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现代出版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村落文化资源是无序的、散乱的,需要挖掘、整理、提炼和再创造。以出版为先导发展村落文化产业,目的是把村落文化资源知识产权化,构筑权利保护屏障,让相关权益为村民所有,同时为壮大产业夯实制度基础。基于“中国村落文化数字出版平台”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经验,对村落文化资源及其出版进行梳理,并阐释了以出版为先导发展产业的目的和意义,最后勾勒了村落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中村落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文化是历史的记录.是“城中村”村民的精神寄托,但现有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都忽视了村落文化的保护。为此,应加强对村落文化的保护:针对物质文化遗存,在全面普查“城中村”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制订划分“城中村”历史文物价值的标准,参照专家的建议制订规划并实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存,在普查的基础上做好传承和宣传工作;此外,还可通过编纂村志、保存文字图像资料等方式减少村落文化的遗失。  相似文献   

3.
在以城市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下,村落中的学校在教育宗旨、教学考核、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果等方面与农村的实际发展需求之间产生了错位。村落中的教育应以农村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到村民的生计和村落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侗族村落布局经由"确立神圣中心"、"界定居住边界"、"明确布局层次"的过程,体现了由小到大、由内往外的变化次序。在居住格局方面,侗族村民遵循的原则是:藏风聚气、祈福纳吉;聚族而居、喜聚憎散;依山傍水、负阴抱阳;方便耕作、舍远求近。这些文化逻辑和文化规范制约着侗寨的形成、衍生、发展,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侗族传统文化与村落空间实践的互动机制与侗族村落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日益加快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猛烈冲击着传统的农耕文明,其传承与发展也出现了断裂和危机。梳理文化变迁的概念,以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控拜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描述和解释苗族村落传统文化的变迁机制,研究其村落文化传承与变迁的过程及特征。探寻苗族传统村落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及对策,为今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村落文化做出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前有关文化活力维度的探讨大都基于城市情境,难以适用于旅游情境下传统村落地方文化活力的测量。本文以松阳县域内的旅游发展型传统村落为案例地,从村民的视角出发,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探讨旅游发展型传统村落地方文化活力的内在结构和测量量表。结果显示,旅游发展型传统村落地方文化活力由文化行动力、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3个维度、13个测量指标构成。其中,文化行动力是地方文化活力最有效的构成维度,之后依次为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凝聚力。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情境下传统村落地方文化活力具有区别于城市情境下文化活力的新维度和新内涵。研究结果不仅丰富和推进了文化活力的基础研究,也为传统村落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秦树理 《红领巾》2005,(5):137-138
村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固有成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家园.要进一步做好抢救和发掘整理工作,加大扶持力度,不断输入新的文化因素,促进农村文化创新,充分发掘和运用丰富的村落文化资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通过深入考察贵州一些具有历史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现场,获取实地调研的第一手鲜活资料。面对村民改善生活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力量助推,传统村落营造必是一种不可逃避的趋势,研究透过社区营造的视角,将社区营造理念与方法融入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中,紧紧围绕人、文、地、产、景五个面向,对贵州传统村落进行优势发掘和问题研析,发现问题,梳理问题,使传统村落的社区功能定位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村落学校不仅是塑造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主阵地,也应成为对整个村落实施文化影响的重要基站。在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村落学校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教育惠民政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五个认同”教育、“小手拉大手”式的家校互动、校村合作联动等实践内容,发现学校虽处在南疆村落物理空间之中,却超越了地方性的层次,在吸足了“营养”发展成为现代学校之后,积极发挥对整个村落的文化影响功能,呈现出明显的外溢效应,形成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反哺”实践模式和当下南疆村落学校和社区关系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以城镇化和村落文化、乡村文化为关键词在CNKI、Emerald、ASC/BSC、Springer、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中外数据库资源进行检索,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村落文化产业化的研究主要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村落文化的内涵及分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村落文化产业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村落文化产业化典型案例等。未来研究趋势应该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村落文化产业化评估和中国特色村落文化产业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文中所指村落文化范式,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和瓯越文化背景下的温州村落总的文化运行模式。当代温州村落文化要成为农村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就必须进行村落文化范式转换与创新。其途径主要有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克服旧文化范式的缺陷,发掘和利用村落文化资源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立足社会学、民俗学、体育学,对城市化进程中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生存与发展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导和经济支持力度;重建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的自信与自觉;注重现代化转型;在全民健身、学校教育、村落民俗文化旅游中寻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徽州村落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出路.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影响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村落中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他们的社会职业地位,而职业地位则代表着相应的社会阶层地位。落后的农村教育使得村民们只能达到低下的教育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向上流动的距离。教育对村落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作用巨大,但也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4.
村落是一个多元空间的复合载体,是展示村风民俗文化的舞台,底蕴文化内涵丰富,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祭祀音乐作为一种民间信仰音乐的存在,同样受当地村落文化的影响,祭祀中祭品的供奉、音乐的传递等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向社会展示本土村落文化。从人类学视野解读村落中的祭祀音乐,分析音乐存在的文化场域和演唱空间背景,从而探讨地域文化下的音乐特征,利于村落文化的展演和社会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村落家族文化半个世纪以来的变革表明村落家族文化的变革是个系统工程;物质生产力是消解村落家族文化的根本力量;村落家族文化的消长与社会体制的强弱密切相关;村落家族文化的观念系统的改变需要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共同冲击;促进村落家族文化的消解应是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16.
揭示了村落体育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内隐性、生活性、时段性等特征,分析研究村落体育建设的重大意义,对村落体育生态环境变迁、文化变迁、功能变迁和传承方式发生变迁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发展乡村体育文化力,打牢村落体育文化发展之基;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加强村际整合,融合区域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壮大村落体育文化辐射能量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记忆,文化传承是传统村落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本文结合楚雄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以文化传承为导向的旅游开发策略。楚雄地区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中以"茶马古道文化"、"盐井文化"最具有代表性,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特色,整合旅游资源,开辟"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廊道和科普研学营地,传承文化遗产、培树文化自信;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唤起文化记忆。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村小迅速"消逝"现象的出现拷问着村落文化的生存价值与政府的公共文化建设职责。村小是村落的文化堡垒。村小撤并是新文化的撤离,是社会对村落文化的一次放弃。村小撤并破坏了"新文化内嵌式"的村落文化生成结构,打破了城乡间的文化均衡,危及农村文化自然生态的延续。村小撤并不只是一个教育成本计量问题,更是一个事关国家核心文化利益的社会问题。坚持村小的"文化公益组织"属性,坚持学校布局与文化布局兼顾的村小布点原则,坚持将文化收益评估作为村小撤并的基本依据,是国家顺利履行其公共文化建设职责的理性之举。  相似文献   

19.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3,(2):80-80
村小是农村精神文化融合新生、教育文化传承变革的重要社会机构。村小撤并是新文化的撤离,是社会对村落文化的一次放弃。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20,(3):72-78
以中国传统村落潮州"象埔寨"为研究对象,对村落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近距离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GIS空间技术方法分析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间的关系,并对村民地方集体记忆建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宗祠、家庙、游神仪式等是村落典型性文化景观且在建构地方集体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宗族伦理秩序、文化信仰、风水观是村民地方集体记忆的重要因子;村民重视文化景观的延续和维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地方集体记忆的深度并进行再塑造;村民地方集体记忆又强化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更新,增强地方认同感.通过对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的分析,不仅可建构地方集体记忆,推动区域文化遗产持续性保护和乡土精神回归,也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