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肇事的螺丝钉 1960年5月1日,美国的一架U-2飞机被前苏联击落,消息传到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大惑不解:"我们在苏联上空飞行了四年,他们的米格机不可能飞到U-2那样的2万米高度,可为什么会有三架米格机追它呢?难道U-2没有飞到那米格机飞不到的2万米吗?"一个美国将军破口大骂:"我不明白他妈的俄国佬是怎么打下U-2的?"其实,打下U-2飞机的根本不是什么苏联新式武器,而是克格勃派了一位间谍,深夜潜入U-2飞机机场,钻入一架U-2飞机内,摸到高度仪的塑料外罩,拧下右上角的一颗螺丝钉,换上了另一颗特制的具有极大磁性的螺丝钉,当飞机上升到几千米后,高度仪的指针接近磁力场,便会被吸引过去,指示出两万米以上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1967年,以色列得知伊拉克从苏联引进了一批最先进的战斗机——米格-2l,便想方设法搜集这种飞机的技术资料。然而在技术资料还没有得到的时候、他们竟又冒出一个几乎是天方夜谭的想法:偷一架米格-2l! 这是因以色列摩萨得女间谍达尼米的一次意外邂逅而产生的突发奇想。这一年的夏天,女间谍达尼米在巴格  相似文献   

3.
苏-27攻击机     
在1989年6月的巴黎国际航展上,一架苏-27攻击机做出令人目瞪口呆的“普加切夫眼镜蛇”高度机动飞行特技动作,人们不能不对这种飞行的优异性能刮目相看。新闻媒介传出中国将分批购置这种超级战斗机以增强防空能力后,苏-27再次引起包括各国有关人士的注目。1979年11月发生的叙利亚6架米格-23与2架以色列的F-15 A对抗事件中,米格-23几乎全军覆没。空战过程分析出来后,苏联大吃一惊:F-15A的空战性能远远超过原来的估计。于是,苏联人  相似文献   

4.
最近,美国的太阳能飞机研究又取得了重大进展。“太阳神”(Helios)无人驾驶飞机飞到了29413米的高度,创造了螺旋桨驱动的太阳能飞机飞行高度的新纪录。该机翼展75米,用机翼表面太阳能电池产  相似文献   

5.
传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似乎有一条 “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 (图1)。你认为这种事可能发生吗? 有人认为这种事是不可能的,因为子弹飞行的速度比飞机飞行的速度快得多,用枪炮子 图 1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期弹射中飞机,可导致机伤或机毁人亡。如在上 间 (1914—1918)世纪50年代初,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空军与 的 作 战飞 机美国空军空战中,用飞机上机枪射击的子弹,曾击落、击伤敌机多架。据报道:空军英雄王海击落敌机4架,击伤敌机5架;刘玉堤击落…  相似文献   

6.
近日来,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双方剑拔弩张,在军事上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局面。舆论认为,如果双方不加克制,很可能引发直接军事冲突。一、双方形成直接对峙在空中,双方已经进行了极其危险的近距离接触,3月2日早晨,美国一架RC-135侦察机飞抵距朝鲜海岸约250千米的国际领空执行例行任务。朝鲜紧急起飞44架战机(“米格29”和“米格23”各两架)拦截。朝鲜战机尾随美军侦察机约20分钟,在同一高度上相距的最近距离为15米。朝鲜几架战斗机均配有武器。在拦截过程中,朝鲜至少有一架战斗机使用了射击指控雷达并锁定了美军侦察机。这…  相似文献   

7.
初中物理关于声音传播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一架在高空飞行的飞机,飞行的速度是180米/秒,离地面高度为2040米,问当地面上的人听到飞机声音时,飞机离地面上人的水平距离为多少米?题目参考答案是:地面上人听到的飞机声音是飞机从人头顶正上方传来,此时人机水平距离X=V机H/V声=(180×2040)/340米=1080米.笔者认为这一答案是不准确的,对实质准确计算来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军用飞机能飞多高 军用飞机比其他大多数飞机飞得高得多.这种飞机的机舱中一般不需要增压,飞行员穿上增压服就可加压.最初,军用飞机飞得高是为了进行侦察.比如,美国20世纪50年代研制的U2高空侦察机,加大发动机的推力,飞机可以飞到约27000米.还有一些军用飞机能飞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听的艺术     
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 问他:“你长大了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 “嗯……我想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  相似文献   

