大分歧。《初探》指出:“历史美是社会美的一种。”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是历史美呢?《初探》写道:“那就是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追求。它具体表现为人民群众和先进人物,为追求这种美好和谐生活,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这是《初探》给历史美下的定义。这个定义,缺陷甚为明显。因为就内涵而言,它未能揭示出历史美这一概念的本质;从外延来看,又限制得太狭窄。  相似文献   

6.
【背景材料】材料一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启航60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国家安排了一系列重大活动: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2005年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郑和下西洋电视专题片,2005年在上海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材料二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与福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册》2004年年底在福建正式发行。邮册中精选了近50张精美邮品,围绕郑和当年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这一宏伟历史事件,反映了郑和和他的船队成员们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郑和下西洋之目的关于郑和下西洋之目的,《明史》是这记载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照《明史》记载看:其目的就有两个,将寻找建文帝(惠帝)之下落这一目的置于前,在“且”  相似文献   

8.
万小菡 《文教资料》2007,(11):81-82
2005年,中国展开了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系列活动,这期间,有多家电视台摄制了相关的纪录片,回述明朝初年那辉煌的航海壮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央电视台与江苏电视台合拍的五集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南京电视台和中国华艺音像总公司合拍的八集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当年7月,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之时,两部片子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相似文献   

9.
小学《历史》《郑和下西洋》一课,我体会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和历史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像电影的技巧一样要用"特写镜头"使重点突出.郑和下西洋发生在什么朝代,下西洋的目的,在当时具备哪些下西洋的条件是"远镜头"的内容,当然也需要脉络清楚.这些不是重点,在课堂上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但这几方面的内容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  相似文献   

10.
《郑和远航》一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是否到达我国的台湾岛,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从郑和船队出洋的目的和使命、郑和下西洋时遗留下的《郑和航海图》以及记载郑和下西洋诸多史料中的疑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郑和及其主船队没有到达台湾岛。  相似文献   

12.
教材: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第二课时。教材简介: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3.
四年制初中生物新教材之特征初探合肥工大附中窦本银《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下称《新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下称《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编写的,着眼于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突出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使...  相似文献   

14.
教材简介:《郑和远航》一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过,简要地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地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语言学会于十二月五日至七日在西宁举行了首届年会。会上首先总结了一年来的学会工作,接着就一年来的语言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二十多篇。其中有《试论元结诗的艺术形式》(聂文郁)、《承接式合成词初探》(田春卿)、  相似文献   

16.
<正> 最近,先后看到了潘凤湘同志写的《改革语文教学初探》(甲)(南昌市教育局《教学动态》1979年第2期)、《语文教读法初探》(乙)(《江西教育》1980年第1期)和胡经修、余应源同志写的《教会学生读书——南昌二中潘凤湘老师教学经验介绍》丙(江西师院《语文教学》1980年第3期)(以下引文按甲乙丙序号标明),使我们知道潘凤湘同志近三十年来“热心于语文教学改革”、“坚持不懈地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丙)取得了丰硕成果。潘凤湘同志那种“始终立足于改革,从实际出发,大胆创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抵押中若干法律问题初探张少鹏,杨艳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于1995年6月30日通过的,并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担保的主体资格,界定了可以作为抵押物的财产范围,明文规定了当事人在担保中的权...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 164页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从 14 0 5~14 3 3年 ,“郑和前后航海七次”。那么 ,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明成祖派遣的吗 ?明成祖 ,年号永乐 ,14 0 3年即位 ,死于 14 2 4年 ,使用永乐年号 2 2年。查《明史·宦官》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永乐三年 ,即 14 0 5年 ;第六次下西洋在永乐十九年 ,即 14 2 1年。 14 2 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 ,明仁宗即位。明仁宗朱高炽即位的当天 ,便下令停止郑和出使西洋活动 ,命郑和率船队守备南京。朱高炽在位一年就死去了 ,宣宗朱瞻基即位 ,改元宣德 ,仍命郑和守备南京。宣德…  相似文献   

19.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小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知道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最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同时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其智力。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课文插图,培养和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再现历史形象、增强生动性和真实感,对于形成学生感性历史知识,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具有独特作用。如《大航海家郑和》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的经过,教师在讲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时,可边列表边讲第一次航海的规模:时间——1405年;人数——27800多人,船数——62艘;最大船只——长44.4丈(151.8米)宽18丈(61.6米)。然后让学生看课本前边彩色插图《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和课文插图《郑和下西洋》。学生从第一张  相似文献   

20.
《特区教育》2009,(6):42-43
一张被历史封尘了的《郑和航海图》,详细记载着郑和七下西洋的不朽航程。郑和率领70艘海船、3万多将士最后一次远航归来的盛景,我们只能在阅读古文字的时候去体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