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在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人们就曾对是否需要历史内容进行过激烈的争论.虽然最终课程标准保留了历史教育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面对困难,有些人对这门课中是否应该包含历史内容再度产生怀疑.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品德课程中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品德与社会课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国家级的小学生必修的德育学科课程,这两门课程的主旨是直接实施德育。这两门课程现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现行教材内含的内容比较繁多,包含了近十门学科的常识,有的内容教师容易上成非德育课程,像历史内容、地理内容和小制作内容会上成历史课、地理课和科学课,偏离这门课程的主旨。  相似文献   

4.
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因此,要完成它的教学任务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切切实实实施这个标准。现就笔者在参与研制课程标准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认识,谈点学习和实施《课程标准》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品德学科中地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从二年级起开设到六年级,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相承接。《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科书是该课程教科书的起始册,它前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开启品德与社会课程全部的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本册书的重点,现对该册教科书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1.
<正>品德与社会是面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日益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深入探讨和认真研究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有助于深化和推进我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价值。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的特点教育部在2002年、2012年分别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两个课程标准。尽管相距十年,但两个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框架上基本是一致的。分析两个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结构呈现出如下特点:1.学生本位的课程建构观两个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的设计思路表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  相似文献   

12.
刘李平 《广西教育》2012,(25):33-34
对于儿童来说,历史是进行品德教育最生动的教材之一。因为,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异常注重把人类积累的思想、智慧、阅历、经验等传授给下一代,使儿童在感悟历史真实、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理解人生的意义,完善心智,确定正确的生活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中小学品德课程要包含历史内容的教学。然而,在品德课堂中如何让历史题材教学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历史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们遇到了诸多困难,也在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探寻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本课程的"内容标准"都是从儿  相似文献   

14.
李稚勇 《教育学报》2003,27(6):44-49
二、我国二期课程改革中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实验稿 )跨世纪之际 ,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二期课改 )。在这期改革中 ,小学设置《品德与社会》、初中设置《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社会学科综合课程 ,注重历史教育的社会科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在课时上替代历史、地理的社会科课程 ,是世界性课程改革难题 ,为了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这一改革 ,教育部制订了两个课程标准 ,即《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一 )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 (8) 。这两个标准既有共同之处 ,也有各自的特点。请看下页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  相似文献   

15.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历史成为了德育课程的内容之一。在教材中,历史内容以"散点"的形式分布,由于缺乏历史本身的学科逻辑组织,只是成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情感体验、品德学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教科书中,历史教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历史教育应树立注重与其他教育的有机融合、凸显历史教育的体验价值、选择多样化的历史教育视角、倡导历史与儿童的对话等历史教育观。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还强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针对这些要求.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精心设计.将教育活动置身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22年版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分析,发现公民道德教育在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中的呈现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三科课程标准都重视学生个人品德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爱国奉献的良好道德品质;内容呈现方式整合了公民道德教育内容,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性质不同,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在三科课程标准中的分布不均衡;课程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之间的一致性有待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课程标准的编写要完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分布,提高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之间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追求。这使得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功名参与技能的培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