10.
1955-1960年,美国研制并应用U-2间谍飞机侦察苏联军事情报有三方面原因:首先,苏联高新技术特别是军事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其次,1955年赫鲁晓夫拒绝了艾森豪威尔“开放天空”的动议;最后,美国情报技术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1960年,赫鲁晓夫下令苏联导弹部队击落一架U-2飞机,维护了苏联国家主义及国际法的尊严。其影响广泛深远:第一,U-2飞机事件使标志美苏关系缓和的“戴维营精神”荡然无存;第二,U-2飞机事件给1960年苏美英法四国巴黎首脑会议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第三,U-2飞机事件还引发了美苏之间新一轮抗争: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西方记者突然问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中国最近打下了美国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弹吗?”按常规,对于这种涉及国家军事机密的问题,完全可以用“无可奉告”这一外交辞令来回答,但  相似文献   

12.
11岁的美国小姑娘维多利亚·范米特一脸的稚气,却一身是胆,不久前,她驾驶飞机横越美国,在飞行史上创下了纪录。 维多利亚在飞行教练鲍勃·鲍姆加特纳的陪同下独立操纵一架单引擎“西斯纳—172型”飞机从美国最东部缅因州的奥古斯塔一直飞到西部  相似文献   

13.
听的艺术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个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一飞行爱好者协会举办了一次飞越英吉利海峡的比赛,要求参赛者自行设计飞行器,不准采用发动机。结果,一架名为“信天翁”的飞机取得了胜利,它获得了25万美金的奖励。在比赛过程中,许多飞机制造者都有强大的财力和物力支持,有的甚至得到了民用航空技术部门的支持。每个环节、每个部件、每道工序都合乎标准的。可是,他们都没有成功,他们设计的飞机比不上这家不是专业人士设计的“信天翁”。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信天翁”的设计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飞机设计师只不过对飞机的机翼做了大胆地改进,这架只有70磅重的飞机却有90英尺宽的巨大机…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2月,美联社一篇题为"苏联米格-21行将退役"文章中,提到"北约成员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计划在2009年加入北约的克罗地亚,将在3年到4年内让‘鱼窝'退役。"而2005年7月12日,捷克共和国空军剩余的9架米格-21战斗机在捷克上空进行了最后一次飞行,结束了服役期。这种作为冷战象征,曾参加多次局部战争的传奇飞机,似乎开始谢幕。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2月,美联社一篇题为"苏联米格-21行将退役"文章中,提到"北约成员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计划在2009年加入北约的克罗地亚,将在3年到4年内让‘鱼窝'退役。"而2005年7月12日,捷克共和国空军剩余的9架米格-21战斗机在捷克上空进行了最后一次飞行,结束了服役期。这种作为冷战象征,曾参加多次局部战争的传奇飞机,似乎开始谢幕。  相似文献   

17.
1976年 5月 31日 ,在太平洋某上空 ,出现了有史以来最紧急的一次“空中喂奶”。美空军第 4 2 58战略联队的一架KG -1 35空中巨型加油机 ,刚给两架战斗机加完油 ,突然接到命令 :“赶快去给两架燃料就要用完的海军飞机加油 !”加油机马上飞到指定空域。到了那里 ,才知道急需要“奶水”的竟是两架海军的“空中奶妈”———KA -3B。原来 ,这两架海军的KA -3B飞机的“奶水”已快用尽 ,其中一架只剩下可飞行 3分钟的油量 ,危在旦夕 !需要空军加油机立即给海军加油机“喂奶”。当这架海军加油机从空军巨型加油机接受少量燃料之后 ,马上“脱…  相似文献   

18.
来自美国军方的消息,周四(4月21日)一架米格-8商用直升机在伊拉克被击落,机上9人相信已全部丧生。有消息说,这架俄罗斯制造的飞机在遭到袭击时正在巴格达北部上空飞行,袭击武器很可能是火箭助推榴弹发射器。英国路透社电视台收到了一组直升机被击落并仍在燃烧的镜头。军方称,机  相似文献   

19.
从安定门乘912路公交车,1小时后就来到了离京城30多公里的小汤山镇,中国航空博物馆就坐落于此。为表达对“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的缅怀之情,笔者于2004年8月14日走进了航博近3万平方米的飞机展厅。在这里,一架米格-15战斗机格外耀眼,她,就是“香玉剧礼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联最先进的米格-25型截击机凭借高超音速飞行性能震动西方。美国对苏常规军力的夸张研判,助推着同期美苏"缓和"的构建。1976年9月,苏军中尉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通过拆解、研究这架米格-25,美国认为西方高估了苏联军事航空工业的实力,开始重估苏联的真实技术实力及国家发展模式效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攻美守"的被动态势下,美国鹰派就此增强了制苏战略信心,对苏强硬派决意抛弃"缓和"而重归对苏施压,这开启了摧垮苏联的"新冷战"的决策逻辑与战略演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